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军
- 作品数:55 被引量:231H指数:7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Gemini PET/CT系统性能模型测试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 探讨GeminiPET CT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方法 选用插件直径较小的Jaszczak模型 ,加入初始活度为 83.10 2MBq的1 8F 脱氧葡萄糖 (FDG) ,分别在全身和脑显像方式下 ,以X线CT作衰减校正 (CTAC) ,测量PET CT对模型冷、热区图像的分辨能力 ;选用Philips圆柱体空心模型 ,分别用CTAC和1 37Cs作衰减校正 (CsAC) ,测量标准摄取值 (SUV)和均匀性 ;将 4颗2 2 Na固体点源置于检查床床垫下 ,与患者的数据同步采集以评价PET与CT图像匹配的准确度。全部采用临床显像方式重建图像。结果 全身显像方式可分辨出模型中直径 6 .4mm的冷、热区 ;脑显像方式可分辨出直径 4 .8mm的冷、热区。用CTAC和CsAC测量的SUV分别为 0 .92± 0 .2 4和 0 .99± 0 .2 6。目测观察分别由CTAC和CsAC的图像均匀性良好 ,两者像素平均计数分别为 2 5. 812 3± 72 .839和 2 75 8.19±838.79。目测观察图像匹配效果良好。结论 该方法和指标可用于评价该PET CT的系统性能和常规质量保证。
- 冯彦林贺小红黄克敏余丰文刘德军袁建伟袁白虹苏少弟
- 关键词:PET/CT脑显像^18F-脱氧葡萄糖系统性能图像匹配
- PET/CT性能评价的初步探讨
- 分别采用模型内不同的活性、近似活性时每床位不同的采集时间、全身和脑显像方式,以及不同的衰减校正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研究,并将22Na固体源置于检查床的床垫下,与病人的数据采集同时进行,以评价PET/CT的系统性能。结...
- 贺小红冯彦林黄克敏余丰文刘德军袁建伟袁白虹苏少弟
- 关键词:数据采集PET/CT
- 文献传递
- 成年男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衰减伪影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衰减程度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对成年男性患者76例行仰卧位和俯卧位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重建两种体位下的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两种体位显像左心室下后壁的放射性计数和灌注缺损面积,比较二者差异及其与BMI的相关性;对仰卧位显像时左心室下后壁的灌注缺损程度和俯卧位显像时的填充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不同体质量组之间评分的差异。结果 76例中,体质量正常组43例,体质量超重组33例。俯卧位显像时左心室下后壁的平均放射性计数显著高于仰卧位(P<0.001),平均灌注缺损面积显著低于仰卧位(P<0.001),两种显像体位间放射性计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的差异与BMI无相关性(P均>0.05);仰卧位和俯卧位显像时左心室下后壁的平均放射性计数和灌注缺损面积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仰卧位显像左心室下后壁稀疏缺损区在俯卧位显像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填充,缺损和填充程度评分在不同体质量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年男性在仰卧位显像时,左心室下后壁的衰减程度与BMI无相关;俯卧位显像能明显改善男性患者左心室下后壁的衰减伪影,但改善程度与BMI无相关。
- 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余丰文刘德军袁建伟杨明冼伟均
-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心肌灌注显像发射型计算机
-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静态显像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 2005年
- 目的评价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肾静态显像在输尿管结石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5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分为肾摘除组(10例)和输尿管切开取石两组(46例),术前均行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测定,核素肾动态显像GFR测定及核素肾静态显像等检查,术后均复查SCr、BUN,其中26例术后一个月复查GFR测定及肾静态显像。结果肾摘除组摘除肾和输尿管切开取石组手术肾两组之间的GFR值、肾静态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且根据肾的GFR值、肾静态指数评估的肾功能状态与在手术中发现的肾的形态、结构相一致,输尿管切开取石组术后手术肾GFR值、肾静态指数有明显改善。结论肾GFR测定结合肾静态显像能更准确了解肾的功能、形态,对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 余丰文冯彦林刘德军袁建伟贺小红黄克敏
- 关键词:DTPADMSA肾小球滤过率输尿管结石放射性核素显像
- ^(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评价 1 8F-氟代脱氧葡萄糖 (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PET)及 1 8F- FDG PET显像与 CT扫描融合显像 (PET- CT)对肺癌诊断与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5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和 10例良性病变的1 8F- FDGPET和 PET- C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别分析 PET和 PET- CT影像 ,对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结果 :PET和PET- CT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性分别为 70 %和 90 % ;PET诊断肺癌肺内转移、纵隔转移、脑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 91%、93.3%、5 0 % ,特异性分别为 95 .5 %、96 %、10 0 % ;PET- CT显像诊断肺癌肺内转移、纵隔转移、脑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 ,特异性分别 95 .5 %、96 %、10 0 %。PET和 PET- CT在诊断肺癌其它远处转移病灶时亦具有很好的准确性。结论 :PET、PET- CT对肺癌诊断与分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PET- CT比 PET有更精确的立体空间分辨率 ,在精确定位、病灶形态学观察和发现一些小的隐蔽性病灶方面更具优势。
- 余丰文冯彦林刘德军袁建伟贺小红黄克敏
