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 作品数:20 被引量:92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项目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ITS2序列鉴定南北葶苈子药材及其混伪品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利用ITS2序列对多基原药材葶苈子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提取46份葶苈子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Code Aligner v 4.2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并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得到ITS2序列。用MEGA 6.0软件计算物种种内和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分析变异位点并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综合应用相似性搜索法、最近距离法以及NJ系统发育树等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葶苈子的基原植物播娘蒿和独行菜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分别为0.021和0.010,均小于其与混伪品之间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播娘蒿和独行菜各自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均可与混伪品明显区分开。结论:以上几种鉴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准确鉴别南北葶苈子药材与混伪品,为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凃媛 赵博 温放 孙伟 宋明 贺海波 胡志刚 郭力城 张秀桥关键词:葶苈子 混伪品 正交设计优化广西火桐ISSR-PCR反应体系 被引量:3 2013年 以广西火桐DNA为模板,利用正交试验分别对ISSR-PCR反应的MgCl2浓度、dNTPs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模板DNA浓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梯度PCR确定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最终确定广西火桐最佳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25μL体系中1×PCR buffer,2.5 mmol/L MgCl2,0.15 mmol/L dNTPs,0.06 U/μL TaqDNA聚合酶,3 ng/μL DNA模板,0.2μmol/L引物;最佳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52℃退火45 s,72℃延伸1.5 min,共30个循环;72℃最后延伸7 min。扩增后的PCR产物在4℃保存。应用该ISSR体系对10个广西火桐样品进行了扩增,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代文娟 骆文华 马虎生 符支宏 唐文秀 赵博 盘波 黄仕训关键词:正交设计 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代表类群-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保育生物学和回归引种研究 温放 赵博 刘坤 葛玉珍 王影 符龙飞 洪欣 黄石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代表类群-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保育生物学和回归引种研究”(31460159)。
广义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植物很多种类生存现状堪忧,以近年来才发现...关键词:关键词:野生植物 狭叶坡垒RAPD-PCR反应体系优化 被引量:3 2013年 以濒危物种狭叶坡垒硅胶干燥的叶片为材料,研究其RAPD-PCR体系优化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狭叶坡垒RAPD-PCR反应体系为:25μL体系中1×PCR buffer,3 mmol/L Mg2+,0.2 mmol/L dNTPs,0.5 U/25μL Taq聚合酶,0.4μmol/L引物,5 ng/μL DNA模板;最佳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35℃退火1 min,72℃延伸1.5min,35个循环;72℃最后延伸7 min。 代文娟 黎乾坤 骆文华 唐文秀 赵博 盘波 黄仕训关键词:RAPD 广西火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以广西火桐[Erythropsis kwangsiensis(Hsue)Hsue]叶片为试料,比较了改良CTAB法、试剂盒法和改良SDS法提取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及对干燥叶和鲜叶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较好、杂质少,适合广西火桐基因组DNA的提取。改良SDS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无完整条带,质量较差,不适合广西火桐基因组DNA提取。硅胶干燥90 d的叶样和新鲜叶样所得的基因组DNA纯度相当,产率前者多于后者。 骆文华 黄仕训 马虎生 符支宏 代文娟 唐文秀 盘波 赵博关键词:基因组DNA 大黄属(蓼科)植物ndhF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英文) 2016年 大黄属(Rheum L.)是蓼科(Polygonaceae)中一个高度分化的大属,广泛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高山和沙漠地区,全世界约60种,其中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约40种。该属种的高度分化曾被推测是第三纪末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辐射导致。为进一步了解大黄属植物辐射式物种分化的分子适应机制,该研究选取34个形态上多样化的大黄属物种,利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在时间框架下采用位点模型和分支模型对大黄属的叶绿体ndhF基因进行了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黄属植物的分子进化系统树呈现短而平行的辐射式分支式样,显示出典型的物种快速辐射多样化特征;用位点模型检验ndhF基因是否存在经受正向选择(ω>1)时,在氨基酸水平上共鉴定出3个NDHF亚基的正选择位点(188H,465H,551L),对NDHF亚基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编码的188H氨基酸位于α螺旋上。大黄属植物可能通过这些结构域的适应性进化,适应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而引发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实验分析提供首选位点。 李景剑 刘合霞 毛世忠 赵博 黄仕训华南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与种质资源创新 2018年 本项目是广西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选择一类很好地体现中国特点的野生珍稀花卉进入到选育和市场化进程中,对于开发特色观赏植物新类群十分重要,而特色花卉将给我国花卉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苦苣苔科植物具有观赏价值高、狭域分布、濒危、易栽培等特点,完全符合这一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开展了“华南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与总之资源创新”和相关产业化技术创新研究, 温放 韦毅刚 黎舒 辛子兵 符龙飞 赵博 赵志国 黄宁珍关键词:苦苣苔科植物 种质资源创新 市场化进程 濒危植物德保苏铁种子休眠与萌发 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生物鉴定法、胚的检测、GA3溶液浸种等方法,对德保苏铁种子进行处理,以探讨其休眠和萌发特性及解除休眠的措施。结果表明:种皮透水性差,种子各部位均含萌发抑制物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影响,而胚的未完全发育,则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GA3有利于打破德保苏铁种子的休眠,在常温下,用1 000 mg/L的GA3溶液浸种24 h,解除休眠效果较好,萌发时间可提前15 d,萌发率达83.33%。 骆文华 邓涛 赵博 黄仕训 唐文秀关键词:濒危植物 德保苏铁 种子休眠 种子萌发 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北流报春苣苔 被引量:2 2013年 报道了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1新种——北流报春苣苔(P.beiliuensis B.Pan&S.X.Huang)。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黄花牛耳朵[P.lutea(Yan Liu&Y.G.Wei)Mich.Mller&A.Weber]较近,但叶宽卵形,叶基部近心形,叶缘具浅钝齿或呈浅波状齿,花冠紫色,花冠、花序梗、花梗、苞片及花萼均被紫色短柔毛而区别与后者;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在系统发育上与桂林小花苣苔[P.repanda var.guilinensis(W.T.Wang)Mich.Mller&A.Weber]近缘,但两者在形态学上相差较远。 盘波 温放 赵博 邓涛 许为斌 黄仕训关键词:苦苣苔科 石灰岩植物区系 蒲黄、松花粉等花粉类药材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9 2014年 目前市场上花粉类药材品种较多,由于在外观形态均呈粉末状,很难区分,加之市场价格较高等因素,故混用和掺伪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花粉类药材的准确鉴定对公众的用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蒲黄、松花粉及其混伪品的基原植物及药材共60份样本进行研究。通过primer premier 6.0设计出蒲黄ITS2特异性引物PhF-R,其扩增效率高达100%,实验结果表明蒲黄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4-249 bp,种内K2P平均距离与同属种间K2P平均距离十分接近,但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K2P平均距离;松花粉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47 bp,ITS2序列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平均K2P距离。利用ITS2序列构建的邻接(NJ)树表明蒲黄、松花粉及其混伪品可明显区分,并呈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因此,DNA条形码可对该实验材料准确鉴定,有助于花粉类药材的监管及市场流通。 马孝熙 孙伟 任伟超 向丽 赵博 张雅琴 宋明 慕泽泾 陈士林关键词:ITS2 松花粉 DNA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