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雅丽

作品数:27 被引量:172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健康
  • 4篇儿童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自然人群
  • 2篇吸烟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慢性病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
  • 2篇健康生活方式
  • 2篇肥胖
  • 2篇干预
  • 2篇肝炎
  • 2篇肝炎感染
  • 1篇跌倒

机构

  • 22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22篇邓雅丽
  • 13篇刘晓芬
  • 11篇何莹
  • 8篇于海柱
  • 7篇赵清水
  • 7篇项娜
  • 6篇崔兰梅
  • 6篇李丽丽
  • 6篇王雪春
  • 5篇王金燕
  • 3篇张琼
  • 3篇郭艳梅
  • 2篇邢瑞婷
  • 1篇郭晔

传媒

  • 5篇中国学校卫生
  • 5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安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胖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肥胖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以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18~79岁成人人群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人群为基础扩大样本量,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纳入研究的调查对象共2 685名。采用R语言3.1.1版本软件,利用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评价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与吸烟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结果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饮酒作为混杂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及吸烟均与糖尿病有关联性,其OR值分别为1.85(1.46~2.33),1.87(1.51~2.30),1.32(1.03~1.64)。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与吸烟对糖尿病的加法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SI为2.33(95%CI:1.34~3.31),中心型肥胖与吸烟对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体重及积极控烟有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龚海英刘晓芬何莹王金燕邓雅丽
关键词:肥胖吸烟糖尿病
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现况调查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了解房山区常住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晓及执行情况,为更好地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房山区600名18~81岁的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的背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结果房山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口号、行动日居民知晓率城镇(61.1%,46.2%)显著高于农村(12.5%,2.7%)(χ~2=12.547,P=0.001;χ~2=17.000,P=0.001);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知晓率存在城乡差别,如推荐身体活动水平、健康腰围、正常BMI值,城镇居民(54.1%,32.5%,32.3%)显著高于农村(39.1%,20.4%,13.8%)(χ~2=12.705,P=0.001;χ~2=10.194,P=0.001;χ~2=25.928,P=0.001);每天摄入蔬菜、水果的比例,城镇居民(69.6%,43.6%)显著高于农村(50.9%,38.7%)(χ~2=39.690,P=0.001;χ~2=8.510,P=0.004)。健康支持工具(控油壶、腰围尺、BMI尺)使用率,女性(30.2%,56.1%,19.9%)显著高于男性(25.4%,42.8%,13.7%)(χ~2=1.731,P=0.019;χ~2=10.673,P=0.001;χ~2=4.147,P=0.042);自觉控盐、控油、控体重及每天摄入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女性(75.7%,63.8%,59.1%,66.4%,55.1%)显著高于男性(67.6%,54.2%,47.5%,53.2%,37.5%)(χ~2=4.954,P=0.026;χ~2=5.723,P=0.017;χ~2=8.172,P=0.004;χ~2=10.987,P=0.001;χ~2=18.880,P=0.001)。结论房山区城镇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内容掌握情况好于农村,女性健康指导工具使用和膳食控制情况好于男性。
邓雅丽刘晓芬何莹王金燕王雪春
关键词:健康知识城乡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7年房山区累计报告腮腺炎735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5.4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5.93/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7月份呈现发病高峰(35.92%),以学生(58.10%)、幼托儿童(23.13%)和散居儿童(9.52%)为主,4~14岁占80.95%;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P<0.01);病例高发的乡镇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结论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流行高峰的到来。
邓雅丽赵清水张琼郭艳梅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因素预防卫生服务儿童
2008-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由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理保存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采用Excel 2010、Access 2003和SPSS 18.0对2008-2014年房山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变化趋势采用趋势性检验并进行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分析。结果 2008-2014年房山区居民4种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2.51%,以心脑血管病为主,占总死亡的53.11%,其次为恶性肿瘤,占总死亡的21.80%。7年间4种慢性病死亡构成呈上升趋势(U=2.55,P〈0.05),从2008年的80.57%上升到2014年的83.74%,年均上升0.65%。心脑血管病死亡构成呈下降趋势(U=1.96,P〈0.05),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死亡构成7年间趋势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75,0.45,P〉0.05)。恶性肿瘤构成变化呈上升趋势(U=2.07,P〈0.05),恶性肿瘤死亡率7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EAPC为2.22%,95%CI为1.31%~3.25%),平均每年上升2.22%。4种慢性病平均死亡年龄为70.6岁,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最低,为66.4岁。4种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为39.22%,7年间呈下降趋势(U=2.25,P〈0.05)。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过早死亡构成比最高,分别为52.01%和52.12%。结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房山区居民的主要死因,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效果检测指标。心脑血管病占比高,基数大,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过早死亡构成比高,是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构成比的工作重点。
