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
- 作品数:26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注射毒品致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五例报告被引量:6
- 2006年
- 袁庆文雷永华郭朝阳杨春江周卫
- 关键词:感染性假性股动脉瘤注射毒品
- 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19例
- 2010年
- 甲状腺癌大约占所有癌症的1%[1],双侧甲状腺癌临床上更加少见,其发生率占甲状腺癌的6.0%~8.8%[2]。因甲状腺全切除术可能导致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喉返神经损伤,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是临床医师所争论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性总结笔者近十余年收治的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并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 黄亮涂群飞周卫熊吉信张开华
-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双侧甲状腺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全切除术喉返神经损伤临床医师
- 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效果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总结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或闭塞的尿毒症患者52例,比较手术前后自体瘘血流量的变化及造影表现,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球囊扩张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6、9、12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8.1%(51/52)、90.4%(47/52)、80.8%(42/52)、71.2%(37/52);术后1年内再狭窄患者15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血流量达到透析要求(>200 mL·min-1)。结论球囊扩张是治疗自体AVF狭窄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明显;超声或数字减影造影引导下经皮血管成形术均可行,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和医生自身技术条件酌情选择;手术入路和球囊的选择对于治疗AVF狭窄至关重要;球囊扩张治疗自体AVF狭窄通畅率随时间降低,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周卫朱仙花熊清根曾庆福陈锋
- 关键词:球囊扩张术血液透析
- 青春期乳腺巨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青春期乳腺巨纤维腺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7年4月我院治疗的16例青春期乳腺巨纤维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包括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有无复发、术后乳房发育及哺乳情况等,对随访结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21岁,中位年龄16.1岁。肿块直径8~20cm,平均15cm,7例为分叶状纤维腺瘤,6例为向管性纤维腺瘤,3例为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增生明显。全组患者均行肿块切除术,无复发病例,术后乳房发育及哺乳均正常。结论青春型乳腺巨纤维腺瘤是良性肿瘤之一,预后良好,术中注意保护乳腺腺体及乳头,术后不影响乳腺发育及哺乳。
- 周卫黄亮金梅王琳
- 关键词:乳腺巨纤维腺瘤青春期临床病理特征
- 保留脾脏的选择性断流加近端脾肾静脉(桥式)分流术(附6例报告)
- 目的:探讨保脾的断流加分流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保留脾脏的选择性断流加近端脾肾静(脉桥式)分流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分流均获成功...
- 罗地来杨成义罗刚邹书兵章永恩王恺周凡周卫袁庆文廖文俊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脏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治疗性血管再生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在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将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纤维蛋白凝胶注射到大鼠缺血下肢肌肉内,1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血管再生情况。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体外释放血管内皮生成因子持续时间超过4周,可显著提高注射部位毛细血管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的密度,并促进CD34、C-ki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的动员。结论肌肉注射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性血管再生方法。
- 刘崇栋陈锋徐颖奇周卫唐新华周为民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缺血下肢血管生成
- 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的疗效和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1~82岁,平均55岁;主动脉夹层3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5例合并髂动脉瘤。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杂交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发生I型内漏8例,2例在其近端加-Cuff后内漏消失,其他患者未作特殊处理。随访1。72个月,平均20.2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随访患者中无I型内漏发生,发生II型内漏2例,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无截瘫病例;1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痰堵塞导致的窒息。结论: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杂交手术
- 全甲状腺切除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 2009年
-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的效果及对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预防。方法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甲状旁腺的保护采用精细化后被膜解剖法。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等资料。结果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例,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效果确切,精细化后被膜解剖是防止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有效方法。
- 周卫涂群飞胡凤龙黄亮
- 关键词:全甲状腺切除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旁腺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2—75岁,平均(52±9)岁。5例(21.7%)肾动脉缺血,9例(39.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例(13%)腹腔干缺血,6例(20.1%)下肢缺血(左下肢坏死1例)。其中2例同时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23例支架人工血管成功覆盖近端第一破口。11例(47.8%)其他分支动脉植入了支架。23例患者灌注不良得到改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例合并右髂动脉闭塞致下肢缺血者,支架人工血管覆盖第一破口并右髂动脉内植入支架后治愈。1例合并下肢动脉缺血坏死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一期行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1±1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本组无截瘫病例。结论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覆盖主动脉夹层第1破口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尚需结合分支动脉支架植入等方法来进一步治疗。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动脉瘤人工血管缺血
- 保留脾脏的选择性断流加近端脾肾静脉桥式分流术(附3例报告)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的断流加分流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保留脾脏的选择性断流加近端脾肾静脉桥式分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57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10 mL、术前平均门静脉自由压为2.94 kPa,桥式分流后平均门静脉压力为2.50 kPa;术后无并发症,脾功能亢进缓解。术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显著减轻;彩色多普勒及腹部CTA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术后曲张程度减轻,桥式分流通畅。结论保留脾脏的断流加分流术技术上可行,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短期疗效满意。
- 罗地来杨成义罗刚邹书兵章永恩王恺周凡周卫袁庆文廖文俊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选择性断流术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