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丁苯
  • 4篇丁苯酞
  • 4篇苯酞
  • 3篇丁苯酞软胶囊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性痴呆
  • 3篇软胶囊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胶囊
  • 3篇梗死
  • 3篇痴呆
  • 2篇蛋白
  • 2篇诱发电位
  • 2篇视觉诱发
  • 2篇视觉诱发电位
  • 2篇视神经
  • 2篇视神经脊髓炎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机构

  • 11篇新乡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张慧敏
  • 4篇赵建民
  • 4篇李卫征
  • 2篇陈彧
  • 2篇何文龙
  • 2篇王夏红
  • 1篇张敏
  • 1篇朱美婕
  • 1篇李慧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复训练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认知康复训练进行辅助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并采用MMSE、SSS及BI量表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527,P﹤0.05);两组患者的S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9.08,P﹤0.05);两组患者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4.28,P﹤0.05)。经比较两组MMSE评分,观察组MMSE评分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P﹤0.05);观察组SSS评分的下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6.15,P﹤0.01);观察组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4.01,P﹤0.05)。结论针对脑梗后认知障碍患者,在治疗与护理期间同时对其实施认知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张慧敏
关键词: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视神经脊髓炎的视觉诱发电位和MRI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NMO患者和32名正常志愿者进行VEP和MRI检测。结果NMO组VEP异常28例,P100的潜伏期为(120.04±8.12)ms,对照组P100的潜伏期为(98.30±5.70)ms,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NMO组波幅为(6.34±2.45)μV,对照组波幅为(6.25±2.67)μV,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MRI异常27例。结论VEP结合MRI对NMO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陈彧赵建民王夏红何文龙张慧敏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视神经脊髓炎磁共振成像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以及对VEGF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采用MMSE、ADL评分进行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VEG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VEGF水平明显升高,2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VEGF水平有关。
李卫征张慧敏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ET-1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ET-1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MMSE、ADL评分评价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效果,并监测2组治疗前后ET-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ET-1水平,促进临床应用。
李卫征张慧敏赵建民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ET-1
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 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同时测定Hs-CRP水平变化.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0.9%),治疗组治疗7天、14天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能有效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PR水平. 结论: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及丁苯酞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李卫征张慧敏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丁苯酞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CH)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临床相关性。方法:97例ACH患者入院后检测uA,根据uA值分为高血清尿酸组与非高血清尿酸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分型、意识状态、预后与uA关系。结果:97例患者47例为高血清尿酸,50例为非高血清尿酸,58例重症,39例轻症,46例意识清楚,51例意识障碍,22例死亡;47例高尿酸组91.49%(43/47)患者为临床重症,87.23%(41/47)为意识障碍,42.55%(20/47)死亡。结论:检测uA水平可作为评估ACH预后的参考指标。
张慧敏
关键词:脑出血血尿酸
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腰椎穿刺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随机抽取在我科保守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1)头痛缓解时间;(2)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再出血发生率;(4)肾功能损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缓解剧烈头痛、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另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明显减轻了颅内压,减少了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降低对肾功能的损害。结论早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克服了传统内科治疗的许多不足,且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可靠,对缓解剧烈头痛及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疗效。
张慧敏
关键词:脑脊液持续引流
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某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运动疗法、ADL训练及心理干预等康复干预,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为期14d的住院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178,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张敏李慧朱美婕张慧敏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0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痴呆患者MMSE、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李卫征张慧敏赵建民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阿托伐他汀钙
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的高低与脑梗死诊治之间的关系,探索CRP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某院内科初次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112例患者,测定其发病d3血清CRP水平,根据CR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CRP组和高CRP组,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并计算发病后3月的残疾率、死亡率。测量(或计算)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各相关指标。结果低CRP组患者占42.86%,高CRP组患者占57.14%。低CRP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0.48±3.96)分、37.50%、8.33%,明显低于高CRP组的(19.14±9.01)分、73.44%、23.44%;低CRP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icrosoft1])、颈内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17±0.14)mm、(1.07±0.10)mm、54.17%,明显低于高CRP组患者的(1.29±0.10)mm、(1.21±0.09)mm、85.94%;低CRP组共发现斑块101处,高CRP组共发现斑块219处,低CR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稳定性斑块构成比57.43%,明显高于高CRP组的3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脑梗死患者CRP值的监测工作,以有效评价脑梗死患者病情,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
张慧敏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