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菊华 作品数:154 被引量:710 H指数:17 供职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及其杂交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待鉴别的罗非鱼样品,提取基因组DNA;(2)用步骤(1)获得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3)对步骤(2)的PCR扩增产物进... 李建林 俞菊华 唐永凯 李红霞 徐跑鲤鱼鸟氨酸脱羧酶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 被引量:3 2013年 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活性能够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转化和凋亡等。在人类疾病研究中,ODC被作为癌症等疾病治疗的一个靶位点【2】。在养殖业中,ODC是生长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报道鸡鸟氨酸脱羧酶基因位于生长QTL区内,该基因启动子上的多态性与生长和躯体框架特征显著相关。 俞菊华 李红霞 唐永凯 李建林 夏正龙 董在杰 徐雄峰 范中原 王志超关键词:鲤鱼 鸟氨酸脱羧酶 基因序列 基因表达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差异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评价不同吉富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鉴别不同群体的分子标记,为吉富罗非鱼种质资源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8尾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吉富罗非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抽提其基因组DNA,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判定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然后采用Gen Al Ex 6.2、Cervus 3.0和Population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有效等位基因数(Ne)等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对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从5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3对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特异性好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在110~388 bp。利用23个微卫星位点,从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共检测到89个等位基因和163种基因型,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3.8个、基因型7.1种。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6383和0.595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59和0.5559;23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131和0.4942,平均固定系数(FIS)分别为-0.1184和-0.0718;两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为0.128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35。UNH911、GM141、GM287、GM134等4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扩增的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均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选育空间大。UNH911、GM141、GM287、GM134等4个微卫星位点可作为鉴别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分子标记,也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李建林 李红霞 唐永凯 俞菊华 于凡关键词:吉富罗非鱼 微卫星标记 建鲤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cDNA克隆及相关定量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克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VLCAD)基因c DNA序列,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为揭示鲤鱼脂肪酸代谢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建鲤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RACE克隆VLCAD基因的c 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VLCAD基因在不同组织、脂肪源及饥饿胁迫等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扩增获得的建鲤VLCAD基因c DNA序列全长2527 bp,包括296 bp的5'非翻译区、1974 bp开放阅读框(OFR)及257 bp的3'非翻译区,共编码659个氨基酸;建鲤VLCAD氨基酸序列包含FAD结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位点,具有ACADs家族的特征性结构;与鲤科类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高,达94%。建鲤VLCAD基因在性腺、肌肉、肝脏、前肠、肾脏、心脏和脑中均有表达,且以心脏的表达量最高,前肠的表达量最少。鱼油和亚麻油对建鲤VLCAD基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但饥饿状态下肌肉中的VLCAD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状态(P<0.05)。【结论】建鲤VLCAD基因在富含线粒体且脂肪酸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中高效表达,对脂肪酸β氧化起调控作用,尤其在饥饿状态下对脂肪酸氧化调控作用明显增强,能促进脂肪酸分解为机体供能。 刘骏恂 俞菊华 李红霞 唐永凯 李建林 于凡关键词:建鲤 脂肪源 饥饿胁迫 建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分离、转录子多态性以及组织表达特性 被引量:13 2011年 使用PCR、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基因组内的4个jlGHRs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树表明它们两两分属于鱼类GHR1和GHR2,命名为jlGHR1a、jlGHR1b;jlGHR2a、jlGHR2b。