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晓玲

作品数:27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包头医学院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蒙药
  • 4篇药剂学
  • 4篇正交
  • 4篇指纹
  • 4篇指纹图
  • 4篇指纹图谱
  • 4篇黏膜
  • 4篇鼻黏膜
  • 3篇灯盏
  • 3篇正交试验
  • 3篇教学
  • 3篇HPLC指纹
  • 3篇HPLC指纹...
  • 2篇灯盏乙素
  • 2篇学成
  • 2篇药学
  • 2篇液相色谱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乙素
  • 2篇皂苷

机构

  • 25篇包头医学院
  • 5篇内蒙古医科大...
  • 4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金华职业技术...
  • 1篇鄂尔多斯市中...
  • 1篇华市人民医院
  • 1篇呼和浩特市蒙...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27篇宋晓玲
  • 12篇宋淼
  • 11篇刘全礼
  • 4篇李旻辉
  • 4篇邱敏
  • 3篇石森林
  • 3篇张慧文
  • 2篇李昌煜
  • 2篇张娜
  • 2篇安明
  • 2篇薄彧坤
  • 2篇叶赏和
  • 2篇葛卫红
  • 1篇白万富
  • 1篇靳敏
  • 1篇邬国栋
  • 1篇崔占虎
  • 1篇张慧文
  • 1篇王振旺
  • 1篇刘晓峰

