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作品数:35 被引量:24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其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其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透析中心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回顾性分析12个月,根据25(OH)D水平分为重度缺乏组(<5ng/ml,n=14),轻度缺乏组(5~15ng/ml,n=38),非缺乏组(>15ng/ml,n=28)。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剂量,测定各组血清25(OH)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等指标,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指数(erythropoietin resistance index,ERI)作为评价患者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的指标。分析各组间ERI的差异性,以及ERI与25(OH)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全部80例MHD患者ERI平均值为13.514IU/(w?kg?g?dl),其中15%的患者存在红细胞生成素抵抗。3组患者ERI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F=21.212,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与ERI呈相关性的指标有25羟维生素D(r=-0.633,P=0.013),血清白蛋白(r=-0.330,P=0.003)及hs CRP(r=0.238,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透析龄、Kt/V、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i PTH)、BMI、hs CRP、血清白蛋白后,25(0H)D缺乏与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有独立相关关系(HR:3.355,95%CI:0.136~43.731,P=O.016)。结论血清25(OH)D缺乏是导致维持性血透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独立风险因素。 郭洁 袁利 陈永华 曹凯 王峰 汪年松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 25羟维生素D 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对贫血的影响 被引量:4 2021年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肾脏病进展、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衰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随肾功能减退,贫血发生率逐渐上升,在CKD5期透析人群其发生率可高达98.24%[1]。 赵晋媛 赵婷 陈永华 王锋 王锋关键词:左心室肥大 慢性肾脏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肾功能减退 钙磷代谢 静脉注射右旋糖苷氢氧化铁对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6年 我们应用静脉注射右旋糖苷氢氧化铁和口服琥珀酸亚铁配合EPO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赵晋媛 袁利 徐贵华 陈永华 李雁 谢平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 肾性贫血 氢氧化铁 右旋糖苷 静脉注射 琥珀酸亚铁 每天短时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每天短时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肾脏病肾衰竭期通过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采用每天短时透析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血液透析的方法。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的改善和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改变的显效率(5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K^+、Na^+、Ca^(2+)、P^(3+)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血肌酐、尿素氮、K^+、P^(3+)显著低于对照组,血二氧化碳结合力、N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Ca^(2+)水平在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性血液透析相比,每天短时透析治疗能使慢性肾脏病合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改善幅度更大,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曹凯 陈永华 郭洁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难治性心力衰竭 达肝素钠在肾功能衰竭伴有出血病人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观察达肝素钠在肾功能衰竭伴有出血病人血液透析( 血透) 中抗凝的剂量、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试验分2 个阶段。第1 阶段37 例病人( 男性23 例,女性14 例;年龄51 a ±s 7 a) 分别采用无肝素与达肝素钠(40 I U/kg ,iv) 血透各3 次。第2 阶段该37 例病人分为3 组,肝素组12 例,达肝素钠50 I U/kg ,iv 组12 例和60 I U/kg ,iv 组13 例,每例各行血透9 次。结果:体外循环凝血率达肝素钠40 I U/kg 组明显低于无肝素组( P< 0 .01) , 但高于60 I U/kg 组( P< 0 .05) 。达肝素钠组无出血发生,而肝素组有4 例出血复发( P< 0 .05) 。达肝素钠60 I U / kg 组第5 次血透2 h Ccr 高于肝素组( P <0 .05) 。结论:达肝素钠50 ~60 I U/kg 于每次血透前用单剂量iv 安全、有效。 袁利 陈永华 李雁关键词:达肝素钠 血液透析 出血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2001年 陈永华 袁利 储英 李雁关键词:血液透析 营养状况 影响因素 误服防冻液致乙二醇中毒一例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总结乙二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提高对乙二醇中毒的认识。方法对一例误服汽车防冻液致乙二醇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37岁,误服防冻液后恶心、呕吐及意识改变为主诉入院,实验室检查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病为特点。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两次后病情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一周后治愈出院。结论临床应认识汽车防冻液中毒的本质和临床表现,血液净化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袁利 徐贵华 陈永华 李雁 赵晋媛 谢平关键词:防冻液 血液净化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伴发代谢综合征时人体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时人体成分的变化。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MHD患者93例。应用人体成分监测仪(body composition monitor,BCM)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同时测量身高、腰围、臀围和肱三头肌皮下脂肪厚度,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记录年龄、性别、透析龄、空腹血糖、血脂、白蛋白等生化指标。根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筛选出MS患者,比较MS和非MS患者的人体成分组成情况和生化指标。结果 9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伴发MS者28例(30.11%)。MS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均高于非MS患者(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对较低(P<0.05);两组患者SGA评分相似;MS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均高于非MS患者(P<0.05);BCM测量中,MS患者脂肪组织含量、脂肪量、脂肪组织指数高于非M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瘦组织含量、瘦组织指数、水负荷则无明显差别。结论伴发MS的MHD患者存在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度积聚,体质量增加、而肌肉量、SGA、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内水分含量无明显变化。 庞慧华 陈永华 朱铭力 陆任华 周文彦 张伟明 钱家麒 倪兆慧 严玉澄关键词:血液透析 代谢综合征 黄芪注射液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DN患者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包括使用降血糖药及替米沙坦。治疗组另给予黄芪注射剂20ml加生理盐水250ml,1次/d静脉点滴,1个疗程为14d,停用5d后开始第2疗程,共用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SBP/DBP)、24h尿蛋白、尿毒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糖、HbAlc、血脂。结果两组SBP、DBP、eGFR、血Tch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eGFR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DN,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替米沙坦组,提示两药合用可有效的控制和延缓DN病情的发展。 徐贵华 袁利 李雁 谢平 赵晋媛 陈永华关键词:替米沙坦 黄芪注射液 糖尿病肾病 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应用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究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隔日枸橼酸局部抗凝的方式,观察患者在每次透析之前,进行透析2 h和透析结束时动脉端血检测相关指标,电解质和酸碱度指标包括血钠、血钾、血氯、总钙、游离钙、p H值,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以及通过检测透析2 h末端钙离子浓度所确定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水平。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器中凝血程度、静脉壶凝血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透析2 h以及透析结束之后,均发现有血钾的明显降低(t=5. 215、9. 437,P <0. 05),而血钠、血氯、总钙、游离钙、p H值与透析之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透析2 h以及透析结束时,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血肌酐对应分别为t=8. 125、13. 065,尿素氮对应分别为t=10. 231、12. 714,P<0. 05),而ACT水平无明显变化(P> 0. 05);透析结束后,透析器凝血0~1级的比率明显升高为90. 22%,2级明显降低到7%,3级明显降低到2. 8%,静脉壶出现明显凝血的比率降为3. 07%,少许凝血的比率降为10. 06%,相比透析前均有明显的变化(χ~2=23. 081、13. 151、15. 469、14. 214、17. 583,P <0. 05);透析结束后,患者没有发生出血或者原有出血情况加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全身抽搐,7例患者出现肌肉痉挛,10例患者出现口唇周围发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22/120)。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采取局部枸橼酸抗凝的方式抗凝效果较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黄艳玲 陈永华 袁利 汪年松关键词:高危出血倾向 血液透析 局部抗凝 枸橼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