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佳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1篇氮矿化
  • 1篇稻作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期
  • 1篇氧化铝
  • 1篇养分
  • 1篇营养元素
  • 1篇有机碳
  • 1篇造田
  • 1篇粘粒
  • 1篇植硅体
  • 1篇中高浓度
  • 1篇石器
  • 1篇史前
  • 1篇土壤肥力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苏州博物馆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卢佳
  • 6篇胡正义
  • 2篇董元华
  • 2篇杨林章
  • 2篇曹志洪
  • 2篇林先贵
  • 2篇章钢娅
  • 1篇李久海
  • 1篇程月琴
  • 1篇刘小宁
  • 1篇黄丽娟
  • 1篇鲍鹏
  • 1篇尹睿
  • 1篇郑云飞
  • 1篇樊建凌
  • 1篇周国慧
  • 1篇夏旭
  • 1篇徐柏森
  • 1篇丁金龙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0.1、22.、0.51g·kg-1和40.9、80.8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卢佳胡正义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董元华丁金龙郑云飞
关键词:古水稻土土壤肥力养分
史前水稻土剖面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研究了罗家角遗址(7000aBP)和跨湖桥遗址(8000aBP)两个含有史前古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中的多环芳烃(PAHs)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罗家角遗址剖面中表层水稻土PAHs含量最高,其次是古水稻土层,各层中含量均较高的化合物为萘(Nap)和菲(Phe);而跨湖桥遗址剖面中,表层的荒地土壤含量最低,PAHs最高含量出现在底部的古水稻土层,各层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菲(Phe)和芴(Flu)。相关分析表明,PAHs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r2=0.868),与粘粒含量之间也有良好的相关性(r2=0.585),这表明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PAHs在土壤中的分布,但在耕作土壤中,现代人类生产活动的扰动可能会削弱这种影响。
李久海董元华曹志洪程月琴卢佳杨林章林先贵胡正义章钢娅尹睿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剖面粘粒
煤层气产出水中高浓度Cl^-和HCO_3^-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的动力学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黄丽娟胡正义卢佳鲍鹏刘小宁周国慧
关键词:活性氧化铝
长三角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以来间歇性连续稻作证据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以绰墩遗址2个古土壤剖面(0~200cm)为对象,通过植硅体、有机碳、文化层、14C断代探讨稻作史及成因。结果表明,最大种稻强度在100~116cm(马家浜文化期),随后在75~100cm(马家浜-良渚文化期),种稻强度锐减。其原因并非土壤养分不足;6280aBP以后气候转为干冷,宜种稻的湿地演化为旱地,可能是主因。在160~100cm(马家浜文化期)、100~42cm(良渚-马桥文化期)、42~0cm(宋代-现代)存在间歇性连续稻作。
卢佳胡正义
关键词:古土壤植硅体营养元素土壤有机碳
围海造田长期耕种稻田和旱地土壤氮矿化速率及供氮潜力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围海造田是沿海地区拓展土地面积的主要途径。土壤氮矿化参数是揭示围海造田土壤肥力演变和土壤氮供应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沿海造田土壤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以杭州湾南岸海积平原上慈溪市1000年和520年筑塘造田区为对象,选择4个代表性采样点,每个点从低洼稻田采集1个表层混合水稻土,在其相邻高地采集1个表层混合旱地土壤,共8个样品。采用间隙淋洗法研究了土壤样品氮矿化动力学特征。结果如下:119d培养试验证实水稻土和旱地土壤有机氮矿化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t=N0(1-e-kt);水稻土有机氮矿化势(N0)为82.7-161.9mg/kg(平均114mg/kg),占有机氮的7.3%,旱地土壤N0为63.9-104.4mg/kg(平均83.4mg/kg),占有机氮的7.3%;水稻土有机氮矿化速率(k)为0.033-0.114/d(平均0.064/d),旱地土壤k为0.007-0.023/d(平均0.020/d)。土壤综合供氮指标(N0×k),水稻土为3.84-18.46mg/(kg.d)[平均8.0mg/(kg.d)],旱地土壤为0.54-2.66mg/(kg.d)[平均1.6mg/(kg.d)]。水稻土总氮含量为1.4-2.0g/kg(平均1.6g/kg),旱地为0.87-2.0g/kg(平均1.3g/kg)。可见,水稻土氮库、供氮潜力和速率均大于相邻旱地土壤。因此,从土壤氮肥力来讲,相对于旱地,围海形成的水稻田更具有可持续利用性。
卢佳胡正义
关键词:围海造田氮矿化矿化速率旱地
硫对苗期水稻根表胶膜形成的影响(英文)
2013年
通过土-砂根际盒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硫(0,30 mg.kg-1,SO2-4-S)对水稻苗期根表胶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硫显著提高ACA(乙酸钠-柠檬酸钠-抗坏血酸)浸提的24天和48天苗龄根表胶膜铁锰含量,即施硫促进水稻根表胶膜形成,但其对8天苗龄根表胶膜影响不明显.SEM-EDX观察发现,施硫导致水稻根表有更多颗粒状聚集,尤其在根的基部.可见,硫可以通过调控水稻根表胶膜形成来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吴丛杨慧胡正义S.Haneklaus樊建凌章钢娅徐柏森夏旭卢佳E.Schnug
关键词:胶膜水稻SEM-EDX根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