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超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吸毒
  • 2篇吸毒人群
  • 2篇艾滋病
  • 2篇HIV
  • 1篇阳性
  • 1篇阳性标本
  • 1篇印迹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脂肪
  • 1篇脂肪肝
  • 1篇哨点监测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因素
  • 1篇吸毒人群HI...
  • 1篇吸毒者
  • 1篇细胞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仪

机构

  • 6篇三亚市疾病预...
  • 1篇海南医学院

作者

  • 6篇潘超
  • 3篇陈莲芬
  • 2篇朱明胜
  • 1篇赵婵娟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三亚市HIV感染者/病人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可追踪到的HIV感染者/病人进行首次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等的测定,来了解并估计其免疫水平及疾病的进展情况,并为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四色荧光抗体进行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对131例HIV感染者/病人进行首次的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等的检测,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统计分析其测定值,并估计HIV感染者/病人进入艾滋病期的比例。结果 131例HIV感染者/病人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347.73±208.70)个/μl,CD4+/CD8+比值平均为(0.34±0.23),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占22.1%,201~350个/μl的占29.8%,351~500个/μl的占25.2%,﹥500个/μl的占22.9%,CD4+/CD8+比值﹤1的占98.5%;不同性别、感染途径的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的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我国发布的《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第2版)中的治疗标准,三亚市可追踪到的HIV感染者/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已有51.9%的HIV感染者进入了发病期,应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陈云钰冯学专潘超
关键词:HIVCD4+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
HIV筛查阳性标本免疫印迹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对三亚市2010年HIV抗体初筛试验复检阳性标本进行确认,并查找试验结果的符合情况及检测的影响因素,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方法对三亚市2010年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复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法(WB)确认。结果 73份HIV抗体复检阳性标本经确认试验结果为63份HIV-1抗体阳性(86.3%),4份HIV抗体阴性(5.5%),6份HIV抗体不确定(8.2%),且阳性的带型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出现的百分率都在90%以上,其中gp160、gp120、p66、p51为100%,p55出现次数最少,仅为74.6%。在63例感染者中env条带阳性率最高,平均为99.5%;其次是pol条带,平均为98.9%;阳性率最低的是gag条带,平均为87.8%。在6份不确定标本中,gag条带阳性率最高,平均为61.1%,其中p24条带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不确定标本的83.3%;其次是pol条带,平均为27.8%;阳性率最低的是env条带,平均为16.7%。结论 HIV初筛试验存在假阳性,必须经确认试验得出准确结果,并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消除引起初筛试验假阳性的结果因素。
陈云钰潘超邓陈哲冯学专
关键词: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
2012—2020年三亚市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了解三亚市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管理的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20年在三亚市基层医疗机构参加健康管理并进行B超检测的老年人信息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脂肪肝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2012—2020年三亚市纳入健康管理的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从14.31%上升至23.78%,呈线性上升趋势(P<0.001),年均增长率为6.55%。2012—2020年,城市与农村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0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7%与3.67%,城市患病率均高于农村(P<0.01)。男性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0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6%与7.14%,除2012年外,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P<0.01)。除85岁及以上老年人外,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0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6%、6.50%、7.30%和7.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OR=2.918)、TG升高(OR=2.410)、城市居住(OR=2.033)、腹型肥胖(OR=1.832)、空腹血糖受损(OR=1.291)、糖尿病(OR=1.793)、女性(OR=1.467)与脂肪肝患病有关。结论2012—2020年三亚市健康管理老年人脂肪肝增长较快,防控形势严峻。需对女性、城市、低年龄组等脂肪肝高发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与脂肪肝患病升高有关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脂肪肝患病率,降低脂肪肝危害。
朱明胜郑家耿陈莲芬黄炯媚潘超魏家佳
关键词: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
哨点监测吸毒人群HIV、HCV及梅毒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三亚市近年吸毒人群HIV、HCV、梅毒感染状态,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对三亚市哨点监测的1236名吸毒人员进行HIV、HCV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1236名吸毒人群中HIV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1.54%,HCV抗体阳性1074例,阳性率86.89%,梅毒抗体阳性44例,阳性率3.56%,HCV/梅毒重叠感染41例,阳性率3.32%。结论:吸毒人群是HIV、HCV、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陈云钰冯学专潘超
关键词:吸毒人群梅毒
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三亚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及行为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三亚市2009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综合监测资料,采用Epidata 3.0对数据进行录入,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吸毒者以男性、青壮年、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学特征为主,与历年监测的情况相似,具有普遍性。吸毒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3.51%,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文化程度是影响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与历年相比,2009年注射吸毒比例显著上升,共针吸毒比例有所上升,共针吸毒现象仍比较严重;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与历年相比显著下降,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明显提高。HIV阳性率1.25%,梅毒阳性率3.49%,丙肝阳性率90.02%,是否注射吸毒者和有否商业性行为者丙肝阳性率都有显著差别。结论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认识水平不够高,促进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对吸毒人群持续开展行之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任重道远。
林竹良陈莲芬徐大修黄周珠邓陈哲潘超陈运钰冯学专
关键词:艾滋病吸毒者高危行为
海南省三亚市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掌握三亚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重点干预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各专题监测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过去一年内住院病人疾病前5位为高血压、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外,≥60岁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1)。40~<60岁组人群吸烟率最高,40~<60岁与≥60岁组经常饮酒、超重/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8~<40岁组。成人每日食盐与油摄入量限值知晓率、男性与女性健康腰围、正常BMI范围知晓率分别为28.66%、16.03%、16.92%、19.30%和17.24%。从未使用过限盐勺/限盐罐、控油壶、腰围尺和BMI尺的比例分别为82.74%、86.23%、74.20%和88.62%。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视力不良和龋患检出率分别为13.71%、28.95%、44.17%和36.63%。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危害三亚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60岁人群慢性病高发,≥40岁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三亚市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低。应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中小学生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以达到防控慢性病的目的。
朱明胜赵婵娟郑家耿陈莲芬黄炯媚潘超魏家佳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会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