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平

作品数:56 被引量:282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湿地
  • 11篇温室气体
  • 9篇养殖
  • 9篇虾塘
  • 9篇沉积物
  • 8篇通量
  • 7篇水-气界面
  • 7篇土壤
  • 6篇养殖塘
  • 6篇沼泽
  • 6篇水体
  • 6篇间隙水
  • 6篇CH4
  • 5篇溶解性
  • 5篇围垦
  • 5篇N2O
  • 5篇CH
  • 4篇营养盐
  • 4篇有机碳
  • 4篇湿地土壤

机构

  • 5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5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庆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邵阳学院
  • 1篇天津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闽江学院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福建省湿润亚...
  • 1篇泰山国有林管...

作者

  • 52篇杨平
  • 42篇仝川
  • 12篇杨平
  • 11篇黄佳芳
  • 8篇李玲
  • 7篇金宝石
  • 5篇张彦
  • 5篇何清华
  • 3篇张林海
  • 3篇曾从盛
  • 2篇张子川
  • 2篇马学慧
  • 2篇王维奇
  • 2篇胡智强
  • 2篇陈坤龙
  • 2篇李玲
  • 2篇何露露
  • 1篇刘树伟
  • 1篇刘兴土
  • 1篇李家兵

传媒

  • 6篇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湿地科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湖泊科学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1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及围垦后的养虾塘N_2O通量比较被引量:9
2017年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湿地及其转化而成的养虾塘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11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对白天短叶茳芏湿地和养虾塘水-气界面N_2O通量进行观测,并同步测定短叶茳芏湿地间隙水化学指标和养虾塘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短叶茳芏湿地和养虾塘水-气界面N_2O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3.11~206.57μg/(m^2·h)和-2.27~143.25μg/(m2·h),均值分别为(38.35±24.44)μg/(m2·h)和(46.44±15.93)μg/(m2·h),整体均表现为大气中N_2O的排放源,但两者N_2O通量无显著差异(P>0.05).短叶茳芏湿地N_2O通量与土壤间隙水的盐度和营养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养虾塘水-气界面N_2O通量与水深、水体盐度和营养盐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谭立山杨平徐康陈坤龙黄佳芳仝川
关键词:N2O通量土地利用变化
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对2019年3月—2020年2月福建省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环境因子对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地表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及季节日变化呈“S”型。受潮汐水淹环境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热通量年均日变化曲线较旱地平缓,并且夜间比白天更为缓和,年均日变化最大差值为24.39 W·m^(-2),日变化特征中,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的反馈存在延时。因季风和沿海气流活动,春夏季节日均振幅比秋冬季节更加剧烈,全年热通量日振幅最大差值111.08 W·m^(-2)。全年该区土壤主要表现为热源,各个季节热通量均表现为白天热汇,夜间热源,正午出现最大值。夏季热通量峰值最大,正值时间最长,冬季相反。太阳总辐射、净辐射、6 m气温及相对湿度是影响土壤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净辐射对全年日均土壤热通量影响最为强烈,且春夏季节贡献率更高。
朱婉漪张林海杨平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气象因子湿地
河口区养殖塘水-气界面N_(2)O扩散通量比较被引量:3
2021年
以闽江河口区水产养虾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11月,采用漂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同步原位观测了养殖塘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悬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获得的养殖塘水-气界面N_(2)O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8±0.05)~(20.63±5.63)μg/(m^(2)·h)和(2.77±0.52)~(17.23±2.27)μg/(m^(2)·h),随时间推移均呈现“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双峰变化特征.两种方法观测的N_(2)O通量均与水温、水体硝酸盐氮(NO3--N)和氨氮(NH_(4)^(+)-N)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体溶解氧(DO)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悬浮箱法与不同扩散模型法测定的N_(2)O排放通量大小排序表现为:模型DMRC01>悬浮箱法>模型DMCL98>模型DMW92a>模型DMMY95>模型DMCW03>模型DMLM86.相比其他几种模型方法,模型RC01与悬浮箱法测得的养殖塘水-气界面N_(2)O通量相关性系数最高.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今后进行东南沿海河口区养殖塘N_(2)O通量的大尺度观测研究时,可考虑选择RC01模型法来代替悬浮箱法进行测定,进而减小人力及物力的投入.
唐晨杨平杨平何清华赵光辉YANG Hong李玲徐锦李玲
关键词:氧化亚氮