刘晓芬赵清水何莹邓雅丽王金燕
关键词:慢性病
北京市房山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目前房山区的某两个自然村的共计500人的乙型肝炎感染的现况研究和流行病学分析,探索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北京市房山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房山区462个村进行抽样,对数据进行现况研究,采用二项分布拟合度χ2检验和单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调查的142户中,乙肝感染者共148人,感染率为29.6%,乙肝感染者的分布没有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按机会均等的分布。(2)乙肝在夫妻之间的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因素。(3)是否了解乙肝疫苗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乙肝仍然是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接种是当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加强宣传,提高人口素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项娜于海柱崔兰梅李丽丽邓雅丽
关键词:乙型肝炎
北京市房山区2007-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2007-2008年房山区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房山区2007-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8年房山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51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5.13/10万,无死亡病例。患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0岁,主要分布在1~5岁年龄组;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散居儿童(47.35%)和幼托儿童(43.98%)为主;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夏季;病例高发的乡镇主要为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该区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型。结论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散居儿童,EV71型是近年来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邓雅丽赵清水项娜张琼郭艳梅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北京市房山区23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3
2008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2007年发生的233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33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33例病例均有疱疹发生,疱疹主要发生在手、口腔和脚。发热61例,散居儿童发热率高于学生,学生发热率高于托幼儿童,有口腔溃疡的儿童发热率明显高于无口腔溃疡的儿童,1周内有与手足口病人接触史的儿童发热率高于无接触史的儿童,有生吃瓜果蔬菜史的儿童发热率高于没有生吃瓜果蔬菜史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项娜于海柱崔兰梅李丽丽邓雅丽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儿童
北京市房山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现况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房山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现况,为更好地开展、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方法,调查生活方式知识和行为情况。结果知识和信念方面,知道每天食盐的摄入量426例(71.0%),每天油摄入量205例(34.2%);行为方面,过去1年自觉控制盐摄入的430例(71.7%),每次都使用限盐勺或限盐罐的84例(14.0%);自觉控制油摄入的354例(59.0%),每次都用控油壶84例(14.0%)。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知晓与健康行为相关。结论房山区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普及工作有一定成效,有些知识点已深入人心,但健康支持工具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邓雅丽刘晓芬何莹王金燕王雪春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
2019年北京市房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发生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2019年房山区老年人伤害发生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评价伤害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慢病中心统一制作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以主动监测的方式收集房山区4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伤害病例的相关信息。用SPSS 18.0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构成比资料进行χ^(2)检验、Fisher检验。结果房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发生男性少于女性(χ^(2)=5.179,P=0.023),且平均年龄男性小于女性(t=-4.921,P<0.05)。夏季(1159例,37.46%)、8—10点(774例,25.02%)和16—18点(584例,18.88%)为伤害高发季节与时间。伤害发生地点以家中为主(2005例,64.80%)。伤害发生原因以跌倒/坠落为主,男性机动车车祸(χ^(2)=12.780,P<0.05)、钝器伤(χ^(2)=12.893,P<0.05)、刀/锐器伤(χ^(2)=32.143,P<0.05)多于女性;女性跌倒/坠落多于男性(χ^(2)=62.748,P<0.05)。伤害发生性质男性锐器伤、咬伤、开放伤高于女性(χ^(2)=62.152,P<0.05),骨折(χ^(2)=46.959,P<0.05)、扭伤拉伤(χ^(2)=14.458,P<0.05)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女性伤害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2,P<0.05),男性以"头部"最多,女性以"下肢"最多。结论北京市房山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发生在男性与女性间呈现不同的特点,原因均以跌倒/坠落为主,应制定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减少该群体伤害的发生。
何莹刘晓芬葛万刚邓雅丽郭晔张晓华
关键词:老年人
2019-2021年北京市房山区0~14岁儿童伤害病例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0~14岁儿童伤害病例分布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2019-2021年在房山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0~14岁儿童伤害病例。结果2019-2021年房山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0~14岁儿童伤害病例23479例,其中男童占60.6%,女童占39.4%。7月、6月和9月的伤害病例比例较高,占全年的30.5%。伤害发生地点构成比例前三位为家中(66.1%)、学校与公共场所(13.4%)和公共居住场所(9.7%)。跌倒/坠落(53.3%)是造成伤害的首因,其次是动物伤(16.4%)、钝器伤(9.6%)。伤害性质构成比例前三位为锐器/咬伤/开放伤(34.8%)、扭伤/拉伤(26.6%)和挫伤/擦伤(24.8%)。常见的伤害发生部位为上肢(35.7%)、头部(34.9%)和下肢(19.3%)。轻伤占97.7%,中度伤占2.1%,重度伤占0.2%。结论跌倒/坠落、动物伤和钝器伤是房山区0~14岁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应针对不同的伤害类型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健康教育。
邓雅丽于海柱邢瑞婷刘晓芬
关键词: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