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军
- 作品数:41 被引量:35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施氮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效益评价
- 2012年
- 基于对成都平原稻田生态系统CO2、CH4和N2O排放的原位观测,应用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和造林成本法对施氮情况下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施氮情况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环境负效益增加14.4%,但由于施氮提高了水稻生物量,使稻田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的环境正效益提高26.2%,因而稻田生态系统通过自身气体调节功能产生的环境效益提高47.8%。所以,施氮通过提高稻田生态系统自身气体调节功能,能够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而水稻在调节稻田气体,减轻温室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 于亚军
- 关键词:温室气体环境效益稻田生态系统
-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温度较高的夏季土壤湿度与林地(桤树,柏树)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性抛物线相关(p<0.05);三种林地中,针叶林柏树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当土壤含水量<25%时,随着湿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湿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各季节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冬春两季各林地土壤呼吸都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后减的趋势;夏秋两季,因为较高的土壤温度和表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剧烈波动,各林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
- 孙凡袁红叶朱波王小国于亚军
- 关键词:林地温室气体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 两种利用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贮水特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土壤贮水能力是复垦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基础。因此开展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贮水能力研究对于指导煤矸山植被复垦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治王庄煤矸山复垦6a的林地(SL)和草地(GL)为对象,分析了2种利用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m土层贮水状况。结果表明:(1)复垦林地(SL)和复垦草地(GL)土壤容重分别较普通林草地(CK)高12.7%和19.0%(p>0.01)。两种复垦地土壤容重的剖面变化有别于普通农地,并且其差异主要体现在60cm以上土层。(2)SL样地和GL样地土壤总孔隙度分别较CK样地低20.5%和30.9%,非毛管孔隙度分别较CK低80.0%和74.9%,而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较CK样地高14.1%和2.4%,因此,两种复垦地土壤饱和贮水量和非毛管贮水量明显低于普通农地,但毛管贮水量高于普通农地。(3)SL样地和GL样地1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和总贮水量分别较CK样地高7.8%,12.3%和23.5%,34.9%,但两种复垦地与普通农地1m土层含水量和贮水量的差异在60—100cm最大。
- 于亚军任珊珊郭李凯毕斌
- 关键词:植被恢复
- 不同质地土壤中荒漠灌木梭梭“肥岛”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8
- 2016年
- 为检验荒漠灌木"肥岛"是否受土壤质地调节,本研究选取了中亚干旱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的两种原生生境: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风沙土和绿洲区的灰漠土。两种土壤的质地有显著差异,风沙土中砂粒含量是灰漠土的2.1倍~2.4倍,而灰漠土中粉粒和黏粒含量分别是风沙土的3.0倍~3.6倍、2.9倍~5.1倍。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土壤中梭梭冠下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获得了如下结果:两种土壤中均存在灌木"肥岛"效应,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在0~20 cm土层,与灰漠土相比,风沙土中冠下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更强,富集程度更高,风沙土中水分、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富集率分别是灰漠土的4.6倍~12.3倍、3.4倍~8.6倍、3.0倍~4.9倍和2.1倍~2.6倍。本研究表明,两种土壤均存在灌木"肥岛"效应,而土壤质地可能决定了"肥岛"效应的强弱程度。
- 曹艳峰丁俊祥于亚军黄刚
- 关键词:荒漠土壤梭梭土壤质地
- 两种水旱轮作稻田一氧化氮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2015年
- 应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氮氧化物分析法分别对成都平原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两种水旱轮作稻田进行了一个轮作周期的一氧化氮(NO)排放速率定位观测,分析了NO排放速率特征及施氮、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对N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轮作稻田NO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8.3±3.7)μg·m-2·h-1和(7.2±5.4)μg·m-2·h-1,而整个轮作周期NO排放总量分别为(58.1±29.2)kg·hm-2和(37.4±14.0)kg·hm-2。施氮既是NO排放峰出现的主要原因,也能显著增加NO排放量,并且其增加效应在水稻季更明显。整个轮作周期NO排放量超过一半来自水稻季,旱季和休闲期NO排放量较少,休闲期NO高排放主要是作物收获后翻地引起的,因此减少休闲期翻地次数可能会有效减少NO排放。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NO排放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温度与NO排放速率呈线性关系,但土壤湿度对NO排放的影响较为复杂,在土壤湿度条件较差的作物季,土壤湿度的提高有利于NO排放,而当土壤湿度较好时,土壤湿度的提高会抑制NO排放;同时,土壤水热状况较差也是造成土壤NO负排放(吸收)的重要原因。
- 于亚军朱波
- 关键词:土壤水热状况
- 一种多用途磨土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用途磨土机,属于研磨加工设备领域,进料箱设置在磨土箱的上方,进料箱内部的进料口位置设置有第一振动筛,进料箱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电子称;磨土箱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压板箱、辊压箱、盘磨箱;压板箱包括上层压板和下层压...
