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爱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中耳
  • 3篇中耳炎
  • 3篇腭裂
  • 3篇高压氧
  • 3篇耳炎
  • 2篇诱发电位
  • 2篇中耳功能
  • 2篇中耳功能障碍
  • 2篇听觉
  • 2篇庆大
  • 2篇庆大霉素
  • 2篇腭裂患者
  • 2篇脑干
  • 2篇脑干诱发电位
  • 2篇鼓室
  • 2篇分泌
  • 2篇分泌性
  • 2篇分泌性中耳炎
  • 1篇胆脂瘤
  • 1篇胆脂瘤型

机构

  • 11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青岛市妇女儿...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二人...
  • 1篇榆林市第一医...

作者

  • 11篇于爱华
  • 5篇张秋贵
  • 5篇万秀明
  • 3篇李薇
  • 3篇于海玲
  • 3篇王培嵩
  • 3篇尚伟
  • 3篇王淑珍
  • 2篇孙彦
  • 2篇万金娥
  • 2篇刘玉欣
  • 2篇张哓恒
  • 1篇吕秋宁
  • 1篇吴春妍
  • 1篇刘美霞
  • 1篇杨松凯
  • 1篇王春玲
  • 1篇王秋莎
  • 1篇张晓恒
  • 1篇柳林整

