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觅柱 作品数:30 被引量:10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内蒙古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脾相关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B、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脾相关酪氨酸激酶(SYK)、蛋白激酶B(AKT)、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患者的胃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印迹实验,其中癌旁正常组织30例,萎缩性胃炎组织30例,胃癌组织30例。另收集胃癌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存档蜡块各30例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SYK、AKT、EIF4E、CDK4表达情况。分析萎缩性胃炎组织与胃癌组织中SYK、AKT、EIF4E、CDK4的相关性。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SYK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中SYK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AKT、EIF4E、CDK4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萎缩性胃炎组织,萎缩性胃炎组织中AKT、EIF4E、CDK4蛋白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胃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SYK与AKT、EIF4E、CDK4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AKT、EIF4E、CDK4三者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SYK、AKT、EIF4E、CDK4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SYK、AKT、EIF4E、CDK4有希望成为胃癌诊断和防治的靶标,检测SYK、AKT、EIF4E、CDK4对胃癌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李雪滢 王觅柱关键词:胃癌 萎缩性胃炎 蛋白激酶B 鉴定LTBP1作为胃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索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1(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binding protein 1,LTBP1)在胃癌发生发展及免疫微环境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分析LTBP1在泛癌中的表达,然后通过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通过回归比例分析法分析LTBP1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图用于评估LTBP1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通过TIMER分析LTBP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TBP1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胃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LTBP1表达显著上调。其表达与病理TNM分期显著相关。LTBP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缩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LTBP1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TIMER检测发现LTBP1的表达与3种免疫细胞浸润呈正相关。结论LTBP1可能是胃癌预后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影响癌症的肿瘤免疫微环境。 王小瑞 王觅柱关键词:胃癌 肿瘤微环境 结肠支架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 2025年 目的:对比内镜下结肠支架置入作为手术过渡联合外科手术与单纯外科手术两种方式治疗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结肠支架在治疗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因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接受结肠支架置入后进行择期手术的50例患者(支架组),并对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支架相关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并与同期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行外科手术的50例患者(外科组)比较,观察腹腔镜手术率、手术用时、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肿瘤一期切除吻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花费等指标。结果:支架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与外科组相比,支架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率、一期切除吻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同时,支架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显著优于外科组(P<0.05)。支架组患者住院花费高于外科组患者(P<0.05)。结论:结肠支架置入术是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安全和可靠的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支架置入术作为择期手术的过渡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可能性,同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一期切除吻合率,虽住院费用较高,但也为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迟宝欣 常志恒 韩熙渊 党彤 汤泊夫 王觅柱 刘璐关键词:并发症 颈动脉斑块造影剂增强超声显影与脑卒中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探讨颈动脉斑块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 130例患者,其中脑卒中组患者80例,对照组50例,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并发斑块者行实时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观察斑块显影情况。结果①脑卒中颈动脉硬化患者软斑(33/68,49%)及混合斑(22/68,32%)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1,9%;4/21,19%);②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显影率(42/68,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超声造影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 邬彩虹 郑艳芬 任海波 王觅柱关键词:超声检查 脑卒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60例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观察 202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王觅柱 孟宪梅 党彤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间质瘤中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及其DNA甲基化 2021年 目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及瘤旁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和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的表达,并研究整体DNA甲基化。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内镜下切除的GIST组织30例及瘤旁组织30例,应用免疫组化和qRT-PCR方法检测GIST组织和瘤旁组织中DNMT1、DNMT3a和DNMT3b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亚硫酸氢盐限制性酶切分析技术(COBRA)分析重复序列LINE-1的甲基化水平。结果GIST中DNMT1 mRNA的表达与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中的DNMT3a mRNA表达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中的DNMT3b mRNA表达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NMT1蛋白在GIST及瘤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DNMT3a蛋白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DNMT3b蛋白在GIST中的阳性率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IST中LINE-1序列的甲基化水平低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中LINE-1序列的非甲基化水平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NMT1、DNMT3a和DNMT3b的异常表达与GIST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具体机制可能与降低整体甲基化水平有关。 郝利娜 王觅柱 陈玉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化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IL-8TNF-α和TGF-β_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织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分组:UC组(90例);正常对照组(30例)。②IL-8、TNF-α和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在UC组、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血清中IL-8、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血清中TGF-β1的含量U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C组IL-8、TNF-α和TGF-β1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L-8、TNF-α和TGF-β1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王觅柱 党彤 孟宪梅关键词:IL-8 TNF-Α TGF-Β1 溃疡性结肠炎 基质Gla蛋白、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β-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胃肠道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肿瘤,近年来,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居高不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临床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早诊早治以期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检测胃肠道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目前有关基质Gla蛋白(MGP)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知与胃肠道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但未被运用于临床。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能够参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增殖、侵袭、转移等。β-联蛋白(β-catenin)作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主要因子,参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参与胃肠道肿瘤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其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以上四者并未在临床作为肿瘤标志物,但是四者与胃肠道肿瘤密切相关,尤其与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四者联合检测有望提高胃肠道肿瘤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MGP、STAT3、β-catenin以及MMP2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李雪平 王觅柱关键词:胃肠道肿瘤 基质GLA蛋白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分化抑制因子1在肿瘤中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1年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构成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 or 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ID)是最近几年研究越来越广泛的肿瘤调节因子,在调节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分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陈玉北 王觅柱关键词:分化抑制因子1 细胞分化 细胞周期 疾病构成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 总结超声内镜(EUS)检查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90例,术前EUS检查明确病变来源、侵犯层次及性质。根据EUS结果确定内镜下手术方式(ESD或EMR),记录手术过程、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90例病变,根据EUS检查结果,48例行ESD术,42例行EMR术。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88.9%(80/90)。术后病理证实,2例ESD创面仍有病变残留,追加外科手术,其余88例病变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病变率97.8%(88/90)。2例EMR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成功止血;5例ESD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ESD术后出现黑便,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出血发生率8.89%(8/90)。3例ESD术中出现1.0 cm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穿孔发生率3.3%(3/90)。术后随访55例,随访期3~6个月(平均4.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 EUS检查对ESD和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王觅柱 党彤 孟宪梅 徐美东关键词:超声内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上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