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衍彪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蛭弧菌
  • 5篇弧菌
  • 3篇乳酸
  • 3篇乳酸菌
  • 3篇细菌
  • 3篇细菌数
  • 3篇菌数
  • 3篇谷氨酸钠
  • 2篇抑菌
  • 2篇溶血
  • 2篇组胺
  • 2篇桡足类
  • 2篇稀释液
  • 2篇耐酸
  • 2篇活性
  • 2篇广谱
  • 1篇胆盐
  • 1篇养殖
  • 1篇抑菌活性
  • 1篇抑菌作用

机构

  • 9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郭衍彪
  • 8篇蔡俊鹏
  • 2篇扶雄
  • 2篇孙秋平
  • 1篇刘丽
  • 1篇韩红操
  • 1篇吴冰
  • 1篇袁尔东
  • 1篇孙秋萍
  • 1篇李敏佳
  • 1篇赵亚玲

传媒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广州化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控制桡足类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桡足类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制备浓度为2×10<Sup>2</Sup>~2×10<Sup>5</Sup>PFU/mL的蛭弧菌稀释液,再将蛭弧菌稀释液与谷氨酸钠和蔗糖的混合溶液按体积比1:...
蔡俊鹏孙秋平郭衍彪
文献传递
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及其应用。所述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命名为唾液乳杆菌GZPH2(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于2014年11月27日保藏...
蔡俊鹏郭衍彪扶雄
文献传递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被引量:8
2013年
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切实提高其使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增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为更好地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袁尔东郭衍彪孙秋萍刘丽蔡俊鹏
关键词:教学方法
蛭弧菌(类群)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在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不但会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药物残留[1],引发水产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也可因破坏水体、养殖生物肠道菌群结构而进一步加剧菌群的失衡,有益菌减少乃至消失,有害菌迅猛增加,如此,更加恶化养殖生物健康。
李敏佳郭衍彪吴冰韩红操蔡俊鹏
关键词:蛭弧菌水产养殖裂解致病菌
一种控制桡足类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桡足类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制备浓度为2×10<Sup>2</Sup>~2×10<Sup>5</Sup>PFU/mL的蛭弧菌稀释液,再将蛭弧菌稀释液与谷氨酸钠和蔗糖的混合溶液按体积比1:...
蔡俊鹏孙秋平郭衍彪
文献传递
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及其应用。所述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命名为唾液乳杆菌GZPH2(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于2014年11月27日保藏...
蔡俊鹏郭衍彪扶雄
一种控制卤虫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卤虫携带的总细菌数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制备浓度为2×10<Sup>2</Sup>~2×10<Sup>5</Sup>PFU/mL的蛭弧菌稀释液,再将蛭弧菌稀释液与谷氨酸钠和蔗糖的混合溶液按体积比1:1...
蔡俊鹏郭衍彪
文献传递
蛭弧菌和乳杆菌对大菱鲆和皱纹盘鲍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最近些年来益生菌在食品领域(特别是其在宿主肠道中的调控研究)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益生菌是一类活体微生物或其产物,通过向宿主补给这类活体微生物或其产物后,它们往往会对宿主肠道菌群进行有益修饰和平衡...
郭衍彪
关键词:肠道菌群DGGE
文献传递
广州市售泡菜乳酸菌的分离及其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从广州随机市售的泡菜中分离出14株乳酸菌(LAB),并对其溶血性、产生物胺(组胺、酪胺和苯乙胺)、39株不同来源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耐酸性、耐胆汁盐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株乳酸菌在羊血血平板上均不溶血,即γ-溶血;且均不产组胺(组胺、酪胺和苯乙胺);该14株乳酸菌对39株致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菌活性,其中P1、P2、P11菌株抑菌活性较强,分别对34、33、33株表现出抗菌活性,并且P2(上清液)对13株致病菌达到了最强抑菌活性(+++,抗菌直径>15 mm),为达到最强抑菌活性率最高的菌株;耐酸试验表明,P2能耐pH2.5和pH3.5的酸性环境,而其他两株(P1和P11)不耐此酸度;在耐胆汁盐特性方面,P2和P11能耐受浓度为0.5%、1.0%和1.5%的胆汁盐浓度,而P1不耐受这些胆汁盐浓度。16S r DNA部分序列分子鉴定表明,P2为唾液乳杆菌(相似度为99%)。
郭衍彪赵亚玲蔡俊鹏
关键词:乳酸菌抗菌活性耐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