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絮
- 作品数:21 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意识形态与诗学视角下的林纾翻译
- 卢絮
-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LIN
- 中西文化诗学历史意识比较论
- 2015年
- 中国文化诗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和进步性发展原则;文学真实要求作者反映世界和生活的真谛与本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西方文化诗学研究从考察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到关注历史认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按照语言学模式重新审视历史,弱化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特点,强调历史的共时性、互文性和建构性;真理的产生不再为人们所发现,而是在不断建构和创造中。
- 卢絮吴群涛
- 关键词:叙事历史观文化诗学
- 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转变被引量:2
- 2005年
-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对于“直译”与“意译”有过几次争论,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以及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发生转变的原因既有翻译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其他学科对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因素。
- 卢絮王锦堂
- 关键词: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 反思身体境遇的历史变迁
- 2012年
- 以身体视角切入文学史,其实质是以人或人性发展为出发点来考察文学演变的过程。从先秦文学中自由的身体到封建文学中变异、扭曲的身体;从五四文学中觉醒、反抗的身体到革命文学中激情、战斗的身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静默的身体到当下消费社会里成为了商品、市场化的身体。身体的每一次变迁,它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中的不同境遇体现了文学史演变的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状况。
- 卢澄卢絮
- 关键词:文学身体境遇
- 论外贸英语大课堂的构建
- 2008年
- 对外贸英语课堂的课程模块建设提出了"四模块构想",即进行外语语言能力、外贸商务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拓展知识四个方面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论述了外贸英语教学中对各个相关教学因素的要求。
- 王锦堂卢絮
- 关键词:外贸英语课程目标
- 电影《南京!南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2015年
-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新历史影视剧就层出不穷,不断受到市场和民众的追捧,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影视复古热潮。这些电影要么指向遥远的历史深处,叙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与人生感悟,要么将目光投向普通个体,书写他们在坚硬历史境遇中的苦难、挣扎和期许。这些新历史影视剧对历史真实和规律性持怀疑态度,采取历史叙事的民间立场和边缘视角,试图对主流历史进行补充或颠覆,其中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真实可查。
- 卢絮
- 关键词:民间立场新历史主义历史真实历史境遇自我救赎
- 浅谈将文学纳入大学英语课程
- 2005年
-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外语学院或外语系都把文学当作一门课程来教授。似乎只有英语专业生和英语老师才会去欣赏英语文学语言的美妙。我们很少看到大学英语课本中有世界名著选段的痕迹,同样我们也许很少想过文学也能帮助我们学习或者教授英语这门语言。文章根据CarlRogers从人本心理学角度阐述的学习理论,以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纳入文学成分,同时提出了一些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 卢絮
- 关键词:课程外语系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大学英语教学英语专业
- 当前文化研究中的三大误区——兼与张红兵先生商榷
- 2012年
- 张红兵先生在一篇题为《中国文艺学界文化研究两大误区述评》的文章中指出文艺学界的文化研究存在两大误区。其一是缺乏冷静而理性的姿态,显得浮躁;其二是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理论,实践成果不足。张先生的文章可能会引起许多文化研究者的共鸣,但是笔者质疑其"误区"的真伪,其对于"误区"的界定本身即是当前文化研究的"误区"之一。笔者认为,当前文化研究中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僭越,二是理论建构的迷狂,三是强行的学科化和体制化。这些误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化研究发展的来龙去脉还不够清晰明了,文化研究所持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立场还没有被我们好好消化、吸收和运用。
- 卢絮
- 关键词:文化研究
- 离形去知 肉身成道--庄子身体观、生命观刍议
- 2016年
- 身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有形之物",作为人生在世的基础之维,是庄子论道不可忽略的一环。虽然庄子关于身体的言说根本指向不是身体,而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即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然而无意之间他却回答了关于"身体从哪里来?"、"身体是否重要?"、"如何对待身体?"、"身体何为?"等基本问题。传统研究认为庄子"轻身而重心"、"忘形而存道",殊不知庄子在中国文化发端之初就深刻领悟了身体对于自我的重要意义。
- 卢絮
- 关键词:身体身心
- 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对话视角
- 2012年
- 对话是当代多元社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现代人文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中国学界在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对话视角。第一,中西对话是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本质属性。第二,古今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宏观视野。第三,主客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研究的间性问题。第四,内外对话体现了翻译文学史的思考方法。总之,上述对话视角既是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深化的理论基点。
- 李松卢絮
- 关键词:翻译文学史中西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