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样
- 作品数:19 被引量:8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骶尾部皮肤纤毛囊肿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附1例报告)
- 王耀辉高丽丽梁立锋刘春样章宜芬
- 一例回肠异位胰腺导致的成人肠套叠及文献回顾
- 刘春样章宜芬王剑蓉
- 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3
- 2021年
- 目的探究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DSS诱导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称小鼠体质量,量取结肠长度,制备结肠病理切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的水平,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结肠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的含量,基于16S rR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小鼠粪便菌群的构成及丰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表现为体质量下降,脾脏肿大,结肠长度缩短(P<0.05~0.01),结肠组织中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1),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含量下降(P<0.01),肠道菌群组成及丰度发生变化。清肠化湿方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脾脏肿大减轻,结肠长度增加,肠道病理损伤改善,结肠组织IL-6和TNF-α水平降低,肠道内容物中丁酸、异丁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失衡的肠道菌群被调节趋向正常组水平。结论清肠化湿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内丁酸和异丁酸含量、降低促炎因子IL-6和TNF-α水平等有关。
- 刘丽康安刘春样田磊刘志辉沈洪
- 关键词:IL-6TNF-Α丁酸肠道菌群
- 结肠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病伴皮肤神经纤维瘤病一例被引量:3
- 2018年
- 患者男,55岁。腹痛2年、加重1个月于2017年7月11日入院,大便不成形,(3-4)次/d,不伴脓血,近1年体重下降10 kg。当地医院腹部CT示右上腹8 cm×8 cm巨大肿块。本院肠镜示疑似横结肠腔内长10 cm以上隆起,约占管腔2/3周,表面呈小结节状,合并管腔狭窄(图1),肠镜难以通过。
- 刘春样王耀辉高丽丽王剑蓉
-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瘤皮肤结肠管腔狭窄大便不成形
-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1例
- 2023年
-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 sis,RPC)是一种胶原经表皮排出的穿通性皮肤病,多累及儿童,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成人期发病的患者常并发系统性疾病,称为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RPC)。现报告1例我科诊治并发2型糖尿病、尿毒症的成人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并对本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张迁闵仲生刘春样郭顺刘佳
- 关键词:尿毒症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标志物EML4-ALK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近几年来,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升高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8年,我国肺癌总病死率是28.7/10万,约45万余人,占全部癌症死广人数的23.1%。
- 王露王耀辉刘春样韩梅张树鹏赖仁胜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标志物ALK世界卫生组织总病死率
- 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诊治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治的6例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男2例、女4例,年龄62~87岁,病变位于直肠3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乙状结肠+直肠1例,息肉病型1例、炎症型2例、黏膜下隆起型3例,表面呈“树枝样外观”5例;2例行内镜下切除、1例行外科手术联合化疗、1例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2例因个人原因选择随访,1例失访,其余5例随访21~73个月均预后良好,内镜及影像学复查均未见复发。提示对肠镜检查中发现位于左半结肠的黏膜下隆起型病灶,表面呈“树枝样外观”时,应考虑到大肠MALT淋巴瘤的可能性,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内镜下切除治疗有成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潜力。
- 李方圆张晓龙陆婉王耀辉刘春样范钦梅余超张其德
- 关键词:肠肿瘤内镜诊治
- 139例肺癌小活检标本EGFR,ALK,ROS1基因状态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肺癌小活检标本EGFR,ALK,ROS1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活检初诊为原发性肺癌的139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EGFR,ALK,ROS1基因突变状态。结果:入组的139例患者中,EGFR敏感突变阳性率为38.85%(54/139),其中腺癌突变率为49.52%(52/105),鳞状细胞癌突变率为4.17%(1/24),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突变率为1 2.5 0%(1/8),腺癌患者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癌患者(P=0.0 0 0 1)。男性患者突变率为3 0.3 9%(3 1/1 0 2),女性患者突变率为6 2.1 6%(2 3/3 7),女性患者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4)。不吸烟患者突变率为53.13%(34/64),吸烟患者突变率为2 6.6 7%(2 0/7 5),不吸烟者突变率显著高于吸烟者(P=0.0 0 1 7)。临床I,I I,I I I期患者突变率分别为33.33%(1/3),0.00%(0/3),8.70%(2/23),IV期患者突变率为47.19%(42/89),分期未知者突变率为42.86%(9/21),IV期患者突变率显著高于I,II,III期患者(P=0.0038)。EGFR的突变类型包括:E19-del占44.44%(24/54),L858R占51.85%(28/54),L861Q占1.85%(1/54),S768I占1.85%(1/54)。A LK融合基因检出率为3.28%(2/61),均为不吸烟的腺癌患者。ROS1融合基因检出率1.72%(1/58),为不吸烟的男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结论:EGFR突变更常见于女性、非吸烟及腺癌患者。ALK融合见于不吸烟的腺癌患者。ROS1融合见于鳞状细胞癌患者。
- 刘春样孙怡高丽丽王耀辉章宜芬王剑蓉
- 关键词:肺癌活检EGFR基因
- 前列腺腺癌穿刺标本分级分组及病理形态学分析
- 王耀辉刘春样王洁章宜芬
- 骶尾部皮肤纤毛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骶尾部皮肤纤毛囊肿(cutaneous ciliated cyst,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骶尾部CCC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学发生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童,11岁,发现骶尾部臀裂处赘生物、盆腔MRI尾骨后软组织内边界清楚的囊肿。镜下见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囊肿形成,与表皮不相连,囊腔内上皮细胞呈乳头状生长,可见鳞状上皮化生,衬覆上皮类似输卵管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及分泌细胞组成,未见胞质内分泌物及顶质分泌,未见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上皮细胞表达ER、PAX-8,不表达GCDFP-15、TTF-1。结论骶尾部CCC属罕见的良性囊肿,该例起源于异位的Müllerian上皮,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 王耀辉高丽丽梁立锋刘春样章宜芬
- 关键词:骶尾部肿瘤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