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龙
-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南方红豆杉多糖的含量测定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南方红豆杉多糖,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HepG2细胞和α-葡萄糖苷酶作为体外受体模型,研究南方红豆杉多糖的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药材中多糖的含量为1.75%,无水葡萄糖在1.507~13.563μg/m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7.54%,RSD为1.60%;以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作为阳性药,南方红豆杉粗多糖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具有促进作用,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粗多糖抑制活性(IC5038.61mg/L)明显高于阳性对照药(IC501081.41mg/L),且呈现剂量依赖性。
- 汤彬薛平李祥陈建伟邱海龙张奉苏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Α-葡萄糖苷酶降血糖
- 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制备及其体外降糖作用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对HepG2细胞糖消耗及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糖消耗的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番荔枝子粗多糖,经过Sevag法除蛋白得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其总糖含量。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检测其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建立高胰岛素抵抗模型,同法测定其对细胞液中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结果: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轻度促进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明显促进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作用,在浓度为0.08 mg·mL-1时,效果最佳(P<0.01)。同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与生理胰岛素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糖作用。
- 邱海龙汤彬王玉李祥白刚刚陈建伟
- 关键词: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消耗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深绿卷柏孢子脂肪酸抗氧化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分析深绿卷柏孢子脂肪酸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和酸水解法分别提取深绿卷柏孢子中的游离态脂肪和结合态脂肪,分析2种类型脂肪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游离态脂肪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深绿卷柏孢子中不同类型脂肪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对铁离子也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且游离态脂肪抗氧化能力较强;游离态脂肪中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70.36%)、棕榈酸(8.54%)、硬脂酸(7.43%)和油酸(3.7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与抗氧化相关的134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得到18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脂肪酸成分与RXRA、PTGS2和ESR1等蛋白能够稳定结合,且不饱和脂肪酸对接得分较高。结论:深绿卷柏孢子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其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发挥抗氧化作用。
- 王江波邱海龙陈建伟
- 关键词: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网络药理学
-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及其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有效部位及其番荔枝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本发明以番荔枝种子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法分离及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等方法,并且结合药理实验筛选,优化制备得到具有很好抗肿瘤活性的番...
- 李祥陈勇陈建伟王玉苗筠杰邱海龙袁斐
- 文献传递
- 番荔枝总内酯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评价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番荔枝总内酯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反应,探讨其对小鼠主要器官的损害。方法急性毒性实验:昆明种小鼠60只分成6组,每组10只,给药组分别予剂量为120、150、187.5、234.4和293 mg·kg^(-1)的番荔枝总内酯灌胃,对照组予豆油灌胃,采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蓄积毒性实验:昆明种小鼠40只,分为给药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给药组以4 d为一期,连续给药。第一期给药剂量为0.1倍LD_(50),以后各期给药剂量顺次按1.5倍递增,直至给药组小鼠合计死亡数达到总数一半,对照组予豆油灌胃。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一般生理情况,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水平,观察心、肝、脾、肺、肾、胸腺和胃各脏器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来探讨番荔枝总内酯的毒性靶器官。结果番荔枝总内酯单次灌胃小鼠的LD_(50)为176.9 mg·kg^(-1)(8.5 g·kg^(-1)生药量)。番荔枝总内酯持续给药可引起小鼠摄食量减少,体重下降,同时导致血清中AST、ALT和BUN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肝细胞和肾细胞出现水肿,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其中肾小囊腔见红染的渗出物,肾小球体积减小。结论番荔枝总内酯在小鼠体内具有中等蓄积性毒性,肝脏和肾脏为主要的毒性靶器官。
- 王玉邱海龙陈建伟陈勇苗筠杰李祥
- 关键词:抗肿瘤药半数致死量毒性试验蓄积毒性
- 番荔枝种子粗多糖的提取及降糖活性评价被引量:6
- 2013年
- 以番荔枝种子粗粉为原料,以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正常HepG2细胞及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对番荔枝种子体外降糖活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番荔枝种子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为2h、提取2次。番荔枝种子粗多糖对正常HepG2细胞及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药物浓度为0.04mg/mL时,番荔枝种子粗多糖的降糖效果最佳(P<0.01)。
- 邱海龙汤彬薛平李祥苗筠杰陈建伟
- 关键词: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消耗
- 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转化技术不仅能改变中药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活性物质的结构,扩大药源范围,亦能对有毒中药进行持效减毒。本文以部分中药材种类为例,分别从侧重于改变主要成分含量、改变单一化合物结构、扩大药源和对有毒中药持效减毒等方面介绍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邱海龙陈建伟李祥
- 关键词:生物转化中药药源
- 番荔枝子脂肪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番荔枝子脂肪油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对番荔枝子脂肪油进行甲酯化后,应用气相色谱(GC)分析与混合对照品对照,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及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选取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用MTT法研究番荔枝子脂肪油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番荔枝子脂肪油部位脂肪酸的相对质量分数为80.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质量分数达51.1%;番荔枝子脂肪油对上述5种人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4,0.57,30.3,44.3,6.7 mg·L-1。结论:番荔枝子脂肪油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选择性抑制其增殖作用。
- 邱燕陈勇陈建伟王玉徐莎莎邱海龙李祥
- 关键词:脂肪油气相色谱人肿瘤细胞
- 番荔枝总内酯对大鼠心、肝和肾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番荔枝总内酯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初步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番荔枝总内酯7和14 mg·kg-1组,分别ig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1h后取血,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肝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和肌酸激酶(CK)水平;BCA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素法分别测定心、肝和肾线粒体中蛋白质浓度、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和ATP含量;荧光探针法检测组织中Ca2+和活性氧类(ROS)浓度。结果番荔枝总内酯14mg·kg-1组大鼠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细胞轻微肿胀;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BUN和CK水平显著升高,分别由溶剂对照组的(50.0±1.4)U.L-1,(126±11)U.L-1,(6.13±0.15)mmol·L-1和(293±13)U.L-1升高到(59.0±2.6)U.L-1(P<0.05),(176±12)U.L-1(P<0.05),(12.9±2.05)mmol·L-1(P<0.01)和(480±97)U.L-1(P<0.05),血清Cr水平无明显变化。心、肝和肾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分别由溶剂对照组的(22.6±4.9),(72±10)和(34±4)μmo.lg-1蛋白.min-1降低到(7.5±1.7),(54±10)和(26±6)μmo.lg-1蛋白.min-1(P<0.05,P<0.01);心、肝和肾组织ATP含量由溶剂对照组的(10.4±2.1),(6.8±1.6)和(12.5±3.4)nmo.l L-1降低至(2.2±3.4),(3.4±1.2)和(5.5±1.1)nmol·L-1(P<0.05,P<0.01);心肌细胞中Ca2+和ROS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分别由7.37±0.64和14.8±4.1增加到9.06±0.08和110.0±19.0(P<0.05,P<0.01),肝和肾细胞内Ca2+和ROS浓度无明显变化。番荔枝总内酯7mg·kg-1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番荔枝总内酯对大鼠心、肝和肾具有一定的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心、肝和肾组织中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和ATP含量,升高组织细胞内Ca2+和ROS浓度,引起组织细胞损伤。
- 王玉陈勇邱海龙苗筠杰陈建伟李祥
- 关键词:番荔枝内酯毒性作用
-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及其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有效部位及其番荔枝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本发明以番荔枝种子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法分离及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等方法,并且结合药理实验筛选,优化制备得到具有很好抗肿瘤活性的番...
- 李祥陈勇陈建伟王玉苗筠杰邱海龙袁斐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