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友松
- 作品数:56 被引量:209H指数:8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并发症处理原则
-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介入栓塞的治疗,分析22例血管明显痉挛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和血管痉挛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22例出现血管痉挛病人经过治疗后...
- 许友松张建付鑫白景阳
- 关键词: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
- 文献传递
- 颅内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发生机制日益受到重视。颅内动脉瘤的产生与脑血管管壁组织结构特点、Willis环解剖变异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现对近年颅内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 尚玮周航许友松白景阳常晓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环血流动力学
- 单纯皮质动脉破裂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分析(附29例报告)被引量:9
- 2001年
- 刘荣耀卢军陈卫东许友松白景阳张健
-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外伤
-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疗效对比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汪辉许友松李涛
-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夹闭术
- 中脑周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5
- 2012年
- 临床上约有1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血管造影甚至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称之为自发性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3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
- 王健刘荣耀吴春明位振清许友松董斌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 灯盏花对兔脑基底动脉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颅内动脉瘤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再出血问题...
- 许友松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灯盏花
- 文献传递
- 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78例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总结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单纯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弹簧圈致密填塞56例,大部分填塞16例,瘤颈残留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动脉瘤复发2例,行二次血管内治疗。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周航许友松白景阳康伟王毅李明月甘宗仁郭挺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 申敬顺袁玉新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张健许友松刘荣耀王照谦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 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动脉瘤 (ICCAAns)的直接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在研究海绵窦上壁及相关组织显微解剖的基础上对 1 5例ICCAAns施行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动脉瘤直接显微手术。结果 1 5例病人术毕均即刻行颈动脉穿刺造影 ,证实动脉瘤消失 ,颈内动脉显影良好 ,随诊 1个月至 8年 ,患Ⅲ、Ⅳ、Ⅴa及Ⅵ颅神经麻痹的病人 ,除 2例病人术后 1个月和 8个月仍完全和不完全麻痹外 ,余 3例均恢复正常 ,1 5例病人均恢复了工作 ,无一例出现再出血或再次出现神经麻痹症状。
- 孙丕通赵炳纯张健杨平徐英辉刘荣耀白景阳许友松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变化。方法使用简易智能量表评估67例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的认知功能。结果 6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在入院时出现认知功能损伤为28例(41.8%),出院时42例(62.7%),出院后3个月24例(36%),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出院时高于入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时。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患者入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分别是33.3%和47.5%,出院时分别为29.6%和85%,出院后3个月时分别为14.8%和50%。结论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治疗方式的认知功能损害率比较,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适时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减少前交通动脉瘤认知功能损害。
- 朱琳琳边锐程超袁浩许友松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颅内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