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
- 作品数:57 被引量:3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论四川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被引量:1
- 2007年
-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由于奇特的地理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种类齐全,优势明显。本文首先介绍了四川人文景观的概况,并进一步分析了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川省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 戴宏丁华
- 关键词:人文景观
- 从景区狂欢如何走向全域旅游 着力抓住全域旅游发展的痛点难点被引量:2
- 2017年
-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思路明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持续攀高,旅游发展成果显著。2012—2016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由2.32亿人次增长至4.49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9.6%;旅游总收入由1713.3亿元增长至3813.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62%。旅游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2016年旅游业对全省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4.9%。2017年8月3日,陕西省在第三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被正式命名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成为全国7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
- 丁华
- 关键词:旅游发展狂欢景区旅游总收入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初探被引量:1
- 2024年
-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笔者等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背景及“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提出地质文化村是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特色村庄,地质文化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详细规划,是“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具有地质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体系应包括以保护为导向的地质生态体系规划、以功能为导向的村庄建设体系规划、以效益为导向的融合产业体系规划、以持续为导向的运管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为了促进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科学编制与实施,提出未来应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体系重要性,编制规划体系技术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规划机制,提高规划体系编制水平;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
- 丁华丁华舒悦郎婷
-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相关利益主体研究——以翠华山和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被引量:7
- 2012年
- 文中选取翠华山和云台山两个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原始数据,并利用李克特量表、系统分析法、合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界定出11类地质公园的相关利益主体,构建出国家地质公园相关利益主体的分类图,并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重要性、地质遗迹保护的社会责任和旅游利益紧急性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以期能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丁华董风岳丹
-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相关利益主体
-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被引量:26
- 2022年
-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 丁华丁华丁辉陈姗姗廖文强
- 遥感技术在滑坡灾害解译中的应用——以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为例被引量:9
- 2013年
- 遥感数据的波段组合、融合方法选择对滑坡灾害解译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减小坡解译的不确定性,以延安市子长县为研究区,基于SPOT 5数据进行了滑坡灾害解译影像选择,经波段组合分析,采用3种不同的融合算法,然后定性及定量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波段412组合能较好反映植被、裸地、道路、建筑物等信息,自然彩色变换波段组合能有效地识别红粘土地层;融合算法中,波段412组合主成分变换适用于滑坡灾害环境背景及承灾体解译,四则运算融合算法经自然彩色变换滑坡解译效果最好。
- 丁华丁辉
- 关键词:波段组合数据融合滑坡灾害遥感解译
- 地质文化村: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被引量:47
- 2020年
-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 丁华张茂省栗晓楠苟青青孙萍萍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及破解——以铜川市为例被引量:5
- 2013年
-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都将其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替代产业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的城市形象与旅游认知屏蔽、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脱节、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线路产品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为铜川市应通过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完善城市旅游设施和功能、推出经典旅游线路、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健全旅游要素等路径,来破解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 丁华陈乾藏萌熊莉
-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
- 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被引量:10
- 2019年
-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 丁华张茂省苟青青董英孙萍萍吕艳
- 关键词:空间分布特征
- 屏蔽非主流型旅游资源的理论与实例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非主流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一类旅游资源,由于其旅游资源显性质量不佳,或结构规模不理想等诸多原因常常被忽视,屏蔽非主流型旅游资源是非主流旅游资源中典型的一类。本文首先界定了屏蔽非主流型旅游资源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特征属性,以“资源遮蔽”与“资源叠加”作为核心理论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并以少华山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 丁华杨望暾
- 关键词: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