闽江河口区文武砂水库水体溶存CH_(4)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库作为大气库中CH_(4)的重要来源而备受关注.为探究亚热带河口区水库溶存CH_(4)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11月(秋季)、2019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分别对文武砂水库表层水进行高精度多空间点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CH;浓度在研究期间的变化范围为0.03~27.35μmol·L^(-1),呈现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季的时间变化特征(p<0.01);在空间变化上,外源输入强度大的库区水体溶存CH_(4)浓度显著较高,且呈现出由库区沿海区向中心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库表层水体CH_(4)浓度与水温、DO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水体盐度和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结果证实亚热带水库是一个重要的CH_(4)排放源,库区周边的废水排入等因素影响了CH_(4)的排放.
洪妍张逸飞杨平杨平YANG Hong仝川
外源废水输入对福州东湖湿地水体污染元素浓度和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滨海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响应十分敏感。近年来,外源废水输入导致滨海湿地水体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威胁。该研究以福州东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游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塘废水、退塘还湿以及天然湿地等外源水输入对福州东湖水体Cr、Cu、Zn、As、Pb和Mn浓度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对养殖塘水体与沉积物中污染元素浓度进行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福州东湖湿地水体中Cr、Cu、Zn、As、Pb、M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0±0.20)、(3.87±1.54)、(34.48±1.71)、(4.72±0.48)、(0.77±0.38)、(151.96±58.81)μg/L,各污染元素浓度符合地表水Ⅱ类水标准。工业废水和养殖塘废水输入是福州东湖水体中污染元素的主要来源,其中工业废水的Mn浓度、养殖塘废水的Cr、Cu、Pb和Mn浓度较高。由于养殖饵料与消毒剂的添加,部分养殖塘沉积物Cr和Mn存在轻度或偏中度污染,呈现轻度生态风险。为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应改良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优化农业养殖模式,控制周边地区污染源。
武政张彦杨平杨平仝川
关键词:滨海湿地水体污染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评价
一种模拟不同潮滩位温室气体排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室气体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不同潮滩位温室气体排放装置,包括沿横向依次设置且高度逐渐降低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和第三箱体的上部侧壁分别设置有采气咀,第一箱体一侧壁的...
郭谦谦张逸飞杨平仝川谭立山赵光辉李玲
文献传递
亚热带河口陆基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时空动态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杨平杨平金宝石仝川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碳通量沉积物-水界面水体
闽江口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温度敏感性被引量:4
2015年
2012年2月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cirpus alterniflora)3个典型潮汐沼泽植被带0∽30cm(间隔5cm)土壤样品,在不同温度(10,20和30℃)进行15d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探讨河口区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温度敏感性(Q10值)的特征.结果表明,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温度由10℃升至20℃时,3个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Q10值的均值分别为5.04,14.92和14.81,最大值均在培养期间的第13∽15d分别出现于10∽15cm,15∽20cm和20∽25cm三个土层;温度由20℃升至30℃时,3个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Q10值的均值分别为3.56,4.99和3.43,最大值分别在培养期间的第4∽6d,第4∽6d和第7∽9d出现于0∽5cm,0∽5cm和15∽20cm三个土层;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对甲烷产生潜力及Q10值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
杨平何清华仝川
关键词:甲烷产生潜力温度敏感性Q10值植被类型
一种水-气界面不同传输途径甲烷气体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气界面不同传输途径甲烷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采集箱、固定在采集箱下端边沿的悬浮装置,所述采集箱内部经一隔板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左气室的下端口不封闭,所述右气室的下端口设置有玻璃纤维纱网,...
张逸飞杨平仝川谭立山郭谦谦赵光辉李玲
文献传递
福建主要河口滨海围垦养虾塘养殖期CO2和CH4动态研究
河口水产养虾塘是沿海地区水产养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河口养虾塘CO2和CH4动态对于更好的认识沿海地区养殖系统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完善“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闽江河口鳝...
杨平
关键词:碳通量养殖塘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