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生
- 作品数:16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我国社会转型中的宪法权利体系重构被引量:8
- 2010年
- 由于我国宪法权利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缺陷,无法满足我国社会转型中日益高涨的个人权利诉求。因此,亟需以人权为逻辑起点,从国家义务、权利设定方式、权利限制的目的与界限以及权利内容等方面对宪法权利体系进行重构。
- 刘茂林杨贵生
- 关键词:社会转型宪法权利体系解构
- 论中国宪法权利救济空间的拓展
- 2009年
- 鉴于权利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在宪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救济机制,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仅仅是一种制度性宣示而已。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使得中国宪法权利规范不能在最高法层面上适用,制约了宪法权利救济的成效。因此亟需从中国目前侵犯宪法权利的基本形态出发,通过构建立法违宪监督制度和行为侵权救济制度的整合机制来拓展宪法权利救济的空间,以期能更好地对公民宪法权利提供保障。
- 杨贵生
- 关键词:权利救济宪法适用
- 论我国宪法权利救济空间的拓展被引量:1
- 2009年
- 鉴于权利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在宪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仅仅是一种制度性宣示而已。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宪法权利规范不能在最高法层面上适用,制约了宪法权利救济的成效。因此亟需拓展宪法权利救济的空间。
- 杨贵生
- 关键词:权利救济宪法适用
-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意义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指望仅仅依靠某种单一手段去解决...
- 杨贵生
- 文献传递
- 论我国宪法权利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成被引量:2
- 2010年
- 无论宪法文本对其所确认的权利如何表述,宪法权利体系自身都应该存在特定的逻辑联系。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宪法对宪法权利规定采用逐条列举模式,该模式无法正确反映权利的性质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对我国宪法权利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成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杨贵生魏新兴
- 关键词:宪法权利体系逻辑构成人权
- 论我国宪法权利限制法律保留原则的完善被引量:3
- 2009年
-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 杨贵生
- 关键词:宪法权利权利限制法律保留原则
- 人权:宪法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归宿——兼论我国宪法概念的嬗变被引量:1
- 2010年
- 人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标志着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并为宪法提供了一个不断演进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宪法学表达。因此,人权既是宪法的逻辑基点,也是宪法的价值归宿。明确这点对于理解宪法概念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杨贵生
- 关键词:人权宪法概念宪法价值
- 国际人权公约权利理论探析
- 2009年
- 国际人权公约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反映了其权利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而,从总体上看,国际人权公约主要反映西方社会的基本权利理念。因此,可以从权利的来源、性质和目的等方面解读国际人权公约所体现的权利理论,进而为我国的权利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 杨贵生
- 关键词:国际人权公约权利性质
- 我国宪法权利救济空间的拓展
- 2009年
- 鉴于权利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在宪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仅仅是一种制度性宣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宪法权利规范不能在最高法层面上适用,制约了宪法权利救济的成效。因此,亟需拓展宪法权利救济的空间。
- 杨贵生
- 关键词:权利救济宪法适用
- 我国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同宪法协调机制探讨
- 2012年
- 我国地方性法规数量庞大,它们如何与宪法相协调关系到国家法制的统一,也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建设。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同宪法的协调机制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协调模式就成为必要。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建立协调-审查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该模式能充分调动各主体对地方性法规监督的积极性,对保证地方性法规与宪法的协调有积极的作用。
- 范电勤杨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