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军
- 作品数:63 被引量:502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腹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障碍的影响被引量:71
- 2016年
-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腹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同时配合患侧肢体的早期康复功能训练,为期1个月。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针治疗,针刺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留针期间不进行患侧肢体活动,留针20min;观察2组在观察1组治疗的基础上,于腹针留针期间配合进行上肢自主运动,均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进行疗效观察。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FMA、HAMA、HAMD及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FMA、HAMA、HAMD及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治疗后HAMA、HAMD评分优于观察1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可提高运动功能及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腹针的基础上另予早期康复训练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 王亚辉郝淑芹常丽静赵保礼邢军
-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障碍腹针康复训练
- 参芪平律方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参芪平律方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EFr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60例EFrHF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标准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体外反搏治疗4周,试验组患者给予体外反搏联合参芪平律方口服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6MW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气虚血瘀证评分均明显降低,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6MWT均明显延长,且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参芪平律方联合体外反搏治疗能够显著减轻EFrHF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赵保礼刘彩霞张喜芬郑庆厚邢军王亚辉张立庄王翠华赵丽华
- 关键词:体外反搏
- 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以牵引推拿等传统疗法为阳性对照,系统评价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名作者独立收集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运用Meta分析对疾病疗效及VAS评分疗效进行定量综合。结果疾病疗效有效率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fixed)=3.05,95%CI为[2.36,3.96](P<0.01);VAS评分疗效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random)=-0.78,95%可信区间(CI)为[-1.15,-0.42](P<0.01)。结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疗效和VAS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 张立庄张喜芬邢军王亚辉赵保礼
- 关键词:骶管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康复运动平台调督脉运动核心肌群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脊柱关节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平台调督脉运动核心肌群疗法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脊柱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82例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的运动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平衡协调及步态节律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运动平台调督脉运动疗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检查部分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脊柱关节活动度测量(ROM)评价躯干姿势活动范围。结果:治疗8周后,2组UPDRS运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BBS评分明显升高(P<0.05),脊柱ROM明显增大(P<0.05);治疗8周后,2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运动平台调督脉运动核心肌群疗法能够改善PD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邢军王艳君张立庄王亚辉孙建芳常丽静
- 关键词:帕金森病督脉
- 腹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睡眠障碍及心理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8年
-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颈部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引起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目前针对颈性眩晕患者颈部疼痛不适以及头晕症状研究较多,而对患者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关注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联合采用腹针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并观察对其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作用,发现临床疗效满意。
- 王亚辉郝淑芹赵保礼常丽静邢军
- 关键词:颈性眩晕患者心理障碍
-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增高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部分粘附分子表达增高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的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54)表达情况进行测定。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分为初发型24例,慢性复发型42例,慢性持续型11例,急性暴发型3例。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28例,中度25例,重度27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大肠湿热证37例,肝郁脾虚证14例,脾肾阳虚证9例,血瘀肠络证15例,脾胃气虚证5例。结果CD44、CD62p、CD54阳性表达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组最高,在轻度组、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粘附分子CD44、CD62p及CD54作为炎性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几项指标的测定可间接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其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辩证分型,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 周秀丽邢军常丽丽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细胞粘附分子
- 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 赵保礼王亚辉邢军张立庄牛杰杰
- 关键词:针刺镇痛腰痛
- 髋部外侧疼痛之谜——臀肌肌腱病
- 2023年
- 近年来,臀肌肌腱病被认为是髋关节外侧疼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尚未引起重视或经常被误诊。就臀肌肌腱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断试验、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王卓婷邢军张玲玲张立宁王雨生
- 头针结合康复体位及高压氧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 王艳君邢军尹清波李永方史万英
-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性。该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头针结合康复体位及高压氧组,头针结合康复体位、头针结合高压氧三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血流变、血...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塞高压氧治疗针灸治疗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黏附分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部分黏附分子表达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5例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16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6例)、血瘀肠络证(5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个证型患者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CD44、CD62P、CD54表达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次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个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CD62P、CD54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 周秀丽邢军常丽丽
- 关键词:辨证分型P-选择素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