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涛 作品数:18 被引量:107 H指数:6 供职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中护理配合在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价值,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38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并对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密切护理。结果经过预见性护理384例患者,并发气胸者12例,占3.1%,因气胸量〈20%,无需穿刺或闭式引流,痰中带血者46例,占11.9%,经对症处理1~3 d后症状消失,胸部轻微疼痛13例,占3.4%,未做特殊处理,大量气胸3例,占0.8%,经胸腔闭式引流3~8 d后拔管。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成功率高,创伤小,费用低,术前做好充分护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 贾丽涛 时高峰 李扬 刘辉关键词:CT引导 肺穿刺活检 护理 并发症 细节管理在影像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价细节管理在预防对比剂外渗及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接受影像增强检查的患者共324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1286例和观察组19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检查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细节管理:除常规流程外,预约登记时把检查时间精确到分钟,检查前1 h为患者预留静脉留置针;严格评估、选择患者穿刺静脉,操作轻柔,妥善固定,并采用三期注射,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与患者沟通,必要时暂停检查。比较2组患者对比剂外渗、静脉炎的发生及消退情况及检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由对照组的0.7%降至0.2%;静脉炎的发生率由4.74%降至0.92%,且观察组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其相关临床症状(灼热、红、肿、疼痛)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由96.50%提高至99.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影像增强检查患者实施细节管理对预防检查引起的对比剂外渗及静脉炎有良好的效果。 王玲玲 贾丽涛 韩丽英 于佳 张英关键词:对比剂外渗 静脉炎 细节管理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的循证护理干预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筛选2017-7-2018-6收治的7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利用双模拟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术后对照组患者有22.86%出现并发症,观察组仅为5.71%;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快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崔荣敏 刘冰 杨君骏 贾丽涛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循证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并发症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CT图像融合技术用于食道癌靶区勾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于食道癌大体肿瘤靶区勾画的最佳医学影像方法,并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35例行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前分别行CT、磁共振T2加权像、扩散加权像(b=800 s/mm^2),分别勾画三种方法的食道癌大体肿瘤靶区(GTV),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与手术后标本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食道癌病灶ADC值为(1.44±0.31)×10^(-3)mm^2/s。手术后标本病灶长度为(41.55±16.63)mm,手术前CT、磁共振T2加权像、扩散加权像(DWI)所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为(46.11±17.39)mm、(45.31±19.73)mm、(41.13±17.56)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832、0.941。DWI与CT图像能很好融合,并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结论用扩散加权图像勾画食道癌GTV,所测量病灶长度能准确反映病灶真实情况;扩散加权图像与CT图像融合更有利于食道癌病灶GTV的勾画。 刘辉 时高峰 贾丽涛 李敏 邵娴关键词:食道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估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生存状态中的价值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来观察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状态与放射治疗期间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03/2011-03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8例,分别于放疗开始第1、2、3、4、5、6周以及放疗后1 wk行磁共振常规及扩散扫描,测量并计算ADC值.放射治疗结束后,每半年对食管癌患者随访一次,最终随访日期为2013-03.统计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状态与放射治疗期间ADC值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放射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第4周开始ADC值和生存状态呈现出在0.05水平上的显著相关性.放疗期间第6周和放疗后1 wk的ADC与生存状态在0.0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性.并且,生存状态与第4、5、6周、放疗后1 wk ADC的相关性逐渐增强.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 wk ADC值数据的平均值越小时,患者生存的几率越小.结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状态与放射治疗期间ADC值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可以通过监测患者治疗过程当中ADC值的平均值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刘辉 时高峰 李如迅 贾丽涛 翟英敏 邵娴关键词:食管癌 扩散加权成像 放疗 ADC值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食管癌的最佳b值选择及放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于食管癌的最佳b值选择.并用该b值下的DWI来评价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肿瘤医院行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8例,于放射治疗前1 d及放射治疗结束后1 d分别行磁共振常规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DWI扫描,b值选择为600、800、1000 s/mm2,比较不同b值下DWI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放疗前后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病灶长度的变化.