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松林
- 作品数:30 被引量:52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闽江口外通海航道及其外拦门沙形成机制探讨被引量:11
- 1992年
- 本文通过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环境的分析,认为闽江口外通海航道是在川石、梅花等水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该航道是一条由径流塑造潮流维持和改造的水道,河槽形态与梅花水道的变化密切相关.闽江口外拦门沙的形成洪水是主要动力,水流扩散是发育的主要动力机制,波浪起修饰作用.梅花水道输出水量的多寡以及动力轴线的摆荡是促使外拦门沙演变的主要原因.梅花水道在闽江口外航道及外拦门沙的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潘定安贺松林沈焕庭
- 关键词:航道拦门沙
- 长江口邻近海域余流的基本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根据2005年7月、2005年11月和2006年5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大范围水文调查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平面分布,垂直变化,大、小潮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所测区域影响余流的因素很多,有底形、斜压、径流量、风应力、底摩擦、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江苏沿岸流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孔亚珍丁平兴贺松林
- 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被引量:38
- 1998年
-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前身是南港下段。九段沙形成以来具有趋势性和非趋势性两种冲淤变化。前者表现为扩大、淤高和位置向下游移动,后者反映在南北两侧的频繁冲淤。九段沙和南北槽在冲淤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目前,南北槽河势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 杨世伦贺松林谢文辉
- 关键词:九段沙北槽冲淤演变长江口
- 上海芦潮港岸滩冲淤动态及原因探究被引量:6
- 1996年
- 本文从杭州湾北岸历史变迁和上海南汇新老海塘建塘史叙述了南汇嘴发育过程的间歇性特点。位于南汇嘴嘴尖的芦潮港岸滩近50年也呈现冲淤交替的特征,且冲淤过程由东向西传递。诱发这种冲淤波动的直接原因是摇头沙的偏转,而其根源应追溯到长江口河势的变化。本文以近50年来长江口的两个事件──北槽和江亚南泓的形成──阐述了它们对芦潮港岸滩动态的影响。
- 贺松林劳治声陈全
- 关键词:芦潮港岸滩
- 长江河口北槽浮泥消长过程的现场观测被引量:7
- 2001年
- 2 0 0 0年 8月 2 1~ 2 4日 (小潮汛 )和 9月 3~ 6日 (派比安台风过后 ,寻常潮 )在长江河口北槽下段通海航槽中进行定点观测浮泥潮周期变化过程及影响要素 ,本文对这些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描述和综合分析。长江河口北槽浮泥由细颗粒粘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为 7.2 3μm ,小于 4 μm极细颗粒泥沙占 32 .7% ;浮泥的发育和运动存在明显的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和风暴潮变化规律 ,实测小潮落憩浮泥厚为 0 .96m ,涨憩为 0 .78m ,涨急为 0 .2 0m左右 ,寻常潮落憩浮泥厚为 0 .73m ,涨憩为0 .5 3m ,涨急为 0 .17m左右。若遇小潮汛大风 ,因水位低 ,流速小 ,风浪对潮滩冲刷强 ,带入河槽泥沙多 ,河槽浮泥发育良好 ,反之 (大潮 )浮泥发育差。可见 ,北槽浮泥形成、发育和消失与泥沙来源、水流速等因素有关 ,若遇盐水楔入侵 ,更有利于浮泥充分发育 ;北槽浮泥容重均较小 (γs <1.2 5t/m3) ,而且活动性较大 。
- 李九发何青向卫华贺松林车越
- 关键词:浮泥航道治理适航水深疏浚
-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被引量:44
- 1996年
-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是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 贺松林孙介民
- 关键词:浑浊带悬沙输移
- 建立长江口位标系的构想
- 1998年
-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美誉,处在黄金水道与万里黄金海岸交汇点的的长江口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未来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向西太平洋转移的时代,长江口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同时。
- 贺松林
- 关键词:河口地貌
-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被引量:49
- 2001年
-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和多年来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一些河口的最大浑浊带作了综合分析 ,比较了它们形成的环境背景和特点 ,并根据泥沙来源及集聚机制把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钱塘江口、瓯江口、椒江口等中国河口的最大浑浊带分成陆源—潮致型、陆源—盐致型、陆源—潮盐复合型、海源—潮致型和海源—盐致型等
- 沈焕庭贺松林茅志昌李九发
- 关键词:长江口珠江口黄河口
- 长江口南港航道沙波群研究被引量:36
- 1999年
- 本文利用Innerspace449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长江口南港和南北槽主航道走航观测结果,确认南港(吴淞口以下)上段航道在洪季正常风况下存在尺度较大的沙波群,并对沙波的几何特征、形成条件、迁移速率以及台风后的变化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在统计的652个沙波中,平均和最大波长分别为21m和105m。平均和最大波高分别为0.8m和2.7m,波高和波长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沙波中72%为单一沙波,复合沙波的波长和沙波指数较大;单一沙波最大、最小和平均沙波指数分别为36.5、11.2和21.8(复合沙波最大可达69.3);随着沙波度的增大,沙波指数呈增大趋势;绝大多数沙波(波高<1m)是对称或近于对称的,但波高>1m的沙波通常向海倾斜。(2)沙波沉积物为分选好的细沙,Φ50为2.70。(3)沙波现场水流费劳德数Fr小于0.2,与某些理论相符而与某些水槽实验结果相冲突。(4)大潮和寻常潮一个涨(落)潮过程沙波来回迁移的距离约为1~5m;小潮期间沙波的迁移距离接近0;落潮迁移距离总是大于涨潮。(5)台风后沙波有被掩埋的迹象。结果包括:①沙质床底是形成沙波的重要基础。南北槽虽具有沙波形成的?
- 杨世伦张正惕谢文辉贺松林
- 关键词:推移质航道长江口
- 长江口南支河段枯季盐度变异与北支咸水倒灌被引量:20
- 2006年
- 根据2004年2月在长江口进行的大范围、多站点水文观测,揭示了长江口南支河段枯季盐度时空分布的变异:大潮期纵向盐度出现次高盐奇点及内高外低的逆盐分布;南支近北支上口部分区段出现高潮低盐、低潮高盐的反相位差;南支河段的下段出现大-中潮低盐、小-中潮高盐的倒挂,从而使崇头、石洞口、高桥三站的盐度关系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形态和“两头低、中间高”形态的交替.这些变异是北支倒灌进入南支的咸水影响所致.从“咸水体”在南支的输运动态角度,阐述了上述盐度变异的机理.
- 贺松林丁平兴孔亚珍
- 关键词: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