jlGHR1s和jlGHR2s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间氨基酸差异分别为5%和11%,但功能保守区FGVFS基序、Box1、Box2基本一致,jlGHR1s和jlGHR2s氨基酸差异为41%。jlGHRs和斑马鱼GHRs基因结构相同,在阅读框内存在7个内含子,两旁系同源基因间内含子长度或序列存在差异。jlGHR1s、jlGHR2s与不同鱼类GHR1、GHR2同源性高低与传统分类地位一致。实验过程中发现建鲤肝脏存在jlGHRs的多种转录子,包括丢失了外显子4的jlGHR1b'、保留了内含子3的jlGHR2a'、丢失了部分外显子8的jlGHR2as。实时定量RT-PCR组织表达结果显示4个jlGHRs在脑、肝、心、头肾、肾、肠、脾、肌肉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明显,其中肌肉组织中4个基因表达量均最高,脑中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当,其余各组织中jlGHR2b的表达量均最高。从多转录子和较低表达量推测jlGHR2a所受的选择压力低于jlGHR2b。鲤鱼基因组内分离到GHR1、GHR2的两个旁系同源基因在功能基因方面证实了鲤鱼体内存在两套基因,表明鲤鱼是研究同源基因变异分化的好材料,也为今后正确查找jlGHRs基因上的SNP位点奠定了基础。 俞菊华 李红霞 唐永凯 李建林 董在杰关键词:建鲤 吉富罗非鱼IGF-1基因的基因型对生长和体型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1年 通过比对6尾吉富罗非鱼(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GIFT)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外显子1-部分内含子2和外显子3-部分内含子4序列,共找到3个SNPs位点,分别为内含子1_A1307G、内含子1_G1319T和内含子3_C6T。使用PCR-RFLP法检测了5个家系共121尾吉富罗非鱼在内含子1_A1307G和内含子3_C6T的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内含子1_A1307G与雌鱼增重和体厚/体长值均显著相关(P<0.05),但与雄鱼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内含子3_C6T与雄鱼和雌鱼的增重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与雌鱼体高/体长显著相关(P<0.05)。为了验证所选标记在其他家系的表现,本实验检测了来自60个家系的417尾吉富罗非鱼在内含子1_A1307G、内含子3_C6T的基因型与增重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相同趋势。本实验筛选到与吉富罗非鱼体型和增重相关的SNP位点2个,可作为辅助育种标记。 阮瑞霞 俞菊华 李红霞 李建林 唐永凯关键词:胰岛素生长因子-1 吉富罗非鱼 单核苷酸多态性 增重 体型 一种测定鱼类个体摄食量的方法 本发明针对测定鱼类个体摄食量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放射性危害、操作不便、不易混匀、误差较大、影响鱼类摄食等缺点,提供一种测定鱼类个体摄食量的方法,具体方案为:把筛分成直径约为0.25mm的金属颗粒与常规饲料按一定比例搅拌混合... 俞菊华 唐永凯 李建林 李红霞 董在杰文献传递 鲤鱼重组IL-17N的原核表达条件优化及蛋白纯化 被引量:4 2020年 为获得可溶的鲤鱼IL-17N重组蛋白,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确定IL-17N的最适促溶标签,并优化其诱导表达条件(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结果:成功构建了鲤鱼IL-17N原核重组表达载体GST-17N、SUMO-GST-17N和MBP-17N;融合标签MBP、SUMO-GST和GST的促溶效果依次降低,SUMO-GST-17N、MBP-17N上清蛋白占总蛋白比例分别为47.4%、87.0%;MBP-17N的最佳表达条件为0.5 mmol/L IPTG,25℃诱导8~12 h;经过镍柱纯化,获得可溶MBP-17N蛋白,每克总菌约获得0.09 mg MBP-17N蛋白。 张磊 唐永凯 李红霞 徐逾鑫 李迎宾 俞菊华关键词:鲤鱼 原核表达 融合标签 蛋白纯化 一种建鲤配组繁殖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鲤配组繁殖的方法,过程如下:对建鲤繁殖群体采样血液或鳍条,提取基因组DNA,根据6个与建鲤增重相关的SNP位点,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构建PCR-RFLP法对其SNPs进行基因型检测。用琼脂糖凝胶电... 李建林 俞菊华 唐永凯 李红霞奥利亚罗非鱼DMO和DMT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被引量:2 2006年 以DMO和DMT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Garnier-Robson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 Schulz法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按Kyte-Doolittle法、Emini法和Jameson-Wolf法预测DMO和DMT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表明:在DMO蛋白N-端第80-112,144-147,193- 194,251-255,260-269区段和279-283区段,DMT蛋白N-端61-86,98-105,140-146,239- 241区段和第269-273区段,可能是α-螺旋中心;DMO蛋白N-端第59-61,69-70,148-150区段和383-390区段,DMT蛋白的N-端第125-129,207-213,255-264区段和第281-284区段,可能是β-折叠中心;在DMO蛋白分子N-端40-41,44-45,50-51,128-129,189-192,204 -207,216-222,226-233,244-246,298-299区段和第323-326区段和DMT蛋白分子N-端第12-13,26-27,43-44,58-60,93-95,115-120,136-139区段和第149-151区段具有较柔软的结构,这些区段有可能进行一定幅度的摆动或折叠而形成较复杂的三级结构。DMO蛋白N-端第1-5,41-51,65-67,86-89,98-110,154-170,183-203,205-248,258-264,284- 291,293-298,270-375,389-392,402-410区域和DMT蛋白N-端第1-9,17-28,77-84,114 -123,131-139,157-184,196-207区域可能是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作为辅助手段,用抗原指数,亲水性参数和可及性参数预测DMO和DMT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DMO和DMT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线索,为系统研究奥利亚罗非鱼DMO和DMT基因的性别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曹谨玲 陈剑杰 俞菊华 吴婷婷关键词:DMO DMT 奥利亚罗非鱼 B细胞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