传媒

  • 6篇中国民族医药...
  • 4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北方药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广州化工
  • 1篇中国药师
  • 1篇食品与药品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学周刊(下旬...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灯盏乙素淀粉微球经离体鼻黏膜的渗透性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灯盏乙素淀粉微球经动物离体鼻黏膜的渗透性。方法:采用立式扩散池,分别以新鲜的离体犬、小型猪、家猪鼻黏膜为渗透屏障,灯盏乙素淀粉微球(以灯盏乙素计0.25 mg)置于鼻黏膜上方,以空白pH 6.8 PBS为接收液,进行渗透试验(n=4),HPLC测定灯盏乙素。结果:灯盏乙素淀粉微球经离体犬、小型猪、家猪鼻黏膜渗透系数分别为(5.295±0.637)×10-2,(4.065±1.140)×10-2,(1.855±0.150)×10-2m.L-1;灯盏乙素淀粉微球不同动物离体鼻黏膜渗透系数大小顺序为犬>小型猪>家猪;灯盏乙素淀粉微球经犬与家猪离体鼻黏膜的渗透系数、经小型猪与家猪离体鼻黏膜的渗透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灯盏乙素淀粉微球中药物可经上述离体鼻黏膜渗透;渗透系数可能存在种属之间的差异。
叶赏和宋晓玲李昌煜葛卫红石森林
关键词:灯盏乙素淀粉微球鼻黏膜
并头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研究并头黄芩(Scutellavia scordifolia)化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α-Sitosterol,1),刺槐素(Acacetin,2),白杨素(Chrysin,3),汉黄芩素(Wogonin,4),黄芩素(Baicalein,5),去甲汉黄芩素(Norwogonin,6),芹菜素(Apigenin,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0-β-D-glucoside,8),黄芩苷(Baicalin,9),野黄芩苷(Scutellarin,10)。结论:其中化合物1,2,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张海涛宋晓玲张娜邬国栋王振旺崔占虎李旻辉
关键词:山茶化学成分
基于物质组体外释放特征的肉蔻五味丸制备工艺条件筛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应用物质组整体释放动力学方法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对肉蔻五味丸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筛选。方法:泛制不同工艺条件的肉蔻五味丸,以物质组代替单成分,采用桨法进行释放度实验,绘制累计释放曲线,对溶出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分析肉蔻五味丸释药机制;对溶出曲线进行相似因子(f 2)拟合,分析不同制备工艺的肉蔻五味丸质量差异,找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肉蔻五味丸物质组体外释放存在差异,数学模型拟合以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高,释药机制可能是以骨架溶蚀的机制释药。综合相似因子(f 2)拟合分析得出肉蔻五味丸最佳工艺条件为:药粉细度应在100目以上,水丸机转速设定为50r/min^60r/min,烘干温度以45℃~55℃为宜。结论:物质组整体释放动力学方法可以作为质量控制手段对肉蔻五味丸制备工艺条件进行筛选。该研究为完善肉蔻五味丸的制备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晓玲蒋晓磊王辉峥闫暾宋淼刘全礼
关键词:肉蔻五味丸
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乳腺增生作为女性最常见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目前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剂型种类繁多,相应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深入程度不尽相同。文章对近年来乳腺增生治疗药物的剂型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展望了该制剂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乳腺增生治疗药物的剂型开发提供参考,为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张磊宋晓玲张明旭臧二欢李旻辉
关键词:乳腺增生剂型
中国假龙胆属植物传统药物学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对龙胆科假龙胆属植物野生的种类,特别是对传统地道药材以及重要民族药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调查与整理,为假龙胆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方法:查阅文献记载、野外资源调查、药用植物采集以及整理标本馆植物标本原始记录。结果:中国地区分布的本属药用植物共有5种(不包括变种)。结论:此次调查研究为假龙胆属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李旻辉孙亚红宋晓玲
关键词:药用植物
“互联网+”双创背景下药剂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2024年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中,药剂学课程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药剂学人才。“互联网+”技术为药剂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推进了药剂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创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药剂学教学通过改革教学目标,促进药剂学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多学科交叉、教赛结合的方向发展,将创新创业融入药剂学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闫暾宋晓玲宋淼
关键词:创新创业药剂学教学改革
灯盏花素微球型鼻黏膜黏附给药系统的构建与评价
目的:以黏附性聚合物可溶性淀粉为载体材料,制备具有黏膜黏附特性的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鼻腔途径给药,以期延长药物在鼻腔滞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并对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鼻黏膜黏附性、鼻黏膜局部安全性及鼻黏膜吸收特性进行研究,...
宋晓玲
关键词:灯盏花素鼻黏膜
肉豆蔻长循环脂质体的构建与评价
2017年
目的构建肉豆蔻挥发油长循环脂质体,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肉豆蔻长循环脂质体,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并利用HPLC的方法测定其包封率,最后评价其稳定性。结果肉豆蔻挥发油脂质体的最佳处方及工艺为大豆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为3∶1,药脂比为1∶1,水化温度为50℃。包封率为59.67%。结论通过处方和工艺的优化,制备的肉豆蔻挥发油长循环脂质体的包封率较好,稳定性较高。
宋淼邱敏宋晓玲刘全礼闫暾
关键词:肉豆蔻挥发油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
问题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选取药学院2007级2个药学本科班,对其药剂学课程中部分内容开展PBL教学,收集相关数据,评价效果,以探讨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药剂学的教学质量。发现PBL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安明刘全礼薄彧坤杨丹宋淼宋晓玲闫暾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药剂学教学方法
蒙药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2020年
目的:制备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表征其理化性质,并考察其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用热分析仪分析复合物形成机制,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考察其肠吸收。结果:优化的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为:以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磷脂与蒺藜总皂苷的投料比为3.5∶1;药物浓度8 mg/mL,反应温度61℃,反应时间为1 h,复合率可达91.26%。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中的溶解度分别达到(1001.80±87.13)μg/mL、(960.53±40.67)μg/mL、(694.53±21.56)μg/mL。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由-0.93±0.02提高到0.14±0.03。DSC结果提示,蒺藜总皂苷和磷脂存在相互作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实验表明: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的单位吸收量、吸收率较总皂苷分别可提高到181.05%和146.2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备了较为理想的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工艺简单可行,复合率较高,复合物的脂溶性得到显著改善,肠吸收明显增加,提示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潘俊英闫暾宋淼宋晓玲
关键词:蒺藜总皂苷磷脂复合物BOX-BEHNKEN效应面法在体肠吸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