传媒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Ⅰ期鼓室成形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探讨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Ⅰ期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5 2例 (5 2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胆脂瘤型 30耳 ,骨疡型 2 2耳 )患者在清除病变的同时行鼓室成形术 ,其中单纯鼓室成形术 12耳 ,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 4 0耳。结果 :全部病例均干耳 ,无一例胆脂瘤复发。语频段听力提高 30dB以上者 5耳 ,提高 2 0~ 2 9dB者 9耳 ,提高 10~ 19dB者 31耳 ,小于 10dB者 7耳 ,无听力下降者。结论 :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可行Ⅰ期鼓室成形术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镫骨及镫骨底板的活动度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 ,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朱富高张秋贵于海玲张晓恒于爱华
关键词:中耳炎化脓性鼓室成形术
听力言语障碍患儿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分析
2003年
近年来,我们对50例由于听力减退而致言语障碍的1~3岁病儿进行言语障碍和听力减退量化关系研究,以期探讨对患儿的早期干预时机及措施,现报告如下。
万秀明于爱华
关键词:言语障碍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听力减退脑干诱发电位语言中枢
高压氧治疗前咽鼓管功能动态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中耳为一压力敏感器官,通常在高压氧(HBO)舱内,最先感知压力改变。中耳压力调节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乃至治疗计划的实施。正常功能的咽鼓管是保持正常中耳腔内外压力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1]。现报告HBO治疗前对304耳咽鼓管功能的动态检测结果...
王培嵩于爱华王淑珍万秀明咸培真
关键词:咽鼓管功能高压氧
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发病规律和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
李薇尚伟于爱华张小恒刘玉欣万秀明刘美霞张秋贵杨松凯
该研究对73例146耳的新生儿腭裂患儿,出生后持续追踪进行ABR和声导抗检查,分析了分泌性中耳炎和听力损失的发病时间和年龄特点,发现了1岁内婴儿期腭裂患者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时间规律,第一次提出了SOM潜伏期概念,制定了早...
关键词:
关键词:中耳功能障碍
高压氧预暴露防护豚鼠庆大霉素致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影响。方法36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18耳。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组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50 mg/(kg·d),连续注射5 d。高气压组和高压氧组分别于每天注射庆大霉素之前行高气压和高压氧预暴露(0.2 MPa)1次,连续5 d。于实验前1 d和实验第6天分别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耳蜗听功能,并且于第6天检测后处死动物,行耳蜗毛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高压氧预暴露组ABR阈移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高气压组及庆大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耳蜗毛细胞改变与AB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高压氧预暴露可以在近期内有效地保护豚鼠耳避免受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损害。
王培嵩柳林整孙彦于爱华万金娥王淑珍吴春妍王秋莎
关键词:高压氧庆大霉素耳聋扫描电镜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分泌性中耳炎的鼓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与仔细的鼓膜检查、电耳镜检查、鼓膜穿刺等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SOM)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80耳),其中男41例,女9例,<12岁15例(30耳),>12岁35例(单耳20例,双耳15例,共50耳);采用电耳镜、鼓气耳镜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等方法对SOM的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鼓膜颜色改变占88.8%,鼓膜检查对SOM正确诊断率为90%,言语频率气导听阈平均值>25dB,为86.3%,鼓室导抗图B型为88.8%,声导抗测试对SOM正确诊断率为93.8%,鼓室抽出浆液性液体为12.5%,粘液性液体为76.3%,胶耳为11.3%。结论 仔细的鼓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对SOM的诊断都很有价值。
于爱华万秀明游龙贵孙炜
关键词:声导抗测试
人工耳蜗植入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4
2005年
①目的通过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病人临床资料的分析与评估,探讨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和技巧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临床疗效的影响.②方法 13例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病人,经乳突-面隐窝入路行Nucleus 24导或Clarion C1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行听力学和影像学评估,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1月开机调试.语前聋8例进行了3~19个月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 13例耳蜗电极全部成功植入,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颞骨X线摄片证实电极位于耳蜗内.术后1月开机调试,13例全部恢复听力.1例语后聋病人仅经简单语言训练即可对话与电话交流,11例语前聋病人经训练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听觉言语康复,1例因年龄过小,暂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④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为治疗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适应证为任何年龄的语后聋、语前聋儿童和部分青少年.术前准备、听力学和影像学评估是人工耳蜗植入术成功的重要前提,而术后调机以及系统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
张秋贵于爱华牟鸿王春玲于海玲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聋语言疗法
高压氧对药物中毒聋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培嵩张秋贵王秋莎王淑珍万金娥高春锦孙彦于爱华吕秋宁刘学玲
该课题通过豚鼠作耳聋动物实验,观察高压氧对动物药物性聋耳蜗血流量、听功能及毛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压氧疗法与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的相关性,并为临床以高压氧疗法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聋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高压氧庆大霉素
鼓室置管对婴儿期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比较鼓室置管和鼓膜穿刺术治疗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效果,探讨腭裂中耳功能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早期干预时机。方法19例患SOM伴听力损失的婴儿期腭裂患儿的38耳在唇裂修复术同期行鼓室置管术,平均置管年龄为6.9月龄;15例患SOM的婴儿期腭裂患儿30耳行鼓膜穿刺术,平均穿刺年龄为6.6月龄。术后1周至12个月内于每个月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声导抗检查作为判断指标,比较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38耳鼓室置管术前ABRⅤ波平均阈值为55.41dBnHL,术后1周~12个月的平均值为28.48dBnHL,术后听力提高26.93dBnHL。置管术后峰压点平均升高90.72daPa,坡度:比值法升高0.01,压力范围法降低84.00daPa,静态声顺值平均升高0.04mL;B型鼓室图(24耳)转化为A型者19耳,转化率为79.17%。30耳鼓膜穿刺术前ABRⅤ波平均阈值为40.63dBnHL,术后1周为26.50dBnHL,听力提高14.13dBnHL。穿刺后1周B型鼓室图(22耳)转化为A型者9耳,转化率为40.91%;穿刺后1月和3月ABRⅤ波阈值和鼓室图与穿刺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鼓室置管术治疗婴儿期SOM,听力恢复快且疗效稳定,虽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但仍是较好的治疗手段;鼓膜穿刺术在1周内的疗效较好,但复发率高,最好不作为婴儿期腭裂SOM的常规治疗手段。
李薇尚伟于爱华张哓恒刘玉欣万秀明贾暮云李宁毅
关键词:婴儿腭裂鼓室置管鼓膜穿刺
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SOM)和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其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时间规律及SOM早期预测方法。方法:出生后1~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筛查,无感音神经性聋的73例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儿,在婴儿期于每月龄末行ABR和声导抗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形、静态声顺值、镫骨肌声反射和ABR波V阈值作为SOM的判断指标;以ABR波V阈值作为2~4kHz范围的听损伤分级标准。结果:73例(146耳)腭裂患儿发生疑似SOM,发生率为100%,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平均发生年龄为2.5月龄。其中115耳(78.8%)1岁内发生SOM,平均发病年龄为5.4月龄,出生后6个月时为相对发病高峰期;SOM的前驱期平均为3.8个月。婴儿期腭裂患儿56.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ABR波V阈值平均为48.6dBnHL。结论:婴儿期腭裂患儿SOM发病率高,可引起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中耳功能,其发生呈渐进性过程;作为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出生后1个月时应行听力检查,每2~3个月定期复查,无条件者至少6~12个月进行耳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李薇尚伟于爱华张哓恒刘玉欣张秋贵
关键词:腭裂中耳炎伴渗出液听力损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