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堂
- 作品数:34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北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近10年傩研究现状考察(1999-2008)被引量:1
- 2010年
- 近10年间,傩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成果颇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傩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为研究的高度集中和各自为政;二是研究过于关注"点"而忽略了"面";三是研究方法上存在着田野调查与文献印证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一是打破地域与学科限制,加强合作,二是坚持点面结合,三是走田野调查与文献(包括考古、文物等)相结合的研究之路。
- 刘怀堂
- 元祐词坛词之功能论被引量:1
- 2007年
- 关于宋词功能,很多论者持遣宾娱兴的观点。事实上,北宋元祐词坛已经在理论上有了与此不同的阐发。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情志兼融论,即词既可表现个人情感、甚至男女私情,也可抒发各种志向或抱负,也可将情与志融合起来抒发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开放的功能观。二是比兴论,即以诗歌理论来论词的托物寓意,元祐不少词人都有论及。三是温柔敦厚的讽谏论。元祐词人在词的讽谏理论时,把诗歌温柔敦厚的特征融在其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功能论。
- 刘怀堂
- 关键词:比兴讽谏
- 打破固有束缚,施行开放体例——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编选原则被引量:5
- 2012年
- 高校现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与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发展有诸多不适应,有必要为这两个专业重新编选一部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重新编选教材应遵循开放性原则,而要实现这一原则,需做到四个结合,即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区别性相结合、教材体例的模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作品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材整体思维的主流性与多维性相结合。在开放性原则下,教材编选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教材编选的理念是"以教材为辅,以观察与思维为主",这一编选理念也是重新编选教材的教学理念。
- 刘怀堂
- 关键词:新闻学广告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编选原则
- 论清真艳词的雅俗对举
- 2004年
- 雅俗对举是清真词里运用的众多雅化方法中的一种,大概分为以词尾结句来衬全词和以下片衬上片而使全词趋雅。这种手法的运用婉转圆融,使周邦彦的词即使是艳情也别有一种雅韵,从而使词的雅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刘怀堂
- 关键词:清真艳词
- 贵州地戏不是“军傩”被引量:10
- 2012年
- 贵州地戏一直被学界视为"军傩"或"军傩"的遗留,笔者对此深感疑惑。理由如下:一是学者对南宋周去非记载文献的误读;二是学者对其它常用文献解读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先在性;三是学者所引文献中的"军傩"既不是"傩",也不是"傩"戏;四是地戏与"军傩"没有等同或种属关系。贵州地戏不是"军傩",其早期形态只是寓兵于农的娱乐活动,后来吸收了跳神、"傩"祭等因素而成为"傩"祭性质的"傩"戏。
- 刘怀堂
- “上会会规”与谴责小说《西游记》——从孙悟空形象的重新解读切入
- 2011年
-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 刘怀堂
- 关键词:西游记谴责小说孙悟空
- “戏剧”与“仪式”:“端公戏”考辨被引量:1
- 2016年
-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 刘怀堂
- 关键词:戏剧仪式
- 苏轼对元祐词坛的影响
- 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苏轼对元祐词坛的影响。一是词学观念的影响。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其词学观念形成的背景,之后,简要分析了他的词学观在理论上对元祐词坛词观的影响,并以他们对艳情词的雅化事实来说明。二是创作影响。在他之前,...
- 刘怀堂
- 文献传递
- “■”为商傩辨
- 2014年
- 甲骨文字■,学术界将其拆分为"宀、九、殳"三部分而释为"■",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宀、伇"或"冖、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就不必释读为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 刘怀堂
- 关键词:甲骨文学术界字形殷商周代
- 傩戏与戏傩——“傩戏学”视野下的“傩戏”界说问题被引量:12
- 2011年
- "傩戏"一词古代文献已有记载,学术界使用的频率亦颇高。不少学者对该词进行了不同的界说,并对傩现象中出现的"傩戏"提出了各种区分观点。不过,在"傩戏"一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泛化与模糊的问题,对其区分也歧见纷呈。笔者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戏曲艺术样式为依据,对纷繁的傩现象中呈现的"傩戏"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广义的"傩戏"观,其下包含两个子系统即"傩戏(狭义的)"与"戏傩",并对其进行了界说与区分,基本上解决了前此问题上的泛化与模糊的问题,也使得"傩戏"不再与傩仪或傩祭夹缠不清而使其研究真正独立出来,有益于傩戏学的建立与发展。
- 刘怀堂
- 关键词:傩戏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