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学国

作品数:31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流文教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哲学
  • 9篇佛教
  • 6篇唯识
  • 5篇大乘
  • 4篇生存论
  • 4篇唯识学
  • 4篇佛学
  • 4篇般若
  • 4篇大乘佛学
  • 3篇圆融
  • 3篇儒家
  • 3篇禅宗
  • 3篇误读
  • 3篇奥义书
  • 3篇存在论
  • 2篇心性
  • 2篇心学
  • 2篇缘起论
  • 2篇中国哲学
  • 2篇生存论分析

机构

  • 25篇南开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31篇吴学国
  • 3篇周会民
  • 2篇秦琰
  • 2篇金鑫
  • 2篇徐长波
  • 1篇王斯斯

传媒

  • 5篇哲学研究
  • 5篇南开学报(哲...
  • 4篇南京社会科学
  • 4篇学术月刊
  • 2篇求是学刊
  • 2篇河北学刊
  • 1篇湖湘论坛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中国高校社会...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由”的概念与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被引量:2
2000年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 ,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 (理由 )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 ,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主要在于 ,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本质性的本体论” ,而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目的性的本体论”。但它们都仍然属于本体论上的理由解释的层面。在本世纪哲学从认识论上的“理由”重新回到存在之本质的追问的总体思想语境之中 。
吴学国
关键词:黑格尔思辨哲学
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被引量:1
1998年
佛教思想的两大基石,即缘起理论与业力学说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一致性,由此必然导致僧伽内部的思想分裂。小乘部派佛学和大乘中观学都在自己的立场上企图解决这一理论上的矛盾,但是这些尝试都存在着自身的困难,不能导向问题的最终解决。大乘瑜珈行派唯识种子学说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这一理论的困境的回应。唯识学首先摄诸功能归于本识,然后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种子与现行的逻辑关系,从而将旧有的功能学说引入本体论哲学的层面。而阿赖耶识缘起理论的建立,使缘起论与业力说在种子与现行互动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融贯一致。因为阿赖耶识是因相和果相、体和用的统一,所以使作为能生和所熏的种子识与能熏和所生的现行诸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构筑到阿赖耶识缘起的本体论结构之上,从而使缘起性空理论与业力轮回思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吴学国
关键词:唯识学缘起论本体论哲学业报轮回小乘
梵道之间:从印度吠檀多思想到全真道的心性学被引量:1
2015年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吴学国徐长波
关键词:吠檀多重玄学全真道
奥古斯丁与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被引量:2
2015年
尚处自然思维阶段的希腊早期思想,对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意义有一种模糊领会。柏拉图理念哲学对自然的超越导致他的激情理论的唯理主义方面;同时他又在《会饮篇》重新发挥爱的本体论意义。这构成其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这两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统一。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只继承了其中的唯理主义方面,并将其发展成激情理论的一个独立向度,且使之主宰了当时的伦理学和认识论思考。奥古斯丁则在《圣经》神学和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基础上否定这种唯理主义,开创了西方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向度,从而造成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后来的西方神秘主义激情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相关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学国徐长波
关键词:柏拉图奥古斯丁唯理主义
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被引量:1
1999年
缘起思想和实相论思想是组成佛教教理的二大系统。释迦初说缘起 ,本是“空”“有”圆融的。但自佛灭度 ,说缘起者遂开二门 ,一主遮情 ;二主表德。世亲识转变说扬弃中观的缘起论 ,重构佛教缘起学说 ,也旨在二门的融通。唯识学对缘起论的重建 ,首先在于通过建立阿赖耶识缘起论 ,将缘起收摄入第八识的发用 ;到了世亲乃将现行层面的诸法“转变”统一为识的分别 ,将轮回的所依和生命的趣向归结到种子识的相续流转 ,然后将现识的分别义与种识的流转义一并融合到识转变的本体论结构之内。
吴学国
关键词:性空
笑何以可能?——一种“问题—解决”模式的解释
2024年
笑的发生机制应当是一个包括导致笑的对象、领会和情绪反应等多个环节的整体。已有的几种主要理论首先都是着眼于这个机制的某一环节的某种单一特征,导致其解释的原因往往缺乏逻辑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其次它们都未能确立领会在这一机制中的基础地位,其解释是经验性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即“问题—解决”模式。它一方面以喜剧为范例阐明了笑的完整发生机制的每一环节的特点及其在这一机制中的作用,并由此对上述理论进行整合,故具有更充分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它表明喜剧性的领会才是笑的根本原因,阐明了领会规定情绪并最终导致笑的客观表现的逻辑,并且表明这种领会的特点在于通过一种出乎意料的问题解决方式使领会者对于对象的态度突然从敬重转化为蔑视;它由此不仅阐明了笑的先验根据,而且得以更深刻地认识笑和喜剧的存在论意义。
吴学国聂一齐
关键词:喜剧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的劳动异化问题被引量:2
2020年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吴学国单虹泽
关键词:劳动异化沉沦
体用与性相——略论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继承与改造被引量:5
2004年
熊十力哲学是通过对大乘佛学的独特诠释建立起来的。这种诠释的根本特点 ,就是以体用解释性相。对于大乘佛学来说 ,性相问题是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大乘的空宗还是有宗 ,都是从存在论的“真”、“妄”分别的立场来说明法性、法相及其相互关系的。但华夏文化传统是以体用一元为其基本思想构架 ,故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往往也把这作为诠解印度大乘佛学的出发点。这种诠解必然包含了一种思想语境的转移。故空有二宗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 ,都被融入如来藏思想的系统之中了。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阐发 ,也是以体用一元为出发点的。熊氏的体用论是一种生存论的体用哲学 ,它主要来自于《易传》 ,实际上是以易解佛 ,同时也是以佛解易。
吴学国
关键词:佛教唯识学生存论熊十力哲学大乘佛学《易传》
“烦”的释义学与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理论
1999年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里面,实践作为趣向善的人的活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包含了人的生命活动自身的无条件性。但近代以来这种实践理解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经验主义总是从自然的因果联系来解释人的行为,因而不能理解人类实践的目的,先验论的实践哲学则完全抽空了人类实践的历史内涵。海德格尔的此在释义学首先通过对作为此在之在的“烦”的实践性诠释,使人类实践得以进入存在论的基础层面,对古代实践哲学传统的重新阐发才是可能的。这种存在论的实践哲学重新诠释了人的生命存在对于世界意义的基础地位,以及实践自身所应包含的无条件性和丰富性。
吴学国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存在论释义学现象学
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
在远古时代的思想中,事物的存有与语言是混然不分的。后来由于实体概念的产生,语言与世界始分二途。现代西方的语言存有论,企图通过消解实体现存性,以恢复对于语言与世界之本原的统一性的理解。唯识存有论的成立,与这一过程有相似之处...
吴学国
关键词:佛教哲学唯识思想语言运动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