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必彪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意象
  • 2篇隐逸
  • 2篇宋之问
  • 2篇桐城派
  • 2篇文化
  • 2篇柳词
  • 1篇许浑
  • 1篇隐逸情结
  • 1篇隐逸思想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学
  • 1篇月意象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思考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需求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机构

  • 7篇武夷学院
  • 5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1篇梁必彪
  • 2篇徐国荣
  • 1篇张海沙

传媒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理论界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武夷学院学报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何焯对柳文的批评
2015年
何焯很关注柳宗元的古文,对柳文有很多评论。但何焯对柳文基本持贬抑态度。何焯对柳文之"道",颇有疵议,认为柳文之"道"不合圣人之旨。同时,他以"雅"、"洁"的标准来批驳柳文之"文",认为柳文不"雅"、"少味"、不含蓄,需要删削。何焯对柳文的批评解读虽有不透彻且极为苛刻武断之处,但其对清代雅正的古文规范的建立、对方苞及桐城后学的文论产生重要影响,引领了桐城派文论的发展。
梁必彪
关键词:桐城派
月意象与苏轼的诗词被引量:4
2005年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而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中,月意象的运用尤为频繁,也有了与前人相比属于自己的特色。本文试从分析苏轼诗词中月意象的现象和成因的角度,阐述对苏轼诗词月意象的见解。
梁必彪
关键词:月意象哲学思考审美人生
初唐隐逸与诗歌研究
本文截取了初唐这个历史片断,研究隐逸文化现象,因为初唐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多种多样的隐逸现象可以典型全面地反映整个隐逸文化的各种状态。本文又选取王绩,陈子昂、宋之问的隐逸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因为...
梁必彪
关键词:隐逸初唐宋之问
文献传递
文学传统与柳词的“俗”
2012年
柳永作品中的"俗"的特质有其崇俗的生命姿态的因素,但更是文学传统中"俗"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词体初创时期的娱乐性和民间性、晚唐五代时期的文人词中的"俗"情以及宋初诗坛上的"香山体"的风气,共同影响了柳词对"俗"的选择。
梁必彪
关键词:文学传统柳词花间集
隐与宋之问被引量:1
2006年
对宋之问的研究,论者多从其对诗歌格律的贡献和宫廷文学侍从的身份出发,作了较为丰富的关注,对于他的隐逸诗作和隐逸思想的研究,迄今无人涉及。但宋之问作为初唐宫廷文学的干将之一,他有相当数量的隐逸佳作,这些作品表达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内蕴和风格的隐逸之思。
梁必彪张海沙
关键词:宋之问宫廷文学
柳词风格的俗雅之变
2014年
柳永的创作风格前期以俗为主,堪为其时俗文化的代表。柳词"俗"风格的形成有其主观情趣选择的原因,更是时代文化和现实遭遇使然。步入仕途后,柳永创作逐渐摒弃"俗艳",融入士大夫文人的敦厚含蓄之美,题材上有了雅化的倾向。但仕途升迁的无望,沉沦下僚、疲于奔波的人生际遇使他的词境升华,实现了其创作的另一种姿态的雅化。
梁必彪
关键词:柳词时代文化
论何焯对韩柳文的批评
2015年
何焯(1660—1722),初字润千,后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江苏长洲人,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学者。擅长校勘经、史书籍,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文学批评的成果,其中对韩愈、柳宗元古文的批评很有特色,能典型地反映清代前期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潮流所趋。一、论韩柳文之“道”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关系一直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命题。
梁必彪
关键词:文学批评家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前期文学思想文化思想
宫体诗文献记载之矛盾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自初唐开始,人们对宫体诗与萧纲诗歌大都给予负面的评价,认为"亡国之主"必有"亡国之音",其原因主要出于当时的政治需求。而初唐史书在宫体诗的文献记载上又模糊而不准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比较魏徵与姚思廉的史论可得之。这种矛盾与政治需求又导致了唐宋时期对宫体诗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尤以《大唐新语》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影响最大,一直左右着现代学人的价值判断。如果我们正本清源,从这些文献记载的先后及其可靠性进行仔细辨析,则可以厘清宫体诗的源流,找出材料记载的依据,理解其被妖魔化的原因,从而作出较为客观的学术史判断。
徐国荣梁必彪
关键词:宫体诗政治需求《资治通鉴》
佛禅隐逸思想对许浑仕途及其创作的影响
2008年
晚唐诗人许浑终身半仕半隐。许浑的仕途没有走向显赫,并非如其时的其他一些怀才不遇的才子那样,由于时代衰败,进身无门,遭受压抑打击,而是其自身的选择。本文认为佛教禅宗思想以及心灵世界难解难分的隐逸情结让许浑徘徊于林泉与魏阙之间,同时造就他诗歌水意象丰富的特点。
梁必彪
关键词:许浑隐逸情结佛禅思想水意象
清人“学韩先学柳”论
2017年
清代"学韩先学柳"论认为韩文浑大广远,难以窥测,而柳文有秦汉古文的痕迹,以柳文为津梁,可以窥见韩文之法,进而可得秦汉古文之妙。产生"学韩先学柳"观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韩柳学习秦汉古文产生创作效果的差异、以桐城派为主体的清代文论注重循序渐进的方法、韩柳批评中尊韩轻柳的倾向。清代后期,桐城派逐渐衰落,文法批评的不足也不断受到訾议,而对于韩柳摹效前人的现象有了不同的评判,尊韩轻柳的古文批评倾向也有了转变。由此,"学韩先学柳"论逐渐消失。
梁必彪徐国荣
关键词:清人桐城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