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娟

作品数:72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文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文学
  • 12篇小说
  • 11篇写作
  • 8篇叙事
  • 5篇虚构
  • 5篇女性
  • 4篇都市
  • 4篇张爱玲小说
  • 4篇创意
  • 4篇创意写作
  • 3篇中国故事
  • 3篇日记
  • 3篇启蒙
  • 3篇作家
  • 3篇文本
  • 3篇文化
  • 3篇狂人
  • 3篇狂人日记
  • 3篇故事
  • 3篇《狂人日记》

机构

  • 50篇东南大学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56篇张娟
  • 1篇孙爱琪
  • 1篇葛亮

传媒

  • 7篇鲁迅研究月刊
  • 4篇世界华文文学...
  • 3篇南方文坛
  • 3篇南京师大学报...
  • 3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求是学刊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文教资料
  • 2篇苏州教育学院...
  • 2篇广西科技师范...
  • 1篇东南学术
  • 1篇作家
  • 1篇美术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写作
  • 1篇求索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黄河文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骨时光》:寻找“看不见的城市”被引量:1
2017年
《甲骨时光》首发于《江南》杂志2016年第2期,甫一问世即备受各界关注,2016年8月著名华裔作家陈河长篇新作《甲骨时光》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年来,陈河的创作产量极高,水准一流,尤其在发掘历史的写作方面,视野宽阔,史料扎实,文学架构极具现代性,开拓出了别开生面的文学风景。
张娟
关键词:甲骨城市华裔作家文学长篇
早期上海现代市民小说的女性叙事策略
2009年
作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表现载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现实来看,女性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呈现出一个女性化的消费文化语境。这种"女性"特征与主流地位的民族/国家叙事所呈现的某种"男性"特征相对立,形成了两种文学观的对比。正如女性本身在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弱势地位,日常生活话语相对于启蒙中心话语的弱势地位,体现了女性气质的现代市民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
张娟
关键词:女性叙事策略
论空间体验叙事转型下的现代市民小说价值观
2012年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现代市民赖以生存的城市逐步成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与日常空间逐步成型,而这正是现代市民生存空间的两大系统,他们是现代市民生活的两副面孔,形成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叙事转型的两种不同维度和价值取向:三十年代现代市民小说的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震撼体验"叙事,形成了趋时求新为主要基调的市民价值观。四十年代现代市民基于日常生活的深度叙事,生本位成为现代市民价值观的主导倾向,而这两种价值倾向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市民人本追求。
张娟
海外华人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以陈河《甲骨时光》为例被引量:11
2019年
海外华文文学迄今为止,发展已逾百年。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版图中强势崛起,其写作经历了初期国外猎奇、中期移民困境到中西文化对比几个阶段,近年来出现了回归本土写作的新趋势。但其回归不是简单复归,而是基于世界眼光的中国叙事。海外华文作家陈河的《甲骨时光》就是突出代表,他在近年来自觉开始了"中国故事"的探索。《甲骨时光》在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中建构起了独特的"中国形象",一个美学层面的中国形象在对甲骨的寻找中逐渐浮现出来;为了表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甲骨时光》采用了基于纪实性材料的小说写作,但其纪实的立足点和弱势华裔文学的自我东方化倾向不同,更多是理性和客观的精神使然;在叙事层面,陈河以纪实为基点,运用鬼魂隐喻、"藏宝/寻宝"的迷宫叙事结构、多维时空交错等策略,在古典与先锋叙事技巧的融汇中建构起一个具有诗性魅力的中国故事。
张娟
关键词:中国故事
疏离文学主流的开放性选择——简析“新感觉派”的现代主义因素
2008年
“新感觉派”以其都市的生活实践和新奇的艺术追求成为20世纪20年代文坛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为小说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这一流派在当时文坛只是昙花一现,始终未能形成与现实主义潮流并重的声势,这又确是一大遗憾。本文力图从时代因素,作家主体和现代技艺探索几方面来探讨这一流派疏离文学主流、致力于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的原因、实践和得失。
张娟
关键词:新感觉派疏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多维视角下的“少君现象”学理分析
2017年
少君是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第一人,也是横跨多领域的传奇人物,海内外对其研究已有不少,但基本都局限在文学范围内,而少君的写作恰逢一个互联网迅速普及与创意写作、创意文化兴起的大时代,数百年未见之时代变局塑造了少君,也成全了少君。少君的写作与受欢迎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传播现象、文化现象。从网络文学角度来看,写作和传播媒介的网络化带来了少君创作的时空平面化和延展性,从创意写作角度来看,少君的写作具有市场性、民间性和跨界特征,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创造性写作。作为一位海外华人作家,少君以国际视角反观中国,成为网络文学、创意先锋。他以指引未来的方式重新讲述其视野中的"中国故事",其"中国经验"成为重要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产生与国家书写。
张娟
关键词:网络文学创意写作中国故事
整体观照与主体介入的里程碑式史论——评《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
2022年
古远清于2021年6月出版的《战后台湾文学理论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成为其港澳台文学研究乃至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构建的新砖石。该书以台湾光复后的文学理论演变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关注台湾文学理论生态、台湾当代文学的嬗变。该书编写时结合叙述性和诠释性方法,在整体把握台湾各个时期文学现象、文学活动、文学思潮规律和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用“春秋笔法”阐发己见,形成历时性和共时性辩证考察的结构。古远清贯彻私家治史的原则,具有史料收集者和理论史评论者的双重身份。作为收集者,他尊重历史事实,梳理众多评论家的作品,力图通过客观翔实的史料还原批评史发展原貌;作为评论者,他持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理论史的呈现中融入自身的学术见解。该书同时反思台湾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达了促成两岸文学理论批评整合、形成双赢局面的殷切期许。
张安然张娟
关键词:批评史
论中国现代市民小说的物质理性价值观
2011年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市民小说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物质理性的特征。它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至上,一是趋时求新。物质至上就是用物质的标准取代道德和情感的标准,导向实用主义;趋时求新表现在现代市民小说上就是从写作对象到叙事策略都不断求新求异,表现在文学生产过程上,就是商业化追求。物质理性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正确认识物质理性价值观,有利于当下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核心价值观。
张娟
关键词:文学价值观
吕澂《美术革命》的写作语境新考与实践始末还原
2024年
吕澂是“美术革命”的发起人之一,但其从事艺学研究的时间不长,早年艺文大多散佚不成体系,对相关研究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本文考据了吕澂早年艺文的发表脉络,从吕澂撰文时的写作情景与立场出发,讨论了“美术革命”提出与实践的始末。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虽不易落实,但却为艺坛新人吕澂提供了被看到的机会。吕澂基于美术教学实践提出的革命思想最终落实到了在上海美专的教学实践中,并对美术学科的构建方向和途径产生了影响。
陈能泳张娟
关键词:吕澂美术革命上海美专
以空间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生成——从《八道湾十一号》谈起
2017年
八道湾十一号,坐落在北京西城。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末是正红旗所辖地,原来是宫廷的仓库,有的认为是宫衣库,有记载认为是银库。鲁迅、周作人把这里写作“新街口八道湾”,有时写作“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
张娟
关键词:文学史史料记载写作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