- 关键词:肺肿瘤发射型计算机脱氧葡萄糖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CT半定量分析预测阈值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半定量分析方法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及诊断效能。方法将56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乳腺癌患者分成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简称阳性组)和对照组(阴性组),回顾其术前18^F-FDG PET/CT结果,测量乳腺癌原发灶(T)、腋窝淋巴结(L)及淋巴结镜像区本底(B)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T、SUV-L、SUV-B),计算L/B比值(L/B=SUV-L/SUV-B)。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UV-T、SUV-L、L/B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采用Kappa法分别将最佳阈值下的判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56例患者共56个原发病灶,长径为(30±19)mm,SUV-T为5.5±3.5,其中阳性者38例(68%),阳性组病灶长径[(36±19)mm]及SUV-T(6.3±3.5)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60和2.774,P〈0.001和P=0.008)。对628枚淋巴结进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检出阳性(转移性)淋巴结182枚(29%)、阴性(非转移性)淋巴结446枚(71%)。PET/CT所示与手术基本匹配的腋窝淋巴结共145枚(Ⅰ区132枚、Ⅱ区11枚、Ⅲ区2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126枚(Ⅰ区103枚、Ⅱ区11枚、Ⅲ区2枚)。SUV-T、SUV-L、L/B比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21,0.765,最佳阈值分别为3.2,1.0,2.4。采用SUV-T≥3.2为阈值判断56例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4%(32/38)、67%(12/18)、84%(32/38)、67%(12/18)、79%(44/56);采用SUV-L≥1.0和L/B≥2.4的判断结果完全一致,分别为92%(35/38)、67%(12/18)、85%(35/41)、80%(12/15)、84%(47/56);而目测法分析结果分别为95%(36/38)、50%(9/18)、80%(36/45)、82%(9/11)、80%(45/56)。SUV
- 刘德军冯彦林余丰文温广华袁建伟杨明贺小红黄克敏
- 关键词:淋巴结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脱氧葡萄糖
- ^(18)F-FDG符合显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18F 脱氧葡萄糖 (FDG)符合显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98例临床怀疑肺部肿瘤患者术前18F FDG符合显像结果 ,观察各种病变摄取18F FDG的情况及特征。结果 98例被怀疑肺部肿瘤的病例中确诊为肺癌 60例 ,其18F FDG符合显像结果全部为阳性 ;肺部良性肿瘤 9例 ,8例为阳性 ;确诊为肺结核 2 0例 ,11例显像阳性 ;炎症 9例 ,4例显像阳性。结论 18F FDG符合显像诊断肺部肿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肺癌的分期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须结合临床对显像的特征进行分析 。
- 余丰文冯彦林刘德军袁建伟贺小红黄克敏
- 关键词:肺肿瘤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脱氧葡萄糖
- 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 余丰文黄克敏冯彦林刘德军梁伟棠李林
-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心肌灌注显像
- PET-CT与钼靶X线、B超定性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诊断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乳腺癌的患者分别行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和PET-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比较PET-CT、B超、钼靶X线乳腺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结果。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48例,良性病变12例。PET-CT目测法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8%、83.3%、91.7%及95.7%,钼靶X线法分别为81.3%、83.3%、81.7%及95.1%,B超法分别为85.4%、83.3%、85.0%及95.3%。三种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性(χ2=3.40,P>0.5)。结论18F-FDGPET-CT诊断乳腺癌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能对乳腺癌的分期提供更多的信息。
- 余丰文冯彦林贺小红刘德军温广华袁建伟
- 关键词:B超放射摄影术
- 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及不同CT扫描条件对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及不同CT扫描条件对PET/C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分别将2%、5%、10%、15%、30%的泛影葡胺溶液置入一圆桶模型中进行PET/CT显像,同时采用CT及137Cs两种衰减方法进行校正。比较不同管电压(90kV、120kV、140kV)CT扫描条件下各浓度泛影葡胺充盈区CT衰减校正(CTAC)和137Cs衰减校正(CsAC)的标准摄取值差异及图像差异。结果不同管电压CT扫描条件下的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均随泛影葡胺浓度增加而增加(r=0.977、0.979、0.985,P<0.01),而137Cs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则与泛影葡胺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386,P>0.05);在本底区、清水充盈区及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充盈区,各CT衰减校正和137Cs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2、0.912、0.721,P>0.05);在浓度为5%、10%、15%、3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明显高于137Cs衰减校正值(F=82.571、348.211、569.630、992.746,P<0.01),管电压越高CT衰减校正的标准摄取值越小。在浓度为15%、30%的泛影葡胺充盈区,不同管电压CT扫描条件下的图像均出现18F-FDG高摄取伪影,以140kV下的图像"热区"范围及强度最小,而相同区域的137Cs衰减校正及无衰减校正图像均表现为圆形"冷区"。结论高浓度(≥5%)的泛影葡胺可使PET图像出现高摄取伪影或标准摄取值的高估,增加CT扫描管电压值可以减轻图像伪影并减小标准摄取值的误差。
- 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余丰文刘德军袁建伟杨明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泛影葡胺标准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