- 于亚军燕晋宁王蕾郝艳红
- 文献传递
- 滩涂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以古县白素村为例
- 2011年
- 以古县白素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水域转化、生态服务价值、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对白素村滩涂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流滩涂土地整理项目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白素村单位面积生态服务经济价值由2 269.49元/hm2增加到3 501.42元/hm2,增幅为54.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总价值增加了21.42%,项目区内景观多样性增加了14.3%,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为推广该类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依据.
- 董丽丽薛龙义于亚军毕润成
-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服务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
- 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土壤养分状况不佳和重金属污染是煤矸山重构土壤植被恢复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分析煤矸山复垦地重构土壤剖面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状况有助于查明煤矸山植被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为煤矸山植被复垦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研究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复垦果园(OP)和复垦农田(FL)为对象,通过与当地普通果园(OP-CK)和普通农田(FL-CK)对比,分析了2种复垦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Cu、Pb、Cr和Zn)含量在1m土层剖面中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当地的普通果园和普通农田相比,复垦果园和复垦农田1m土层中土壤养分含量较差,特别是有机质表现明显,从养分状况的剖面差异来看,复垦农田养分状况总体优于复垦果园,两种复垦样地中有机质在表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均偏低,复垦果园表层速效养分偏低,中层除速效钾外,其余养分均较差,深层全量养分含量偏低,复垦农田全氮含量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均较差,而碱解氮在深层较差。(2)从2种复垦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当地普通样地的差异来看,复垦果园土壤中Cu和复垦农田土壤中Cu、Zn含量在1m土层中均不同程度的超过普通样地,Pb和Cr含量在某些土层也超过普通样地;(3)从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来看,复垦果园和复垦农田中Cu和Pb分别达到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复垦农田中Cr也达到了轻度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来看,复垦果园达到了中度污染,复垦农田达到了轻度污染。【结论】复垦样地的养分含量与普通样地相比较差,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复垦农田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状况优于复垦果园,复垦果园中Cu和Pb、复垦农田中Cu、Pb和Cr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累积状况,尤其是2种复垦样地中的Cu已达到了中度污染。
- 任珊珊于亚军
-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 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野外实习是检验和应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并巩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自然地理要素调查方法和技能的关键。通过应用先进的学科理论和仪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区别于其它课程的重要方面,任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内容设计不合理,实习效果评价体系不科学等。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 于亚军
-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高校课堂教学自然地理要素
- 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隰县、临汾、运城3个地面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晋南地区1961年~2010年间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5℃/10 a,高于山西省和全国气温平均增长率,并且年均气温的上升主要源于冬春季节的快速升温.同时,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寒冷期,80年代为相对平稳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为相对温暖期,特别是本世纪前十年增温趋势十分明显.晋南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以18.3 mm/10 a的速率减少,并且夏秋季节对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则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90年代,降水减少的幅度更明显.
- 于亚军王蕾张永清
-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温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