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坤
- 作品数:24 被引量:254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增长质量、阶段特征与经济转型的关联度被引量:12
- 2012年
- 基于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增长模式背景,通过分解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结构,突破以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不足,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思想引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关系图以及能够反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1995—2006年为例,测评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其分指数,据此判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状况及增长模式的进程。以期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提供一个实证分析框架。
- 向书坚郑瑞坤
-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质量
- 基于质量指数的经济增长转型测度研究——以深圳经济增长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化是一个充满了探索性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给予了广泛关注。而如何设计一个指数从定量角度测评速度向质量转化进程,以便直观地反映经济增长转型的度是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借鉴市场化指数的经济原理与设计思路,设计了质量指数作为测量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定量指标,定量测算了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跨越的实现程度。实证测评结果显示:"深圳速度"已经开始向"深圳质量"转化,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落差。以此为契机,为定量测度我国经济增长转型提供一个分析思路。
- 向书坚郑瑞坤
-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型定量测评
- 基于静态寡占模型的城市群过度竞争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随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间为克服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的阻制效应会展开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争夺,这虽然符合竞争的法则,但也存在着演化为恶性竞争的可能。文章运用静态寡占模型分析了城市群间的竞争演化为过度竞争的可能性,并分析了这种可能的形成机理。
- 郑瑞坤
- 关键词:城市群
- 中国产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对分类推进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文章针对现有文献关于产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存在的分歧,采用门槛回归模型与空间效应模型分析了2005—2021年中国产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对分类推进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产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土地城镇化、工业能源消耗时,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对碳排放量与排放速度产生了分异功能,相比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进一步分析二者协调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自2005年以来,中国30个省份工业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状态的交替变化呈现的阶段特征对不同类型碳排放产生了差异化门槛效应,不仅如此,如果忽略中国城市扩张与工业产业转移对碳排放带来的空间效应,一些地区的碳排放就会被严重低估。
- 郑瑞坤袁珍孙莉
-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碳排放门槛效应
-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被引量:71
- 2013年
- 文章界定了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指数,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原理与绿色经济的关系,构建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并运用"十一五"时期的数据对指数进行验证。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目前的绿色经济发展不具有典型绿色经济的性质。
- 向书坚郑瑞坤
- 关键词:绿色经济综合评价
- 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测度方法及应用被引量:9
- 2018年
- 将共享理念的获得感视同为需求满足感,并将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与埃德蒙·费尔普斯的"资本黄金律水平"结合在一起引入效用理论的消费者剩余测度方法中,构建一种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统计测度方法。实证测算发现,无论是温饱阶段还是小康阶段,中国城乡居民共享经济改革成果都是不充分的,而且,随着需求层次的递进,不仅共享改革成果越来越难以实现,获得感失衡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 郑瑞坤向书坚
- 关键词:共享改革成果共享理念
- 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性的驱动机制
- 2025年
- 数字乡村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特征的驱动机制和变动趋势是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面板门限模型对1978年以来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二元经济结构下数字乡村建设及其他驱动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1994年与2009年为节点,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两个“U”型波动过程,目前处于下降阶段,未来是否会形成第三个“U”型波动过程,取决于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具备收敛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δ和β收敛特征。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且其影响具有阶段性差异和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 赵慧杨璐瑶郑瑞坤
-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性
- 后疫情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空间效应差异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本文利用2008年~2018年我国31个省市收入和消费数据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空间效应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效应差异,且提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能较好地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有效带动相邻地区的消费。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靠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收入分配来有效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
- 陈晨郑瑞坤
- 关键词:空间面板模型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下的绿色增长估算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绿色经济不仅是近年来的热点名词,也是当今世界倍受青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少国家已纷纷走向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相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实践,绿色经济的理论与核算研究却相对滞后。文章根据当前联合国提倡的绿色经济特征,从理论上剖析了绿色生产函数的变化后,认为SEEA框架的绿色GDP核算并不反映绿色增长的成果。据此提出在中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绿色增长估算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绿色增长的最终成果形式、绿色增长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统计指标核算范畴、价值测度等基本核算内容。
- 郑瑞坤
- 关键词:SNASEEA绿色经济
- 中国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 2025年
- 从复杂网络视角认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简称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199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乡村“三生”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检验其空间相关性,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揭示其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三生”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仍偏低,区域间及省际间差异显著,区域协调性较弱。(2)“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格局已然形成,网络稳定性不断提升,节点间通达性较好,但空间关联关系仍以邻近关系为主,跨地域的互动合作尚待加强。(3)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而浙江、黑龙江等东、东北省份则居边缘位置,且这些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有限。(4)空间邻接关系、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差异、工业化水平差异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异持续显著影响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城镇化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 向书坚宋丽影郑瑞坤
-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