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银山

作品数:94 被引量:561H指数:14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2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农业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生物学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植被
  • 13篇荒漠化
  • 10篇沙地
  • 9篇草原
  • 8篇土地利用
  • 8篇浑善达克
  • 8篇浑善达克沙地
  • 7篇遥感
  • 7篇沙漠化
  • 6篇植被指数
  • 6篇气候
  • 6篇NDVI
  • 5篇植被覆盖
  • 4篇地貌
  • 4篇灾害
  • 4篇时空变化特征
  • 4篇土壤
  • 4篇毛乌素沙地
  • 4篇归一化植被指...
  • 4篇干旱

机构

  • 87篇内蒙古师范大...
  • 9篇东北师范大学
  • 9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内蒙古自治区...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内蒙古生态与...
  • 1篇蒙古国科学院

作者

  • 89篇银山
  • 22篇包玉海
  • 9篇李春兰
  • 6篇玉山
  • 6篇阿拉腾图雅
  • 6篇都瓦拉
  • 6篇王永芳
  • 5篇贾铁飞
  • 5篇包刚
  • 5篇雷军
  • 4篇包玉龙
  • 4篇香宝
  • 4篇胡日查
  • 4篇魏宝成
  • 3篇张继权
  • 3篇赵明
  • 3篇包慧娟
  • 3篇萨楚拉
  • 3篇刘静
  • 3篇那日苏

