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潮新
- 作品数:21 被引量:122H指数:6
- 供职机构:粤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方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与双软通道钻孔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方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与双软通道钻孔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取方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取双软通道钻孔引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手术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5d、术后30d、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P<0.05),Barthel指数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15d、30d,两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但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脑部积水、颅内感染、引流管堵塞、颅内积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双软通道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体定向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其血肿清除率更高,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 何黎明刘保国王泽麟谷斌亮肖罡龙潮新田硕钟兵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干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2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脑梗死,将并发脑梗死的患者设为脑梗死组(n=37),将无脑梗死发生的患者设为非脑梗死组(n=17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7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中37例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17.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史长于非脑梗死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脑水肿体积较非脑梗死组均明显更高(P<0.05),降颅压药物使用时间>24 h比例明显更高(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更低(P<0.05);两组年龄、性别、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血肿量、脑水肿体积、收缩压、舒张压、降颅压药物使用时间>24 h、GCS评分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与高血压病史、血肿情况、水肿情况、血压、降颅压药物使用时间、GCS评分等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 钟兵刘保国朱飚黄斌张龙龙潮新郑建桥张能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脑梗死
- 方体定向双软通道并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观察方体定向双软通道并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16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血肿量<50 ml(42例)采用单软通道引流,血肿量≥50 ml(121例)采用双软通道引流,将双软通道组病人随机分为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3、5万U。比较双软通道与单软通道组、双软通道组3个亚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单、双软通道组术后2周恢复良好率、术后6个月生活自理率、术后7 d血肿清除率及血肿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软通道组中,大剂量组术后3、7 d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而3组再发血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软通道组颅内感染率、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单软通道组(P<0.05);且大剂量组拔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结论双软通道引流对血肿量大的病人疗效较好,5万U尿激酶可提高血肿清除率,且不增加再出血风险。
- 何黎明刘保国王泽麟谷斌亮肖罡龙潮新田硕钟兵
-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尿激酶
- 双软通道置管抽吸并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双软通道置管抽吸并尿激酶治疗脑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方体定向原理、钻颅穿刺、双软通道抽吸血肿、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头颅CT复查,血肿体积平均减少91.2%,平均住院时间12d,近期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5个标准:优15例,良19例,重度残疾11例,植物生存6,死亡5例,死亡率8.9%;对存活51例随访2~6个月,死亡3例(其中1例为术前GCS评分5分以下),远期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进行评估:ADLⅠ10例(20.8%),ADLⅡ21例(43.8%),ADLⅢ8例(16.7%),ADLⅣ6例(12.5%),ADLⅤ3例(6.3%),ADLⅢ以上10例(18.7%)。结论双软通道置管抽吸并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手术模式,适宜基层医院推广,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 何黎明刘保国肖罡龙潮新官春城冯金福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抽吸尿激酶引流术
- 早期不同药物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比较早期尼莫地平与硫酸镁治疗脑外伤后脑震荡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外伤后脑震荡症状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5例。A组早期给予硫酸镁治疗,B组早期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治疗7 d、14 d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3 d、7 d、14 d的MCA和BA血流峰流速度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缓解脑外伤后脑震荡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症状,降低脑血流速度,从而有效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提高临床疗效。
- 何黎明刘保国肖罡龙潮新官春城冯金福
- 关键词:脑外伤脑震荡尼莫地平
-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冲洗并持续滴注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回顾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冲洗并持续滴注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2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于精准定位下,通过微创血肿穿刺术将一次性球囊引流导管置入血肿中心,术中联合尿激酶冲洗,术后予以尿激酶持续滴注引流。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情况、血肿残余量及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2例患者术中抽吸后血肿残余量为(20.89±10.74)mL,血肿残余率为(51.86±14.88)%。第1次尿激酶持续滴注引流后22例患者的血肿残余量为(12.72±7.92)mL,血肿清除率为(35.01±30.41)%;第2次后13例患者的血肿残余量为(9.48±6.12)mL,血肿清除率为(42.03±20.89)%;第3次后7例患者的血肿残余量为(5.84±2.84)mL,血肿清除率为(49.32±11.09)%;第4次后3例患者的血肿残余量为(3.67±3.79)mL,血肿清除率为(54.44±32.03)%;剩余1例患者第5次后血肿残余量为5 mL,血肿清除率为37.50%。拔管前22例患者的血肿残余量为(6.73±5.01)mL,血肿清除率为(81.48±13.56)%。住院期间1例患者发生术后再出血,并最终因心脏骤停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后最终痊愈。出院时患者的GCS评分为(12.23±3.16)分,较入院时[(9.45±3.19)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联合尿激酶冲洗并持续滴注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新方法。
- 谢逸楠张龙朱志远姚晨凌酉龙潮新卢凤飞郭铭张世忠
-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尿激酶
-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效果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16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采取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标准大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良好率为42.50%(34/80),高于对照组患者良好率18.75%(15/80),而试验组患者死亡率为11.25%(9/80),低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31.25%(2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10/80),低于对照组33.75%(2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术后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疗效确切.
