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跃思

作品数:64 被引量:29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细胞
  • 10篇门静脉
  • 10篇静脉
  • 9篇切除
  • 9篇门静脉高压
  • 9篇门静脉高压症
  • 9篇静脉高压
  • 9篇静脉高压症
  • 9篇高压症
  • 9篇肝癌
  • 9篇肝硬化
  • 8篇干细胞
  • 8篇肝细胞
  • 6篇术后
  • 6篇切除术
  • 6篇病毒
  • 5篇血栓
  • 5篇血栓形成
  • 5篇骨髓
  • 5篇腹腔

机构

  • 49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中山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49篇钟跃思
  • 29篇邓美海
  • 26篇许瑞云
  • 17篇姚志成
  • 16篇胡昆鹏
  • 15篇林楠
  • 15篇李明亮
  • 13篇刘波
  • 12篇颜见
  • 11篇汤照峰
  • 8篇陈骋
  • 6篇邓鹏
  • 5篇林继宗
  • 5篇潘卫东
  • 5篇方和平
  • 3篇徐见亮
  • 3篇项鹏
  • 3篇潘楚芝
  • 3篇陈署贤
  • 3篇熊志勇

传媒

  • 9篇中华肝脏外科...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新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中国实验室外...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13届全国...
  • 1篇第二十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
2010年
目的: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观察模型制作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29只分为两组,A组18只,采用可充式球囊缩窄环渐进性压迫缩窄门静脉,联合门腔转流法(可充式球囊缩窄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B组11只,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方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前后通过门静脉压力测量、胃镜检查、门腔静脉系统造影评价模型制作效果。结果:模型制作前两组门静脉平均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制作成功后A组门静脉压力为(20.7±2.4)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门静脉压力为(16.3±2.5)cm H2O,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及门静脉造影结果均提示A组门静脉高压模型较B组明显。结论:可充式球囊缩窄法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的有效方法。
何勇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汤照峰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
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标记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内示踪被引量:9
2008年
背景:目前广泛应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标记方法主要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但标记与固定程序复杂,操作繁琐,易出现偏差。氯甲基苯甲酰氨(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carbocyanine,CM-Dil)是亲脂性膜荧光染料,能够与含有肽和蛋白质的硫氢基结合进而标记整个细胞。目的:探讨CM-Dil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外细胞学观察,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40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M-Dil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在体内,分别将标记CM-Dil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及肝内培养,于移植后第7,15,21,30天制备肝脏切片。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质干细胞CM-Dil标记率,标记细胞在肝内定植、生长与分布。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h后细胞标记率为100%,21d后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体内实验中,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肝脏内主要位于间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分化细胞;肝内培养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培养孔内呈"贴壁生长",为椭圆形分化细胞,未发现骨髓间质干细胞进入并定植于肝组织内;CM-Dil标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荧光开始淬灭的时间亦为21d。结论:CM-Dil染色简单、方便、稳定,荧光开始淬灭时间较长,可望成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内示踪的新方法。
钟跃思林楠潘楚芝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示踪
隐源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隐源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177例隐源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8例,女39例;年龄30~82岁,中位年龄56岁。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调查HBV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情况。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切除组(24例)、综合治疗组(88例)和保守治疗组(65例),比较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77例患者中男女比约为4∶1,年龄>60岁者占48.0%(85/177);合并肝硬化者占90.4%(160/177),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者分别占19.2%(34/177)和21.5%(38/177);抗-HBc阳性者占70.6%(125/177),AFP>400μg/L者占31.6%(56/177);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占62.7%(111/177);肿瘤直径≤5 cm者占35.6%(63/177),肿瘤单发者占54.2%(96/177);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占9.6%(17/177),B^D期占90.4%(160/177)。手术切除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综合治疗组为65%,保守治疗组仅为8%。结论隐匿性HBV感染可能是隐源性肝癌的主要病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糖尿病也可能对发病起重要作用。隐源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之上,就诊时常常为中晚期,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定期随访、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陈骋钟跃思姚志成李明亮颜见徐步舒肖斌毅苏译旻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细胞隐源性隐匿性HBV感染肝硬化肝炎乙型