传媒

  • 11篇内蒙古科技与...
  • 9篇水土保持研究
  • 9篇干旱区资源与...
  • 7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干旱区地理
  • 3篇内蒙古林业科...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灾害学
  • 2篇赤峰学院学报...
  • 2篇地球科学期刊...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12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EE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DVI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区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使用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1995—2020年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年植被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采用皮尔逊相关性、残差分析和Lindeman-Merenda-Gold(LMG)模型等方法对该保护区设立前后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08年NDVI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为69.04%,而在2008—2020年NDVI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比高达94.98%,研究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植被明显好转。(2)1995—2008年负向人类活动与气候暖干化趋势导致实验区植被NDVI的减少,其中气候暖干化趋势是主导因素。(3)降水量的增加和正向人类活动驱动了2008—2020年实验区植被NDVI的增加。其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代表的正向人类活动是该时间段植被恢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艾丽亚王永芳郭恩亮银山银山
关键词:GEENDVI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区
阿巴嘎旗气温异常分析
2015年
根据阿巴嘎旗1953—2009年的气温资料,采用七级分级法、信噪比法,分析阿巴嘎旗气温异常与突变性。结果表明:年代际气温总体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在1988年发生突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气温基本处于相对偏冷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90年代中末期气温基本处于正常阶段,从90年代末期以后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
孙姗姗李春兰银山
关键词:气温突变分析
近20年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实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了锡林郭勒盟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揭示近2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的规律,为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1990~2010年荒漠化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中以中度荒漠化为主,轻度荒漠化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中度荒漠化呈减少趋势;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呈现增加-减少趋势,但前者减少的更多,情况趋于好转。(2)锡林郭勒盟荒漠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从西南到东北荒漠化程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特征,东北部部分地区出现恶化现象,东乌珠穆沁旗中部的水域明显变为极重度荒漠化。西南部恶化现象严重,苏尼特左旗、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的轻度荒漠化明显变为中度荒漠化。(3)1990~2010年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工矿用地呈增加趋势。
李雨薇李春兰刘静银山包玉海包慧娟阿拉腾图娅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
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的考察被引量:6
2000年
本文对人地关系系统的演化及对应于各演化阶段的人地关系理论进行了概括分析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最高形式。
香宝银山
关键词: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黄河引水工程对库布齐沙漠北缘植被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引水工程是缓解沙漠化、减轻凌汛、促进植被生长的有效措施。为了探究引水工程对库布齐沙漠北缘植被的影响,本文基于Landsat-7/8、GF-1/2、工程引水量和气温、降水量数据,利用Sen斜率、残差分析和双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有、无引水工程措施下的库布齐沙漠北缘土地覆被类型、植被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温、降水和引水工程对NDVI变化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近10年NDVI年最大值呈增加趋势,2015年前55%像元的NDVI值呈上升趋势,2015年后呈上升趋势的像元增加至73%;引水工程后草地面积由25 km^(2)上升到41.31 km^(2),沙地面积由65.95 km^(2)缩减到17.73 km^(2);残差方法得到人类活动对NDVI产生促进作用的区域占52.92%;双样本T检验法计算出人类活动后NDVI产生显著性变化的区域占78.00%;2015年前降水是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015年后人类活动,即引水工程为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
顾锡羚郭恩亮银山王永芳万志强王军
关键词:引水工程NDVILUCC
基于landsat TM影像锡林郭勒盟沙漠化动态分析
王艳琦银山秦福莹彭秀清李雨薇
凉城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利用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凉城县2000年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两期TM影 像,进行解译、数字化、建库及统计分析,较详细地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近十年动态 变化,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土 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王考银山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
基于TVDI的内蒙古植被生长期干旱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内蒙古地区2007、2008年植被生长期(4~9月)的MOD13A3和MOD11A2数据,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将得到的内蒙古地区的TVDI数据划分等级,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气象站点、样点的土壤含水量与TVDI的散点图看出,TVDI作为内蒙古植被生长期的旱情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内蒙古地区植被生长期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占全区面积的70%以上;湿润、正常和重旱的面积所占比例较小。③在时间尺度上,内蒙古地区4、5、6月旱情比较严重,7、8月份旱情有所缓解,是全年干旱最轻的时段,而进入9月份旱情又逐渐加剧;在空间尺度上,东北部地区4~9月份旱情比较轻,干旱等级主要以湿润和正常为主;其他地区在7、8月份旱情比较缓和,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其中西部的沙漠地区在4~9月份的旱情均十分严重。
毕力格银山包玉龙关彦如
关键词:干旱监测
基于牧户尺度的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以东乌珠穆沁旗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火灾频发给牧区生境带来严重威胁,牧户生产生活行为对判断草原火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从牧户微观尺度出发,以东乌珠穆沁旗57个嘎查牧户为研究对象,依据自然灾害指数法,牧户调研和GIS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对牧户尺度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获取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等级分布图,并利用火点对风险区划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评价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危险性25.85%、暴露性28.86%、脆弱性19.17%、防灾减灾能力26.12%。2)东乌旗草原火灾风险性整体呈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的趋势,研究区绝大多数地区属于中高火险区,占比86.07%。3)研究区2001-2018年火点沿边境线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火烧迹地面积2338.25 km^(2),国境线火烧频次集中在2~3次,中高火险区火点占比79.99%,风险区划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可对苏木政府制定草原火灾具体防灾减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侯丽丽都瓦拉银山玉山
关键词:草原火灾
乌珠穆沁伏沙区近40年沙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23年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在伏沙区,因风蚀或人为破坏导致的伏沙显化现象日益增多。因此,准确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成因,对抑制伏沙活化、沙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乌珠穆沁伏沙区霍尔其格沙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近40年来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来,研究区沙漠化呈逆转趋势,主要逆转类型是重度沙漠化和严重沙漠化土地,但两者仍是研究区主要的沙漠化土地类型;(2)严重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南侧,2003年之后开始变得零星分布;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中度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轻度沙漠化土地刚开始呈带状分布于严重沙漠化土地的南侧边缘,从2007年开始逐渐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区域;(3)近40年来,霍尔其格沙地的严重、重度沙漠化土地主要通过边缘扩张进行。从扩张方向来看,方形沙地的各类型沙漠化土地重心向沙地中央逐渐集中,且向逆转的方向发展;而圆形沙地的重心向东北移动,有向该方向扩张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伏沙区风沙化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呼斯冷包玉龙银山
关键词:沙漠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