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建筑科学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铁路
  • 3篇列车
  • 3篇高速铁路
  • 2篇动力响应
  • 2篇舒适性
  • 2篇铁路桥
  • 2篇桥上
  • 2篇斜拉
  • 2篇斜拉桥
  • 2篇肋拱
  • 2篇轨道不平顺
  • 2篇钢管
  • 2篇钢管混凝土
  • 2篇高速铁路桥
  • 2篇不平顺
  • 1篇多跨
  • 1篇多跨简支梁桥
  • 1篇多塔
  • 1篇多塔斜拉桥
  • 1篇圆管

机构

  • 9篇石家庄铁道学...
  • 4篇石家庄铁路分...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作者

  • 10篇信丽华
  • 10篇林玉森
  • 2篇邹振祝
  • 2篇段树金
  • 2篇张运波
  • 1篇李向国
  • 1篇杨丛娟

传媒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西部探矿工程
  • 2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铁道建筑
  • 1篇石家庄铁道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学...
  • 1篇教师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3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矮塔斜拉桥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针对矮塔斜拉桥的特点,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对矮塔斜拉桥的施工监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施工监控矮塔斜拉桥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介绍,对同类桥梁的施工监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信丽华林玉森
关键词:挠度温度观测
秦沈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桥的车桥振动分析被引量:6
2001年
本文用桥梁结构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对秦沈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桥的空间振动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秦沈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桥具有足够的横向和竖向刚度 。
林玉森张运波信丽华邹振祝
关键词:舒适性多跨简支梁桥桥梁动力响应列车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非线性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考虑拱肋初始挠度等缺陷的影响,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建立钢管混凝土单圆管肋拱计算模型。利用大型通用软件对一肋拱模型试验进行模拟计算,采用混合法,分别进行了线弹性、几何非线性及材料与几何双重非线性受力分析。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说明本文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为类似计算借鉴。
信丽华林玉森段树金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肋拱
轨道不平顺激励下高速铁路桥上列车动力响应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本文用车桥耦合动力学的理论 ,分析了长波不平顺和短波不平顺激励下桥上列车的动力响应 ,并以列车的安全性和旅客的舒适性为管理标准 ,得出不平顺的安全限值。
林玉森信丽华杨丛娟邹振祝
关键词:轨道不平顺高速铁路桥动力响应列车
短波激励下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走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本文用车桥耦合动力学的理论 ,分析了短波不平顺激励下列车走行时的动力响应结果 ,并以列车的安全性和旅客的舒适性为管理标准 ,提出了轨道不平顺的安全限值。
林玉森信丽华李向国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轨道不平顺舒适性列车走行性研究
桥塔参数变化对多塔斜拉桥整体刚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桥塔是控制多塔斜拉桥整体刚度的关键部分,结合某黄河公路斜拉桥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了桥塔刚度及桥塔高度对多塔斜拉桥整体刚度的影响,得出桥塔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对结构位移影响非常显著,并且得到桥塔高度变化对多塔斜拉桥影响的变化规律。
林玉森信丽华
关键词:斜拉桥桥塔刚度
大直径薄壁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对基础施工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确定了应用混凝土沉井施工。介绍了某大桥沉井围堰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法等施工技术,对效益进行了分析,证实该方案是经济合理的。
信丽华林玉森
关键词:开挖
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脱轨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本文用桥梁结构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从轮轨力、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着手 ,对列车过桥脱轨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以秦沈客运专线的桥梁为例进行了计算。
林玉森信丽华张运波
关键词: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
初始几何缺陷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考虑拱肋初始挠度缺陷的影响,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建立钢管混凝土肋拱计算模型。利用混合法对一具体桥例进行了材料与几何双重非线性受力分析。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大小的初始几何缺陷下的极限承载力分析,说明初始几何缺陷超出规定的数值范围后对极限承载力影响显著,桥梁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各种位移偏差。
信丽华林玉森段树金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肋拱极限承载力
协同教学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010年
石家庄铁道学院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完善专任教师与外聘专家的“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的措施,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果负责,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林玉森信丽华
关键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协同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