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皮质胱天蛋白酶-3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胱天蛋白酶(caspase)-3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AMPK抑制剂组,每组12只。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AMPK抑制剂组在插入线栓时腹腔注射AMPK抑制剂CompoundC(20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脑缺血再灌注24h后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AMPK抑制剂组皮质胱天蛋白酶一3阳性细胞[(7.16±5.85)个/高倍视野对(14.36±7.85)个/高倍视野;t=2.548,P=0.018]和TUNEL阳性细胞[(58.86±9.65)个/高倍视野对(81.00±12.21)个/高倍视野;t=4.928,P〈0.001]数量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抑制AMPK活性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皮质胱天蛋白酶一3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赵卫华 苏玲 郭再玉 张合亮 杨国巍 田思思 李博 张青燕 李绍山关键词:脑缺血 细胞凋亡 小鼠 VEGF_(165)在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转染恒河猴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表达情况,以及转染后对MSCs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Ficoll法分离并培养恒河猴骨髓MSCs,进行细胞表型鉴定。转染pc DNA-e GFP-VEGF_(165)至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 GFP)表达情况,同时流式细胞技术对转染成功的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及e GFP表达鉴定,RT-PCR法检测转染后VEGF_(165)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到纯度较高的MSCs,转染后的MSCs及子代细胞均有e GFP和VEGF_(165)的表达,且保留了MSCs的特性。结论 VEGF_(165)基因转染MSCs后可以稳定表达外源基因,且可以维持MSCs的特性。 郭再玉 张合亮 水涛 张国哲 赵卫华 陈谦 侯延伟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恒河猴 转基因 间质干细胞移植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ADAPT(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支架取栓和ADAPT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特点、术中情况、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并对ADAPT血管内再通方法的技术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我院共对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血管内机械再通手术,其中46例首选ADAPT技术,38例(82.6%)成功实施(ADAPT组);21例应用了常规支架取栓技术(常规支架组),两组患者的基本病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尽管两组患者90 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3/38)与48%(10/21),P=0.247],但ADAPT组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6.0(2.0,9.3)分与9.0(5.5,18.5)分,Z=-2.031,P=0.021]和术后90 d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mRS=0分)明显优于常规支架组[37%(14/38)与10%(2/21),P=0.022];两组血栓逃逸率[21%(8/38)与29%(6/21),P=0.365]、有效再通率[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3级,84%(32/38)与81%(17/21),P=0.507]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0%(0/38)与9.5%(2/21),P=0.123],尽管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在数值上ADAPT组具有优势。结论ADAP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再通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技术相比,在患者术后NIHSS评分和远期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率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血管内机械再通方法。 张合亮 郭再玉 刘美利 侯延伟 赵卫华 赵伟 李博 田思思关键词:脑梗塞 血栓切除术 抽吸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的形态学研究 2008年 【目的】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动态观察SAH的病理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第1、3、5、7天组,改良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的模型。在相应时段处死取基底动脉,应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定,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光学显微镜检查: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发生了明显的血管痉挛,表现为血管直径减小、管壁增厚、管腔周长减少、内弹力膜皱褶,同时可见痉挛血管细胞增殖现象明显。尤以第5天组最显著(P<0.05)。出血第1、3、5、7天组基底动脉直径分别减少了46.34%、33.95%、50.59%、17.21%;管壁厚度分别增加了98.55%、75.58%、159.27%、19.21%;管腔内周长分别减少了56.30%、45.97%、62.50%、25.77%。(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内皮细胞出现类凋亡样变化,包括内皮细胞膜起泡,胞质凝聚,胞浆空泡变,核染色质凝聚、趋边。以第5天组最显著,伴有大量内皮细胞的剥离导致内弹力膜的裸露,平滑肌细胞的坏死。至第7天组,血管痉挛有所缓解,内皮细胞凋亡、坏死减轻。【结论】SAH后CVS的发生与血管周围细胞的增殖以及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类凋亡样变化相一致,表明凋亡和血管细胞增殖可能是CVS发生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该大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SAH的病理演变过程。 赵卫华 黄慧玲 黄楹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动脉 内皮细胞 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对脑损伤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结合丙戊酸钠在治疗额叶癫痫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46例额叶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取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取卡马西平结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级脑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300潜伏期以及波幅。结果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和P300潜伏期以及波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MSE、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对额叶癫痫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恢复神经电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赵卫华关键词: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额叶癫痫 脑损伤 微透析监测技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8年 微透析技术为微侵袭、连续动态监测活体脑细胞外液神经生化物质变化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细胞外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等脑能量代谢指标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甘油等生化物质代谢变化的监测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随着更多有潜在价值的标记物的发现,aSAH的微透析监测范围更加广泛。 赵卫华 黄楹关键词:微透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代谢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采用血管再通治疗11例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术前根据HR-VWI所示闭塞段起止部位以及闭塞段有无残腔、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分为Ⅰ型闭塞(眼段闭塞)、Ⅱ型闭塞(起始部至床突段及其近端颅内段闭塞)和Ⅲ型闭塞(起始部至眼段及其以远闭塞),以及A型闭塞(有残腔但无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B型闭塞(有残腔且有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C型闭塞(无残腔且无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和D型闭塞(无残腔但有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并与术前和术中实时DSA对比,记录血管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术前HR-VWI分型Ⅰ型闭塞2例、Ⅱ型闭塞6例、Ⅲ型闭塞3例,A型闭塞4例、B型闭塞2例、C型闭塞1例、D型闭塞2例;与术中DSA相比,术前HR-VWI对残腔、腔内血栓和动脉夹层的阳性检出率为10/11,余1例(1/11)HR-VWI分型Ⅲ型闭塞患者经DSA证实为Ⅱ型闭塞。10例(10/11)血管再通成功,1例失败病例为HR-VWI分型Ⅲ-C型闭塞;2例(2/11)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和3个月病情好转者为6和7例、稳定为5和4例;术后6个月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术前HR-VWI显示闭塞段有残腔提示血管再通成功率和手术安全性较高,管腔内有血栓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但不降低血管再通成功率和预后。 侯延伟 张合亮 郭再玉 夏爽 赵伟 柴圣婷 赵莲花 赵卫华 张洪武 姜佳凤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血管成形术 磁共振成像 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今后评估该类脑膜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67例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限定为窦旁(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限定为肿瘤基底靠近大脑镰且埋被于皮层下、下矢状窦、直窦)、镰旁、脑室内和小脑幕脑膜瘤。将6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病程、既往病史、神经科查体阳性体征、肿瘤部位、大小、形状、增强程度、钙化、瘤周水肿、神经血管包绕、侵袭性、边界及病理亚型等因素与术中肿瘤是否全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肿瘤切除的相关因素,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和神经血管包绕是影响肿瘤是否全切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肿瘤具有侵袭性不能手术全切除的危险是不具有侵袭性肿瘤的9.161倍。结论对于非颅底位置深在脑膜瘤,根据肿瘤侵袭性、瘤周水肿和神经血管包绕情况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估脑膜瘤切除程度。术前仔细研读患者影像学资料,术中谨慎处理脑膜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有效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赵卫华 郭再玉 许振喜 黄楹关键词:脑膜瘤 切除程度 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取栓开通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血管内取栓开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急性血管内取栓开通及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探讨血管内介入取栓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研究对象为天津市泰达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6... 郭再玉 张合亮 侯延伟 赵卫华 张洪武 李博 孙刚关键词:颈内动脉 闭塞血管 文献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能量代谢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最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赵卫华 黄慧玲 黄楹 徐翔 莫立冬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透析 能量代谢 脑血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