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勇

作品数:66 被引量:44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2篇杆菌
  • 28篇双歧杆菌
  • 24篇细胞
  • 20篇肠癌
  • 20篇大肠
  • 19篇大肠癌
  • 15篇实验性大肠癌
  • 12篇凋亡
  • 12篇裸鼠
  • 11篇巨噬细胞
  • 11篇基因
  • 10篇肿瘤
  • 10篇肽聚糖
  • 9篇螺杆菌
  • 8篇完整肽聚糖
  • 8篇细胞凋亡
  • 8篇聚糖
  • 8篇腹腔巨噬细胞
  • 6篇幽门螺
  • 6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66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太和医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兰州医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济南医院
  • 1篇解放军第15...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人民医...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作者

  • 66篇孙勇
  • 44篇张亚历
  • 41篇周殿元
  • 37篇潘令嘉
  • 30篇王立生
  • 20篇施理
  • 9篇王继德
  • 9篇张万岱
  • 9篇李明松
  • 8篇陈村龙
  • 8篇郑跃杰
  • 5篇张秀荣
  • 5篇徐克强
  • 5篇郭文
  • 4篇姜泊
  • 4篇王亚东
  • 3篇曾锦章
  • 3篇吴保平
  • 3篇张立力
  • 3篇陈烨

传媒

  • 10篇现代消化病及...
  • 9篇中国微生态学...
  • 6篇现代消化及介...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19篇2000
  • 13篇1999
  • 10篇1998
  • 2篇1997
  • 4篇1996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将青春型双歧杆菌注射于裸鼠腹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大肠癌移植瘤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iNOS的表达率、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肿瘤对...
兰小平王立生潘令嘉李明松施理孙勇张亚历周殿元
关键词:大肠癌移植瘤双歧杆菌一氧化氮合酶
文献传递
微小卫星DNA不稳定性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微小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N)与具有遗传背景的大肠癌有密切关系。
郭文张亚历邱红明周殿元吴保平张立力孙勇
关键词:胃癌肿瘤
血管活性肠肽对体外大肠癌 HT29细胞粘附和侵袭作用的影响
1997年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对体外大肠癌 HT29细胞对大鼠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取出大鼠主动脉,建立体外癌细胞—血管内皮粘附试验模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HT29细胞对大鼠血管内皮粘附作用和其形态学变化,以及 VIP 和 db-cAMP 对细胞粘附的影响并在扫描电镜上计数量化分析。结果在血管内皮上可清晰辨认癌细胞并可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的形态学改变.VIP 组的粘附细胞和高活性粘附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相反 db-cAMP 则无此作用.结论 VIP可促进体外 HT29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癌细胞 A 激酶系统有关。
陈学清宋于刚张亚历孙勇张万岱周殿元
关键词:血管活性肠肽大肠癌HT29细胞粘附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中医分型与 Hp 感染、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的关系被引量:2
1997年
根据中医理论将胃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各30例进行中医分型,分别为寒热夹杂21例,肝胃不和22例,胃阴不足29例,脾胃虚寒48例。应用 ABC 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标本的 C-myc、p21、p53,以改良 Giemsa 法检测 HP。结果脾胃虚寒型 HP 阳性率(72.9%)与寒热夹杂型阳性率(38.1%)、肝胃不和型阳性率(40.9%)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myc、p21、p53阳性表达与 HP 感染、胃粘膜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各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夹杂。提示 HP 感染、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辨证辨病分型。
张万岱王小虎曾锦章张亚历孙勇
关键词:胃癌癌前病变中医分型HP感染癌基因抑癌基因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LPS激活裸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1
2000年
目的 了解被LPS激活的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用双歧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刺激后产生的NO、iNOS及cGMP的水平。方法 以Griess试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放免法分别测定裸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NO、iNOS及cGMP的水平。结果 完整肽聚糖注射组裸鼠腹腔巨噬细胞在LPS诱导下产生的NO、iNOS及cGM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双歧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能协同LPS激活巨噬细胞,使之分泌多量的NO、iNOS及cGMP,这些信号效应分子介导了完整肽聚糖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王立生潘令嘉施理孙勇张亚历周殿元
关键词:双歧杆菌肽聚糖巨噬细胞脂多糖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PCNA、bax和i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索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的抑瘤机制.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大肠癌移植瘤的PCNA、bax和iNOS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PG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的PCNA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肿...
王立生潘令嘉施理孙勇张亚历周殿元
关键词:大肠癌完整肽聚糖双歧杆菌BAX
文献传递
胃肠肿瘤内镜活检组织块量及结合细胞学刷片对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1996年
为探讨内镜活检组织块量与病变病变检出率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本文对近年来我院外科确诊的胃肠恶性肿瘤术前内镜活检病理组织检查切片进行了抽样回顾性研究。所用材料包括胃癌98例、大肠癌54例、食道癌35例。其中27例病例经过了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内镜活检,所有病例全部作了病理组织学检查,
潘德寿郭文孙勇
关键词:胃肠肿瘤内镜活检组织细胞学刷片检出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几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评价被引量:40
2000年
王继德陈烨徐克强张亚历孙勇朱建新周殿元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率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的预防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23
1999年
目的 探讨青春型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的预防作用及其防瘤机制。方法 以裸鼠大肠癌移植瘤为动物模型,预先用双歧杆菌注射于裸鼠腹腔,观察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同时利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超微结构、凋亡细胞密度以及bcl2、bax 蛋白表达率及其阳性细胞密度。结果 双歧杆菌预防组大肠癌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显著慢于对照组; 此外双歧杆菌预防组移植瘤组织中可见多量处于不同凋亡时期的瘤细胞,其凋亡细胞密度、bax 蛋白表达率以及阳性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肿瘤对照组,而bcl2 蛋白的表达情况则相反。结论 青春型双歧杆菌能显著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并能诱导其细胞凋亡。
王立生潘令嘉施理孙勇张亚历周殿元
关键词:大肠癌双歧杆菌细胞凋亡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梯度稀释法进行菌群分析 ,同时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IgG、IgM、IgA。 结果 :发现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与正常人相比 ,肠杆菌 (8 82± 0 6 9,P <0 0 5 )、肠球菌 (7 73± 0 2 1,P <0 0 1)及小梭菌 (6 6 8± 0 78,P <0 0 1)的数量显著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89± 0 34,P <0 0 1)和乳杆菌 (6 95± 0 5 2 ,P <0 0 1)的数量明显下降 ,且缓解期与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拟杆菌 (7 2 6± 0 0 3,P <0 0 5 )及双歧杆菌 (7 5 9± 0 34,P <0 0 1)较急性期明显上升 ,小梭菌 (6 13± 0 6 6 ,P <0 0 1)明显下降。未服用培菲康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急性期菌群中服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肠杆菌 (8 77± 0 89,P <0 0 1)和肠球菌 (7 75± 0 38,P <0 0 1) ,小俊菌 (6 6 4± 0 4 3,P <0 0 1)明显增加 ,而双歧杆菌 (6 98± 0 2 5 ,P <0 0 1)和乳杆菌 (6 83±0 6 2 ,P <0 0 1)明显下降。治疗后肠杆菌 (8 93± 0 6 0 ,P <0 0 1) ,肠球菌 (7 6 1± 0 39) ,小梭菌 (6 6 8±0 72 ) ,有所下降 ,双歧杆菌 (7 12± 0 35 )和乳酸杆菌 (6 6 8± 0 72 )有所上升 ,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崔海宏陈村龙孙勇刘宇虎王亚东张耀东杨玉捷潘令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菌群抗体体液免疫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