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复发并累及双肾动脉的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一例被引量:4
- 2021年
- 患者男性,81岁,主因“腹部搏动感半年,加重伴腹痛1个月”于2020年9月24日入院。患者17年前发现腹主动脉瘤,行腹主动脉-髂动脉Y形人工血管置换,半年前出现腹部压迫感及肿块搏动感,近1个月症状加重,伴腹部隐痛,故于我院门诊就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体检:腹软,于脐周和脐上扪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10 cm×15 cm,轻压痛,双股动脉搏动可扪及。实验室检查:肌酐112.87μmol/L,尿素8.17 mmol/L。
- 齐浩山张鲲李大林赵俊成冯睿
- 关键词:搏动性肿块人工血管置换髂动脉腹主动脉瘤脐周双肾动脉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静脉曲张手术的6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8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23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内脏出血或硬膜外出血。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大林张鲲陈允惠颜京强齐浩山马玉容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43例SIA成功41例,技术成功率95.3%,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和53.8%。41例中无截肢患者,保肢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2例动脉穿孔,未发生严重后果;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后2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 李大林陈允惠张鲲颜京强齐浩山
- 关键词: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动脉硬化闭塞介入疗法
- AngioJet机械吸栓辅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评价AngioJet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血管外科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AngioJet机械吸栓治疗的72例(72条肢体)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均行PMT治疗,42例行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其中Ⅲ级溶栓49例(68.05%),Ⅱ级溶栓20例(27.78%),Ⅰ级溶栓3例(4.17%);35例合并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者,置入髂静脉支架34例,术中并发髂静脉破裂出血1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患者的PTS发生率分别为1.41%(1/71)、3.57%(2/56)、4.55%(2/44)及20.00%(3/15);术后1年和2年,随访患者的髂股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6.36%(38/44)和80.00%(12/15),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23/23)和87.50%(7/8)。结论机械吸栓辅以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颜京强陈允惠张鲲齐浩山赵俊成李大林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肢
- 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应早期下床活动?被引量:10
- 2012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好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移位至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rrE)。据有关报道,高达90%的肺栓塞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Bell和Simon报道46%~60%的肺栓塞与下肢DVT有关。考虑到早期活动可能增加血栓脱落以及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多被要求严格卧床一段时间。虽然这种理论缺少有力的事实依据,
- 齐浩山张福先
- 关键词:急性深静脉血栓早期下床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
- 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植入、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行血栓抽吸、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一期或后期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治疗。结果 17例患者一期血栓清除率80%~100%。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7例患者一期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PTAS。术后CDT置管时间平均(5.2±1.3)天,较单纯CDT置管时间[平均(7.3±1.8)天]缩短。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能够安全、迅速、有效清除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CDT治疗能够更彻底清除血栓,缩短溶栓时间,是治疗急性LEDVT的新型有效方法。
- 陈允惠赵俊成张鲲颜京强齐浩山李大林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 单用硫酸氯吡格雷及联合华法林预防股腘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对比单用抗血小板药物硫酸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与抗凝药物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两种抗栓治疗策略对预防股恫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的50例股咽动脉病变患者在术前随机分为单药组(单药组25例30条肢体)与联合组(联合组25例33条肢体),接受下肢动脉PTA治疗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术后药物治疗。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患肢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和临床结局。结果随访3个月单药组再狭窄率16.7%,联合组再狭窄率18.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5,P=0.874);6个月单药组累积再狭窄率36.7%,联合组累积再狭窄率3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8);12个月单药组累积再狭窄率53.3%,联合组累积再狭窄率4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P=0.387)。对重症肢体缺血亚组进行分析,随访12个月,单药组累积再狭窄率为8/10,联合组累积再狭窄率为6/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3,P=0.312)。结论股胭动脉PTA或PTA+支架植入术后单用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有相似的早中期血管累积再狭窄率。
- 梁刚柱张福先罗小云张昌明胡路冯亚平牛鹿原张欢马兵兵齐浩山郭梅梅龙燕妤李海磊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噻氯匹定华法林
- 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长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对比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管溶栓和系统溶栓两种治疗方式的短期、长期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2015年在本科治疗的1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72例,给予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周围静脉输液溶栓治疗,采集患者住院期间和门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差异。结果短期效果中,治疗组第3天的疼痛缓解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水肿消退、血栓溶解程度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长期结果中,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Villalta评分在6、12、24个月随访中两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置管溶栓在早期能较快改善患者下肢水肿、疼痛症状,促进血栓溶解,长期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病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李大林齐浩山颜京强张鲲陈允惠赵俊成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
- 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危致病因素。方法通过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临床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96例的临床资料,找出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有关的主要致病因素。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年龄、手术、肿瘤、创伤、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卧床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通过分析DVT致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 兰巧玲李大林齐浩山颜京强张鲲陈允惠赵俊成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因素
- 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活动影响肺栓塞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 探索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不同时期活动对肺栓塞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组,每组再分为制动组、活动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模后,早期组中制动组制动3d,活动组活动3d,随后处死取肺行病理检查;中期组中制动组制动7d,活动组先制动3d再活动4d后处死;晚期组中制动组制动14 d,活动组先制动7d再活动7d后处死.统计分析各组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早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4/8、3/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7.5% (7/40)、15.0% (6/40);中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8、2/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2.5% (5/40)、10.0%(4/40);晚期组中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8、3/8,肺叶栓塞发生率为12.5% (5/40)、15.0% (6/40).在血栓形成后的不同时期,制动组和活动组肺栓塞、肺叶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抗凝治疗的前提下,早期活动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 齐浩山张福先刘勇闫凤采龙妍妤梁刚柱高志敏李大林张鲲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卧床休息股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