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 作品数:27 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淮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2013-2018年江苏省淮安市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了解江苏省淮安市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相关数据,对淮安市2013-2018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2013-2018年江苏省累计报告布病704例,年均发病率为0.1467/10万,其中淮安市报告32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4.55%,年均发病率为0.1100/10万.各年度发病数(率)分别为2例(0.0416/10万)、4例(0.0834/10万)、6例(0.1247/10万)、6例(0.1232/10万)、8例(0.1636/10万)和6例(0.1221/10万).病例以男性居多(20例,62.5%),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20例,62.5%),职业主要是农民(21例,65.6%).接触动物以羊为主,接触方式多为饲养和屠宰.病例主要集中在3-9月发病(26例),除洪泽区外,各县区均有病例.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乏力、多汗和关节肌肉痛,分别为30例(93.8%)、28例(87.5%)、25例(78.1%)和22例(68.8%),部分病例出现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表现.结论淮安市布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特征明显;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乏力、多汗.应加强对布病的监测,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布病的发生.
- 张正高强苏琦张文艺胡锦流周伟忠
-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
- 2014-2017年淮安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淮安市2014-2017年流感的流行特征,为该地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淮安市2014-2017年的流感样病例报告、病原学检测和流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等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淮安市2014-2017年2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ILI总数60 176例,平均ILI%为4.11%,2014-2016年ILI%水平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2%~3%),2017年大幅提高至7.97%;ILI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下低年龄组为主,占88.06%;共采集咽拭子8 458份,总阳性检出率为10.57%,其中A(H3N2)型384份(42.95%)、新A(H1N1)型153份(17.11%)、B(Yamagata)型211份(23.60%)、B(Victoria)型146份(16.33%),各亚型在不同季节交替流行;A(H3N2)型在各年龄组中占比均最高;新A(H1N1)型在<5岁组中占比最高(20.39%),B(Yamagata)型在5~14岁组中占比最高(30.00%),B(Victoria)型在>60岁组占比最高(28.57%);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8起,均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淮安市2014-2016年流感流行强度较平稳,2017年有大幅提高。今后的监测需严防可能出现的流感病毒新亚型,重点保护15岁以下易感人群,加强学校等人群聚集性场所的暴发疫情监测。
- 张正高强苏琦杨鹏飞胡锦流
- 关键词:流感流感监测暴发疫情
- 2018—2023年淮安市输入性疟疾监测结果与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淮安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结果,为口岸卫生监督、疟疾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3年淮安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2018—2023年淮安市共有输入性疟疾病例59例,均为男性,其中2021—2022年病例数量最少。病例平均年龄为44.88岁,50~59岁占37.29%。58例为出国务工人员。59例感染者中恶性疟有40例(占67.80%),卵形疟15例(占25.42%),间日疟3例(占5.08%),三日疟1例(占1.69%)。感染来源为非洲18个国家,输入病例较多的为安哥拉(10例)、尼日利亚(7例)、科特迪瓦(7例)、喀麦隆(5例)、利比里亚(5例)。结论应加强对赴非洲劳务工作人员的科普宣教,重点对象为50岁以上的男性。同时加强口岸卫生监督、按蚊类监测、消杀工作,降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
- 行岳真唐勇罗晶苏琦王莹胡康飞戴娜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蚊媒传染病卫生监督监测
- 淮安市2012-2014年手足口病监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分析了解2012-2014年淮安市手足口病的病原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在淮安市8个县区采集手足口病例咽拭子、肛拭子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通用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核酸检测.结果 1409份临床标本中,共检出手足口病阳性标本583例,其中EV71和CA16分别为211和215例,阳性率分别为15.0%和15.3%.2012年优势病原体为CA16,2013年无明显优势病原体,2014年为EV71.重症病例感染病原以EV71为主,年龄均≤3岁.5-7月为高发月份,1-5岁年龄组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阳性率均超过40%,是感染的主要人群.结论 手足口病不同时期病原体呈现交替流行,定期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有助于做好防控工作.