结果:放射治疗前b值为600、800和1000 s/mm2时,所测得DWI图像的SNR值分别是11.60±1.50、11.18±1.75、7.15±0.91;所测得ADC值分别为1.66×10-3±0.49×10-3、1.55×10-3±0.41×10-3、1.39×10-3±0.33×10-3 mm2/s;在b值为600、800和1000 s/mm2时,放疗后平均ADC值是2.48×10-3±0.58×10-3、2.16×10-3±0.46×10-3、1.93×10-3±0.35×10-3 mm2/s,放疗后ADC值较放疗前明显升高(P=0.001).选择b值为800 s/mm2时的图像,治疗前后肿瘤病灶长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43 cm±1.25 cm vs 2.17 cm±0.95 cm,P=0.001).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后ADC值较放射治疗前显著升高;食管癌放射治疗后病灶的长度较放射治疗前显著缩短;b值取800 s/mm2时所得到的DWI图像及ADC图更利于食管癌放射治疗疗效的评价. 刘辉 时高峰 许茜 李如迅 贾丽涛 邵娴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食管癌 放射疗法 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预测肝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初步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三维酰胺质子转移加权(three-dimensions 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3D-APTw)成像在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0年10月至202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并进行Edmondson-Steiner四级(Ⅰ~Ⅳ)分级的患者共43例。将Ⅰ级和Ⅱ级HCC定为低级别HCC,Ⅲ级和Ⅳ级病变定为高级别HCC。采用飞利浦3.0 T MRI设备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扫描,分别采集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及多期增强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测量HCC及正常肝实质的APTw值。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PTw值的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阈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APTw与HCC的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低级别HCC的APTw值(2.15%±0.13%)低于高级别HCC(2.63%±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APTw值鉴别高级别及低级别HCC的AUC为0.69(95%CI:0.53~0.82),最佳阈值为1.85%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和42.3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Tw值与HCC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3(P=0.003)。结论 APTw值可用于鉴别高级别及低级别HCC,3D-APTw成像在术前预测HCC病理分级中有一定的价值。 齐晓辉 王琦 沈智威 段梦婷 刘响 潘江洋 王丽佳 贾丽涛 王亚宁 杜煜关键词:肝细胞癌 病理分级 功能磁共振成像 护理主动干预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血压、疼痛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3 2022年 目的观察护理主动干预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血压、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主动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干预前及术后7 d的血压、心率,比较2组干预前及术后10 d的疼痛程度VAS评分、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比较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7 d,2组患者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0 d,2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医护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理主动干预能使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生命体征更平稳,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崔荣敏 安波 杨君骏 贾丽涛 刘冰 张梦雯关键词:常规护理 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钢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与蝶翼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将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 730例,对照组2 440例。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使用蝶翼头皮针,进行浅表静脉穿刺输注,评价检查结束后2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成功率。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现象,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扫描成功率分别为98.92%和100%;而采用传统蝶翼针时,其中57例患者在完成ct增强扫描时出现造影剂外渗,有4例患者发生造影剂大量外渗,被迫中断增强扫描,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扫描成功率分别为98.77%和97.54%。在穿刺成功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扫描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蝶翼输液针比较,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造影剂外渗率,患者便于肢体活动,感觉更舒适,且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生造影剂过敏时更便于抢救等优点,并可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且具有明显的安全性。 贾丽涛 时高峰 齐晓辉 刘辉 窦瑞雪 刘树堂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CT增强扫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自我评定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放疗疗效的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估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放射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天及放射治疗后1天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选取b值为800 s/mm2。在扩散加权图像上测量转移性淋巴结的长径、体积及ADC值。比较放疗前后所测量数值的变化。结果:放射治疗前转移洼淋巴结的长径、体积及ADC值分别为(2.36±0.52)cm、(5.98±0.41)cm3、(1.38±O.40)mm2/s。放射治疗后转移性淋巴结的长径、体积及ADC值分别为(1.21±0.78)cm、(2.8±0.86)cm3、(2.51±0.44)mm2/s。放射治疗前后所测数值有显著差异P=0.001〈0.05。结论: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放射治疗后较放射治疗前长径及体积显著缩小,ADC值显著增加。因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以作为评估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放射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 刘辉 时高峰 贾丽涛 李敏 邵娴关键词:食管癌 扩散加权成像 ADC值 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