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瑜
- 作品数:17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病人保护性隔离及内环境清洁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4年
- 化学治疗是除骨髓移植以外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主要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设立具体可行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争取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AML在获得完全缓解后,远期疗效主要取决于巩吲化疗的方案和疗程。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含有中等剂量或高剂量阿糖胞片的组合疗案作为巩固治疗方案,以获得较高的长期生存。然而,与传统化疗及剂量相比,中高剂量化疗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溃烂等并发症。
- 张静静陈雪瑜陈雨苗虹闫金松杨岩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
- G88.CEP(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甲泼尼龙)方案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分析
- 王晓波陈雪瑜孙健薛祖光闫金松
- 文献传递
-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14
- 2016年
- 为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完全缓解后巩固强化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本文分析5例AML患者,在治疗前完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经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即给予大剂量Ara-c(Ara-c 3g/m2,12小时1次,共6次)单药强化治疗共3疗程,每次化疗前均进行骨髓穿刺、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判断治疗效果,观察15例次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之后所有患者均持续完全缓解,并且早期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及不同程度的感染、消化道反应等,但均安全度过,不影响进一步治疗。本研究提示大剂量Ara-c作为AML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分子生物学缓解率高、安全性好。
- 张旗慕俐君李伟平周栋康志杰陈雪瑜高源闫金松
- 关键词:大剂量阿糖胞苷白血病化疗疗效毒副作用
- BET抑制剂JQ1对双表达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BET抑制剂JQ1对于双表达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U-DHL6、OCILY3、OCILY10的cMyc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识别双表达淋巴瘤细胞株。CCK-8方法检测JQ1对淋巴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及RT-RCR方法检测JQ1对cMyc、BCL-2、BCL-6 m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JQ1对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影响。结果:SU-DHL6、OCILY3同时表达cMyc和BCL-2,为双表达淋巴瘤细胞株。CCK-8结果显示,JQ1对双表达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JQ1主要调节cMyc、BCL-6的表达,对BCL-2无明显影响,且对B淋巴瘤细胞株凋亡无影响。结论:BET抑制剂JQ1可调节cMyc、BCL-6表达,抑制B细胞淋巴瘤增殖。
- 陈雪瑜闫雪宋滨阳孙健慕俐君李伟平
- 关键词:MYC
- 槐耳清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淋巴细胞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槐耳清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作用。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的20例ITP患者的外周血,患者中位年龄53.5(16.0~87.0)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首先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者CD19^(+)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19^(+)CD27^(+)记忆B淋巴细胞、CD19^(+)CD24^(+)CD38^(+)调节B淋巴细胞比例异同;用不同浓度(2、4、6 mg·mL^(-1))槐耳清膏处理B淋巴细胞株,应用CCK-8检测槐耳清膏对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槐耳清膏处理外周血72 h后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ITP患者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中药槐耳清膏能够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ITP患者记忆性B淋巴细胞及调节B淋巴细胞。结论:中药槐耳清膏能抑制ITP患者B淋巴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宋滨阳孙健朱杰王娇李伟平陈雪瑜慕俐君
- 关键词:槐耳清膏淋巴细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5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CAG方案,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化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细胞免疫(CD3+、CD4+、CD8+以及CD4+/CD8+值)、体液免疫(Ig G、Ig A、Ig M)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CD4+/CD8+值及Ig G、Ig A、Ig M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Ig G、Ig A、Ig M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AML疗效确切,但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大于单用CAG方案。
- 陈雪瑜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CAG方案免疫功能
- 成年人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成年人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进一步提高对成年人骨LCH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成年骨LC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多发骨破坏患者经病理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成年人骨LCH,排除转移癌及骨髓瘤,分型为单系统多部位,需要全身治疗.结论 成年人骨LCH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需病理证实,确诊后要进行病情评估及分型,再进行个体化治疗.
- 李伟平张旗杨岩薛祖光陈雪瑜孙健王晓波
- 关键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成年人
- 血栓性微血管病9例临床分析
- 2011年
- [目的]了解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9例TMA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微血管病性贫血(9/9),血小板减少(9/9),乳酸脱氢酶升高(9/9),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9/9),发热(5/9);6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TM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差,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死亡率。
- 张旗薛祖光杨言李伟平陈雪瑜闫金松
-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侵袭性NHL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传统化疗方案提高NHL疗效的空间有限。本研究旨在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为探讨治疗NHL新方案并研究其药物作用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人弥漫大B细胞NHL细胞株SU-DHL-4及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Daudi,经尾静脉注射入SCID小鼠体内,探索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的条件及特点。Daudi淋巴瘤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美罗华治疗组,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SU-DHL-4淋巴瘤小鼠在中位时间39.5d后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竖毛、活动迟缓,于小鼠腹腔、尾部或后肢部位出现肿块,未发现肝脏、脾脏、骨髓等脏器出现淋巴瘤细胞浸润。Daudi淋巴瘤小鼠于中位时间30.5d发病,出现双后肢瘫痪,于瘫痪后9.5d左右死亡。Daudi淋巴瘤小鼠的脏器大多受淋巴瘤细胞的累及,骨髓中出现大量Daudi细胞浸润。美罗华治疗使小鼠骨髓中的Daudi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对照组Daudi淋巴瘤小鼠的中位瘫痪时间及生存时间分别为30.5d及40d,美罗华治疗组的小鼠分别为52.5d及76.5d,美罗华治疗组小鼠的中位瘫痪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应用SU-DHL-4细胞及Daudi细胞均可以成功建立B细胞NHL小鼠模型。
- 闫金松陈雪瑜李伟平杨岩宋振兰
- 关键词:淋巴瘤小鼠模型DAUDI细胞美罗华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筛查及实时定量检测平台的建立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针对90%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表达的PML/RARα融合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构建PML/RARα环形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为APL患者的诊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设计PML/RARα及ABL引物及Taqman探针,对APL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并以PML/RARαL型及S型阳性的APL患者c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出453bp和550bp基因片段,构建pMD 18TPML/RARα(L)及pMD 18T-PML/RARα(S)标准品。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对该基因转录本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成功构建pMD 18T-PML/RARα质粒标准品,应用RQ-PCR技术,以ABL为内参,应用Taqman探针法,对APL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技术可行,数据稳定。结论:成功构建APL融合基因检测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的诊断平台,应用于临床病人的基因诊断,为APL的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分子依据。
- 康志杰崔嵩李莉高贝贝黄丹陈雪瑜高源杨岩闫金松
- 关键词:标准品基因筛查实时荧光定量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