- 官春城郭铭龙潮新冯金福余英教
-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重症颅脑损伤
- 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颅组(开颅血肿清除术,n=100)和穿刺组(穿刺引流术,n=82);按照发病至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超早期组(≤7 h,n=68)、早期组(7~24 h,n=62),晚期组(>24 h,n=52)。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术后再出血情况,术后3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优良率。结果术后,开颅组与穿刺组患者的GCS评分分别为(10.38±3.18)分、(9.29±2.79)分,NIHSS评分分别为(12.84±3.37)分、(13.29±4.1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与穿刺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2.00%和12.20%)及预后优良率(60.00%和52.44%)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0.59%,明显高于早期组的8.06%及晚期组的5.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时,超早期组患者与早期组预后优良率分别为61.76%和62.90%,明显高于晚期组的42.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超早期组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穿刺引流术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但是早期手术即发病7~24 h内进行手术是较佳的手术时机。
- 官春城郭铭龙潮新梁晓华冯金福李平安余英教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手术时机术后再出血
- 脑干反射功能层面测定对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脑干反射功能层面测定对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脑干反射功能层面测定。将入组患者按脑干反射损伤平面分为6组,即皮层组(10例)、间脑组(23例)、间脑-中脑组(15例)、中脑组(17例)、脑桥组(14例)、延髓组(11例),比较不同组的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Glasgow结局量表评分(GOS)、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评估脑干反射损伤平面对半球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脑干反射损伤平面与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皮层组术前和术后的GCS评分高于间脑组,间脑组术前和术后的GCS评分高于间脑-中脑组,间脑-中脑组术前和术后的GCS评分高于中脑组,中脑组术前和术后的GCS评分高于脑桥组,脑桥组术前和术后的GCS评分高于延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组的GOS评分高于间脑组,间脑组的GOS评分高于间脑-中脑组,间脑-中脑组的GOS评分高于中脑组,中脑组的GOS评分高于脑桥组,脑桥组的GOS评分高于延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干反射损伤平面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722,P<0.001)。随访所有患者3个月,有57例患者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率为63.33%(57/9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干反射损伤平面对半球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评估价值(AUC=0.891,95%CI:0.815~0.966)。结论脑干反射损伤层面大脑半球脑出血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脑干反射功能层面可以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钟兵郭铭张龙肖罡朱飚龙潮新
-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预后
- 巨大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矢状窦镰旁双侧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跨中线骨瓣、双侧条状镰旁硬脑膜瓣、牵引脑膜瓣向上矢状窦对侧、沿脑沟切开脑组织并向额叶枕叶方向牵开和经纵裂切除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32例上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肿瘤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 Ⅱ级9例,Simpson Ⅲ级2例;1例术后昏迷、家属放弃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暴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妥善处理矢状窦,减少并发症,保护神经功能,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何黎明刘保国肖罡姚晨龙潮新官春城
- 关键词:脑膜瘤矢状窦大脑镰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