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立兴
- 作品数:70 被引量:28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增殖细胞分化和bFGF的相关性探讨
- 2009年
-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分化情况,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实验大鼠的远期行为学变化。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bFGF干预组,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氧处理),分别于术后5、10、14、21 d取脑,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并应用Y-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测定。结果:缺氧缺血组及bFGF干预组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于术后10、14 d较5 d时有所升高(P<0.05),21 d下降至5 d时的水平。与假手术组及缺氧缺血组比较,bFGF干预组于HIBD后各个时间点BrdU/MAP-2、BrdU/GFAP阳性细胞均有所增加(P<0.05)。Y-迷宫测试显示bFGF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较缺氧缺血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存在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现象,bFGF能够促进HIBD后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可以改善大鼠后期行为记忆能力。
- 张敏蒋犁胡燕乔立兴黄莉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齿状回细胞分化
- 黄芪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后海马治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 (hypoxia ischemiabraindamage ,HIBD)后 ,脑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黄芪对海马区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用新生大鼠建立新生儿HIBD模型 ,于缺氧后不同时间点取脑 ,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死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结扎侧海马区天冬氨酸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3 (caspase 3 )蛋白的表达 ,三等分迷宫测试成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分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治疗组观察并对比上述指标。结果 :模型组结扎侧海马caspase 3蛋白表达于缺氧缺血 (HI)后 6h轻度升高 ,2 4h达高峰 ,48h后下降 ,5d和 7d时渐恢复至基础水平。黄芪组HI后结扎侧海马神经细胞死亡率明显降低、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峰值降低了 3 5 %~ 41% ,成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黄芪对未成熟脑HIBD后海马部位有明显的神经保护功能 ,此功能与抑制caspase 3的表达有关。
- 蒋犁贾瑞喆乔立兴陈平圣
- 关键词: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海马免疫组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
- 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临床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分析危重新生儿长期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其预后情况。
方法:2002.1~2004.9期间在本NICU接受静脉营养治疗时间超过2周的婴儿,分为发生胆汁淤积症组(P...
- 乔立兴郑意楠钱钻好唐月华毕明远
- 关键词:胆汁淤积症临床营养学
- 文献传递
- 固尔苏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中重度肺透明病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高频振荡振荡通气(HFOV)在治疗新生儿中、重度肺透明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新生儿中、重度肺透明病患儿经固尔苏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经皮测氧饱和度(TcSaO)、血气分析指标、氧合...
- 黄莉乔立兴郑意楠朱欢毕明远蒋犁
-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固尔苏
- 文献传递
- 新生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后海马区细胞增殖的研究
-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区细胞增殖的表达,寻找新生脑细胞内源性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分假手术组、单纯缺氧组、缺...
- 朱欢蒋犁乔立兴黄莉郑意楠朱丽华张志华
- 关键词:缺血性损伤新生大鼠细胞增殖
- 文献传递
- 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7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入院时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治疗6 h后再次行血乳酸测定,计算治疗后6 h乳酸清除率,并将患儿分为存活组(58例)和死亡(含放弃)组(19例);高乳酸清除率组(61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6例),比较其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各组胎龄、性别、入院时日龄、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存活组、死亡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7.5±3.9)mmol.L-1及(8.1±5.0)mmol.L-1,NCIS分别为(71.2±8.7)分及(69.7±1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50.1±21.0)%,死亡组6 h乳酸清除率(12.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7.7±3.8)mmol.L-1及(8.3±5.4)mmol.L-1,NCIS评分分别为(70.7±11.2)分及(68.6±1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为13.1%,低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为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重度窒息新生儿的预后。
- 钱丽娟杨莉乔立兴郑意楠蒋犁
- 关键词:乳酸乳酸清除率预后
- 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将87例VLBWI分为无AKI组54例和AKI组33例。参照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诊断标准进行AKI分期、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判断。结果符合AKI诊断标准33例(37.9%)中,AKI1期14例(16.1%),2期10例(11.5%),3期9例(10.3%)。AKI组患儿病死率明显高于无AKI组患儿(51.5%vs.5.6%)(P<0.01)。病死率:AKI 1期组21.4%,2期组60.0%,3期组88.9%,均高于无AKI组的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生期窒息、医院感染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机械通气≥3d是VLBWI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LBWI有较高的AKI发生率,AKIN分期对VLBWI发生AKI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钱丽娟蒋犁唐洪丽郑意楠乔立兴王海英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损伤
- 临床医生对指南的几点思考
- 2012年
- 近年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纷纷投入巨大人力、财力进行临床指南的开发与修订,各种指南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开发了诸多临床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
- 乔立兴
- 关键词:临床医生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机制及rEPO-NPs药物干预新靶点的策略
- 蒋犁胡燕王婷何农跃朱丽华张龙张敏卢俊杰乔立兴
-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脑损伤也较为突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神经病理学形...
- 关键词:
- 关键词: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药物干预
- 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时机和疗效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重症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的效果与时机选择。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PD治疗的AKI新生儿16例。回顾性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PD治疗前后尿量、肌酐及尿素氮等疗效指标,以及PD置管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探究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Wilcoxon配对法及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分析PD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疗效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6例患儿,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KI 3期[HR=6.916,95%CI 1.126~42.492,P=0.037]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PD手术方式,将患儿分成传统手术切开组(n=9)和改良经皮穿刺组(n=7),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将患儿分成PD及时干预组(n=8)和延迟干预组(n=8),及时干预组患儿经过PD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多(P=0.036);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效果更明显(P=0.009)。本研究中患儿PD手术技术成功率100%,6例出现并发症(传统手术切开组4例、改良经皮穿刺组2例)。结论:PD在治疗重症新生儿AKI中是有效且安全的,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改良经皮穿刺法置管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 廖梦刘丹高民张晓良刘必成乔立兴王伟汤日宁
- 关键词:腹膜透析新生儿急性肾损伤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