- 侯海燕张敏会杨鹏飞苏琦刘靓刘纯成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2014年淮安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淮安市2014年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合理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使用RT-PCR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4例病例平均年龄56.8岁,无地区或家庭聚集性,均已治愈;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CT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发病到使用奥司他韦、发病到确诊、确诊到治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 d、11 d、15.5 d;3例病例发病前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活禽,28例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异常症状;活禽市场环境标本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结论中老年人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易感人群,发病与禽类暴露关系密切,及时诊断和使用特效药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 苏琦高强范刚
- 关键词:流行病学确诊病例
- 2011-2013年淮安市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禽流感监测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淮安市职业暴露人群H5N1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和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职业暴露人群A(H5N1)血凝素抗体;采用Real-time PCR法对环境标本进行Flu A、H5、H7、H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职业暴露人群240人份血清A(H5N1)抗体均为阴性;环境标本420份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A型阳性率为0.71%。城乡活禽市场环境标本的阳性率为2.59%,其他监测场所未检出阳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χ2=5.64,P<0.05),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擦拭标本阳性率为13.04%,其他环境标本检测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χ2=18.03,P<0.01)。结论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标本中未检测出A(H5N1)禽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标本;淮安市监测点环境中存在H5、H9禽流感病毒;禽流感感染风险主要集中在城乡活禽市场。
- 高强苏琦范刚刘纯成张以祥梁国湧
- 关键词:禽流感职业暴露人群
- 淮安市2017年蚊生态学及抗药性调查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淮安市2017年蚊生态学及3个年度淡色库蚊抗药性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蚊密度、种群、抗药性现状,为蚊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浸渍法测定蚊幼虫抗药性。结果淮安市常见蚊种及构成比分别为淡色库蚊50.45%、三带喙库蚊43.98%、中华按蚊2.89%、白纹伊蚊1.47%、骚扰阿蚊1.19%,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是优势种群,共占捕获蚊虫的94.42%;全市的蚊密度季节消长为单峰曲线,蚊密度最高峰出现在7月,为5.14只/(灯·h);在监测的5种生境中,居民区、公园、医院主要以淡色库蚊为主,构成比分别为79.60%、77.57%、90.12%,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主,构成比为70.56%,农户以淡色库蚊(59.20%)和三带喙库蚊(32.50%)为主,不同生境的蚊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淡色库蚊幼虫对双硫磷产生中度抗性(13倍),对仲丁威产生低度抗性(4.21倍);2016年,对双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均产生低度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75、5.28、2.25倍。结论淮安市蚊虫种群丰富,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持续开展抗药性监测并科学指导灭蚊,蚊虫抗药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继续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合理使用杀虫剂,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和物业公司培训以及宣传教育等综合性措施。
- 蔡蓉邵宗贤苏琦胡锦流陈跃
- 关键词:种群结构抗药性
- 2013年淮安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淮安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淮安市7个年龄组共474人,检测血清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结果:监测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12%,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630.45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1.5~4岁抗体阳性率为100%,GMC为1 350.02mIU/ml;不同年龄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F=14.51;P均〈0.01)。8月龄~14岁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30%,GMC为1 218.41mIU/ml,均显著高于15~40岁组(χ2=12.36,F=30.83;P均=0.00)。男性抗体GMC显著高于女性(F=4.47,P〈0.05),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育龄期妇女抗体GMC明显低于非育龄期妇女(F=16.72,P〈0.01)。外来工作人群抗体GMC显著高于户籍人口(F=10.54,P〈0.01),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接种不同剂次人群之间抗体阳性率及抗体GMC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淮安市麻疹抗体水平总体较高,需进一步做好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SIA)消除麻疹免疫空白,开展关注≥15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C,提高相应人群的免疫力,更好地建立免疫屏障。
- 蔡蓉苏琦成旭范炜
- 关键词:麻疹抗体疫苗
- 淮安市医疗机构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现状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淮安市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2月份采用问卷对淮安市30家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和预防保健医生进行调查。结果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数多于一级医疗机构;戊肝实验室检测条件在两个层次的医疗机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1);未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在一级医疗机构回答的正确率为38.89%,二级和三级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5);预防保健医生回答未分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正确率为7.14%,临床医生为51.92%(χ2=34.21,P=0.01);二级和三级与一级医疗机构的培训材料是否依据卫生行业标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5)。结论各医疗机构应加强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培训,规范报告程序,提高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质量。
- 苏琦高强李卓范刚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问卷调查
- 2007-2011年淮安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淮安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对淮安市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淮安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种,计35 362例,死亡10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5.02/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3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0.29%。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波动较大,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保持在较低水平。5年间发病数排前5位的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痢疾、梅毒。结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应为淮安市目前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应采取多种预防控制手段,将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更低水平。
- 张文艺李卓苏琦
- 关键词: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