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香庆
- 作品数:21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社会变革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2012年
-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种思想作为指导,用以规定政党和国家的性质,用以指明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潮应运而生,有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严峻挑战,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成了我们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人民群众新的实践,这样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时代化、民族化。
- 宋香庆徐婷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
- 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各民族文化建设之战略选择
- 2006年
- "文化全球化"是学术界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要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就必须研究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及其原因;加强各民族先进文化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与文化保守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
- 宋香庆徐国民
- 关键词:文化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先进文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的辩证法
- 2019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和无产阶级为立场,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以实现"人的解放"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了由"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逻辑转变,揭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力量和现实路径,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哲学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存在一种辩证法。
- 宋香庆王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哲学立场
-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建设的思考
- 2006年
-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广大的网民在网上自由交往。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质,在网络上要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具有相当的难度。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去做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做好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根据实际,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把网络作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 宋香庆
-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诚信建设
-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分工与合作被引量:1
- 2007年
-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 宋香庆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分工
- 荣辱观与“意义”世界的整合
- 2008年
- 人类社会是一个"意义"观世界,人类正是在"意义"世界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民族国家的"意义"世界其实质就是从民族国家内部各个不同个体的"意义"世界中,提炼出共同的"意义",并使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义"世界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明是非,辨荣辱,共同的荣辱观是"意义"世界的基础。共同荣辱观"意义"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灌输"各自的"意义",并在"灌输"的同时,加强主体自身建设而自觉地使之内化。
- 宋香庆郑志发
- 关键词:荣辱观
- 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被引量:5
- 2007年
- 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弱势群体问题的凸现,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检讨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关怀的措施。
- 李根寿宋香庆
-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
- 试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量:2
- 2019年
-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党组织体系的基层末梢,以农村基层党建带动脱贫攻坚、党的基层建设优势发展到农村、保护农民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一切脱贫攻坚的积极因素,提升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带领广大农村群众破解致富难题,挖掘、吸收各类人才,汇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 宋香庆曾昭望
-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高度被引量:1
- 2024年
- 党的二十大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党性、人民性、实践性等原则进行了阐述与强调。从世界现代化史、人类文明史、人类知识演进史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本质变化,就是由现代化的属地空间形态转化为现代化的新主体、新实践形态。这意味着现代化理论经过中国式重构之后,内涵发生了原则性改变。这里的“中国”不仅仅是限定词,亦非一般意义的“个别”,而且直接代表现代文明的中国逻辑与中国行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具有原则高度的主体,具体体现为通过中国共产党并以社会主义为主体规定性的历史运动、以人民为主体的“五大文明”的现实实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创造性弘扬等。从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形态创新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只有突破“西方文明之光源”,才能真正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典范,触发基于实践层面的人类文明发展运行模式的整体批判和自我反省,由此形成文明合力,最终将人类整体的生存境遇提升到新文明形态的普遍高度,推动人类新文明视野真正拓展与实现。
- 李振宋香庆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浅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2007年
- 对于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较少,因为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的一切取决于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因此,本文就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一些探讨。
- 宋香庆王萍
- 关键词: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