一种肝脏亚段Glisson分支结扎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肝脏亚段Glisson分支结扎器,包括结扎器外导管、弹簧夹、弹簧夹推进器及橡皮组件,弹簧夹与弹簧夹推进器可移动地收纳于结扎器外导管内,弹簧夹包括彼此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可绕轴转动的两个弹簧夹片,第一转轴上...
钟跃思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4例初步体会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LPD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49~72岁,中位年龄为63岁;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壶腹部周围肿瘤,平均直径(2.7±0.7)cm。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例接受标准完全LPD,1例LPD联合左半肝切除术,1例因胰腺萎缩未能找到胰管而中转开腹行胰胃吻合。手术时间(547±66)min,术中出血量(145±58)ml,术后住院时间(14±7)d。术后发生胰瘘2例,腹腔出血、胃肠道出血、肠梗阻各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癌6例,壶腹部周围癌5例,胰腺钩突癌2例,胰腺钩突黏液性囊腺瘤1例。结论LP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LPD学习曲线较长,在开展LPD初期宜选择病灶较小的壶腹部周围肿瘤病例。具备一定腹腔镜手术技术和经验的术者开展LPD是安全、可行的。
王楚斯陈署贤钟跃思汤照峰潘卫东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部周围癌胰腺瘘
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近5年来采用左肝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和T管流术治疗的4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疗效总结。结果44例中左肝内胆管结石25例(56.8%),左右肝内胆管均有结石19例(43.2%),37例(84.1%)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手术后近期效果优良率为90.9%(40/44),效果差率为9.1%(4/44),肝内胆管结石残余率为34.1%(15/44)。术后随访发现有14.6%(6/41)患者反复发作胆道感染。结论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一定比例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需要通过扩大肝切除范围以及综合应用肝部分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术中术后胆道镜取石、术后消炎利胆药物治疗等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邓美海刘波钟跃思许瑞云
关键词:外科手术肝叶切除纤维胆道镜
D-二聚体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评价D-二聚体对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用快速、半定量检测方法动态检测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D-二聚体浓度,同时于术前及术后7~14 d内检查彩色多谱勒以观察PVT的发生情况。据不同诊断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并进行ROC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发生PVT的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1),ROC分析半定量D-二聚体标准及D-二聚体的定性标准对PVT均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半定量A_2=0.794;P<0.01;定性标准:A_2=0.739;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水平将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如手术3 d后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者及手术3 d后D-二聚体≥16 mg/L,PVT发生的可能较大,应加强抗凝等预防和治疗。
邓美海邓鹏刘波汤照峰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血栓形成脾切除术D-二聚体
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下调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肝纤维化新的种子细胞,但目前相关的体外实验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将肝星状细胞以1.0×108L-1接种于六孔板内,无血清培养24h后,加入2mL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肝星状细胞,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处理肝星状细胞;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mRNA表达的下调程度亦随之增强(实验组72h>实验组48h>对照组);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同时具有时间依赖性(对照组>实验组48h>实验组72h,P<0.05)。提示脐带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的生物学活性,并可能是通过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靶点及其下游基因产物起作用。
李明亮姚志成钟跃思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脐带间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体外实验
绦虫感染致急腹症一例
2022年
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是唯一的最终宿主。该文报道一例绦虫感染致急腹症患者的诊治经过。该例28岁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入院后行血常规、生化、影像学等检查,阑尾炎表现不典型,考虑其他原因的急腹症,经禁饮、禁食、灌肠、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排便排气,腹痛明显缓解,由患者排出的粪便中见绦虫的带节片,确诊为绦虫感染致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予阿苯达唑驱虫治疗并顺利出院。该例的诊治过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道寄生虫病的认识,拓宽诊断思路,减少漏诊和误诊。
蔡满航钟造茂张浩贾玉明杨晓东刘杰郑智辉钟跃思
关键词:绦虫病不完全性肠梗阻急腹症肠道寄生虫病
应用新型生物补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在腹外疝修补术中减轻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成功建立18只家兔腹外切口疝模型后,平分为三组:实验组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进行修补,对照组为聚丙烯补片材料,空白组为单纯缝合组;三组均检测...
姚志成胡昆鹏钟跃思颜见李明亮刘波邓美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