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硕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奥陶系
  • 1篇盐岩
  • 1篇遗迹
  • 1篇遗迹化石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主控因素
  • 1篇裂缝
  • 1篇裂缝发育
  • 1篇裂缝发育特征
  • 1篇马家沟组
  • 1篇化石
  • 1篇发育
  • 1篇发育特征
  • 1篇奥陶系马家沟...
  • 1篇沉积环境

机构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河南省生物遗...

作者

  • 2篇周硕
  • 2篇董小波
  • 2篇牛永斌
  • 2篇高文秀
  • 1篇单婷婷
  • 1篇朱信生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10
2013年
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观测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5处露头区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的方法,对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可分为北北西、北西西、北北东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切深变化较大,野外可见的切深多为0.15~1.4m,裂缝线密度为1~10条/m,裂缝张开度一般介于0.1~3cm之间;裂缝充填程度包括未充填、半充填和全充填3种,以未充填裂缝为主,半充填和全充填裂缝次之;裂缝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灰泥质充填和铁质充填次之。通过对研究区裂缝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其主要形成于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以来4个时期;构造作用、岩性和岩层厚度是影响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倾向、倾角、张开度、切深、充填状况等影响较大,岩性及层厚与裂缝线密度关系密切,岩层内白云质含量愈高裂缝越发育,且裂缝线密度平均值与岩层厚度平均值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牛永斌董小波朱信生周硕高文秀
关键词: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主控因素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10
2015年
在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三大生态类型的遗迹化石10属17种:1居住迹(Domichnia):Psilonichnus upsilon、Thalassinoides callianassa、Thalassinoides horizontalis、Rhizocorallium jenense;2进食迹(Foidichnia):Chondrites type-1、Chondrites type-2、Chondrites intric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alaeophycus heberti、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annularius、Phycodes palmatus;3觅食迹(Pascichnia):Helminthopsis ichno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Gordia molassica、Scolicia ichnosp.按其古生态和沉积学特征,可划分出三个遗迹组合:1 Psilonichnu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代表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潮坪环境;2Helminthopsis-Gordia遗迹组合,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的潟湖或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滩间海和台内洼地等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3Chondrites-Scolica遗迹组合,指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内洼地中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综合岩石类型、岩石序列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遗迹化石或遗迹化石组合,建立了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和垂向沉积演化序列。
牛永斌单婷婷董小波周硕高文秀
关键词:遗迹化石沉积环境奥陶系马家沟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