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冬晨

作品数:19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脊髓
  • 11篇脊髓损伤
  • 5篇康复
  • 5篇大鼠脊髓
  • 4篇大鼠脊髓损伤
  • 3篇悬吊
  • 3篇神经再生
  • 3篇助力装置
  • 3篇转轮
  • 3篇后肢
  • 3篇脊髓损伤大鼠
  • 2篇动功
  • 2篇诱发电位
  • 2篇孕酮
  • 2篇神经功能
  • 2篇实践教学
  • 2篇细胞
  • 2篇脑瘫
  • 2篇脑瘫儿
  • 2篇脑瘫儿童

机构

  • 13篇江苏省人民医...
  • 11篇南京特殊教育...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徐冬晨
  • 11篇王彤
  • 9篇王红星
  • 7篇丁新生
  • 4篇雷晓婷
  • 4篇刘兴波
  • 3篇励建安
  • 3篇王瑾
  • 3篇丁晓晶
  • 2篇韩新民
  • 2篇王选
  • 2篇姜婧
  • 2篇刘源
  • 2篇柯先金
  • 2篇卢节平
  • 2篇何侃
  • 1篇姚莉
  • 1篇张宁
  • 1篇晓婷
  • 1篇姚莉雷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现代特殊教育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综述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针刺治疗脑瘫能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作用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脑血流量、病理形态学、能量代谢、自由基代谢、细胞凋亡、突触联系、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等方面。
徐冬晨杨江韩新民
关键词:脑性瘫痪针刺动物实验
大鼠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新模型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改善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BWSTT)新模型对不完全性SCI大鼠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采用自制装置进行BWSTT。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训练2-4周组,斜板实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和4周组较训练1周和2周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BWSTT新模型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并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形态学的表达变化
2007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的表达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确定训练时机提供依据。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7、14、21、28 d组,改良Tarlov法、Rivlin法进行后肢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显示了损伤后大鼠后肢肌力恢复的一个变化过程;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血肿形成、组织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1周内行为学、形态学的表达变化明显。
刘兴波徐冬晨雷晓婷王彤刘源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行为学表现
诱发电位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外周感受器到脊髓、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外周神经)给以相宜的刺激,在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EP具有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各种EP都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EP的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关系;EP是在给予刺激时,几乎可立即或在一定时间内瞬时出现的,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状态,并与复杂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
徐冬晨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诱发电位脊髓神经系统大脑皮质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实践教学改革
2012年
文章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康复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实践教学中,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考试成绩优秀率、学生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改善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
徐冬晨何侃
关键词:实践教学
一种脊髓损伤大鼠用步行训练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脊髓损伤大鼠用步行训练装置,包括步行装置、减重装置和助力装置,所述助力装置包括设在步行装置两侧的固定支架,在每个固定支架上并在步行装置的上方安装有转动杆,在转动杆上设有上转轮,在上转轮的下方设有由步行装置...
王红星王彤励建安徐冬晨王瑾丁晓晶
文献传递
中枢神经再生策略:增强神经因子介导的再生环境“允许”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1再生环境“允许”作用的基本机制 神经再生环境是神经生长的基础环境,是由细胞基质、神经元、轴/树突、胶质细胞、髓磷脂等结构与维持神经生长和功能的神经介质,以及提供神经功能活动的微循环和代谢环境等构成的物质环境。神经再生环境受自身分泌的各种神经生长相关的营养因子、调节因子等的调控。
王红星徐冬晨王彤
关键词:神经因子中枢神经再生介导神经生长细胞基质神经介质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特点。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后1、3、5、7、14、21、28天组,每组各5只。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BDNF\slit-2的表达变化,计算阳性细胞灰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BB法进行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从第7天开始明显恢复直至28天。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前角BDNF\slit-2的表达较低。脊髓损伤24h后,损伤位点前角神经元中,BDNF\slit-2表达活跃,3天表达达高峰。形态学显示了损伤后脊髓出血吸收、变性的过程。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轴突导向因子slit-2随之上调,呈一定规律性,提示两者与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相关。且BDNF、slit-2主要表达于脊髓前角,提示与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刘兴波雷晓婷刘源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免疫组化
一种脊髓损伤大鼠用步行训练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脊髓损伤大鼠用步行训练装置,包括步行装置、减重装置和助力装置,所述助力装置包括设在步行装置两侧的固定支架,在每个固定支架上并在步行装置的上方安装有转动杆,在转动杆上设有上转轮,在上转轮的下方设有由步行装置...
王红星王彤励建安徐冬晨王瑾丁晓晶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内再生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轴突分化因子Slit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规律,研究康复训练对损伤后脊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10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从损伤后7天起,实验组分别进行1~4周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结束时(即损伤后14、21、28、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结合图像平均光密度分析观察大鼠脊髓内BDNF、Slit2以及GFAP的表达。结果:各不同训练时程后,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5);训练后,大鼠脊髓内BDNF以及Slit2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GFAP的表达高峰延迟。结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上调脊髓内BDNF和Slit2的表达水平,延迟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使脊髓内神经元再生微环境朝有利方向变化来促进神经通路重建,改善运动功能。
雷晓婷刘兴波王红星徐冬晨王彤丁新生
关键词: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神经再生SLIT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