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乃昌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巴族
  • 2篇血缘家庭
  • 2篇氏族
  • 2篇氏族社会
  • 2篇宗教
  • 2篇珞巴族
  • 2篇母系氏族
  • 2篇母系氏族社会
  • 1篇地母
  • 1篇对象性
  • 1篇信仰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原始宗教
  • 1篇再学习
  • 1篇札记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著作
  • 1篇中华美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社会

机构

  • 8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8篇于乃昌

传媒

  • 5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中国藏学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8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的活动与美的本质——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1983年
美学要从对人的研究出发,并且是研究人,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人的现实活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一部研究人的著作,其主题就是:人。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示的,而《手稿》就是一部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 《手稿》虽然是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但是,这部著作确确实实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乃至带根本性的美学原则问题。我们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许多地方直接谈到美,这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
于乃昌
关键词:《手稿》哲学著作对象性美学原则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再学习邓小平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
1999年
于乃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学艺术民族风格文艺问题
走向21世纪的藏学研究的思考
1995年
于乃昌
关键词:藏学研究人文思想藏族文化西藏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宗教信仰
关于价值论审美学的思考
1993年
“审美学”和“美学”,不只是翻译的差别,也不只是名称的不同,它实际上反映了对学科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重点的不同认识。 审美是人类为着满足情感愉悦享受需要和自由表现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娱乐、赏玩、鉴赏、品评和美的创造诸方面,是精神享受性的活动。因此,“审美学”
于乃昌
关键词:审美学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意识审美需要
《斯金金巴巴娜达萌》论析——珞巴族古史歌研究之一被引量:3
1992年
任何民族都希望保留它对于自己过去的记忆.《斯金金巴巴娜达萌》就是珞巴族用舌头纪录下来的自己民族的“过去的故事”,是流传至今的珞巴族伟大的古史歌作品。《斯金金巴巴娜达萌》是一部关于珞巴族血缘家庭公社时期想象的历史。正如这部古史歌中反复唱诵的:“过去的故事要从头讲,达萌、乃包是开章。”“达萌”,全称“斯金金巴巴娜达萌”,珞巴语意为“大地母亲诞生的女儿达萌”;“乃包”,全称“斯金金尼乃包”,珞巴语意为“大地母亲的儿子乃包”。达萌和乃包是贯穿这部古史歌的两个中心人物。他俩是姐弟,又是夫妻,“过去的故事”
于乃昌
关键词:古史珞巴族地母血缘家庭母系氏族社会
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被引量:5
2000年
本文认为由于美学界以往对少数民族美学关注较少 ,所以 2 1世纪的中华美学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少数民族美学。指出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历史悠久、发育完整、蕴涵丰富、形态鲜活 ,具有“现代性”价值和东方文化特征。并提出研究少数民族美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文化哲学观。中华文化统一观。开放思维。比较研究。
于乃昌
关键词:研究方法
珞巴族三大史诗被引量:3
1998年
喜马拉雅山区,神奇、神秘而令人神往;它的东段那里是我国门巴族、珞巴族及僜人的故乡。我从70年代末直至90年代,在10多年间,曾6次深入喜马拉雅东部山区,考察生活在那里的山地民族文化。我深深地被那里独特的文化、特别是神话、歌谣、故事和史诗吸引了。珞巴族的三大史诗——《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阿巴达尼》和《多岗岗日》,就是我和我的同事在考察中的重大发现。
于乃昌
关键词:史诗珞巴族原始宗教母系氏族社会血缘家庭马林诺夫斯基
巾帼风采耀高原──记西藏妇女历史命运的变迁被引量:2
1995年
于乃昌
关键词:西藏妇女历史命运少数民族学生巴族西藏和平解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