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组化在纤支镜活检标本小细胞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纤支镜活检标本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31例纤支镜活检确诊的小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经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转移性肾细胞癌及恶性淋巴瘤各1例作为对照,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小细胞肺癌细胞常阳性表达TTF1、AE1/AE3、SY、CgA、CD56,KI67核增殖指数多在50%以上,余抗体LCA、CD20、CD3、ALK、CD30、RCC、VIM、CD10阴性。结论免疫组化对纤支镜活检标本小细胞肺癌的病理诊断很有帮助,并能与其他肺原发或转移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 张娜王志敢
- 关键词:纤支镜活检小细胞免疫组化病理诊断
- 霍奇金淋巴瘤伴显著肉芽肿反应2例
- 2021年
- 例1女性,47岁,2017年4月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入院,术中冷冻切片及常规病理诊断为“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考虑为结核”。抗结核治疗2年余,疗效欠佳。颈部淋巴结渐增大、增多。再次入院查体:左侧颈部见数个肿大淋巴结,最大径0.5~6 cm,质硬,无压痛,活动差,见陈旧性皮肤疤痕,无红肿及窦道。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HIV、HCV、HbsAg、梅毒及TB-IgG、IgM均阴性。彩超示: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及左侧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有融合。行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 张娜王志敢朱德茂罗海军蒋莎莉周华山
-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肉芽肿病例报道
- 男性乳腺癌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4例MBCs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显微镜下观察其HE及免疫组化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MBC中左乳3例,右乳1例,平均发病年龄70.5岁,均表现为单侧乳晕区无痛性肿块,其中3例合并糖尿病。组织学类型IDC 2例,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DCIS及黏液腺癌各1例。冰冻切片确诊为MBC后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3例未行放化疗,病例4化疗2个疗程。随访时间2~33个月不等,均无复发及转移,3例无瘤生存,1例IDC患者于术后33个月死于肺性脑病。结论 MBC极其罕见,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FBC存在差异,临床结局不定,预后与多因素相关。
- 王志敢张娜赵艳刘爱凤
-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分子分型预后
- 子宫原发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uterine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PU-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PU-IV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80岁,因子宫脱垂2年而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时偶然发现子宫多处小血管内异型淋巴瘤细胞聚集。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CD20、CD79a、PAX-5、MUM1、CD5和BCL-2均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0%。结论 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结外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早期不易被发现。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PU-IVLBCL极其罕见,该肿瘤需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白血病、癌栓、血管源性肿瘤等进行鉴别;其预后差,部分病例于确诊后短期内死亡。
- 王志敢朱德茂罗海军蒋莎莉谢晋予周华山张娜刘爱凤吴晓玲
- 关键词: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
- 子宫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例子宫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37岁,因阴道异常流血1月余,晕厥1次急诊入院。B超示子宫异常增大。镜检示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子宫平滑肌束及面管壁,呈血管中心性及破坏性生长,瘤细胞中等大为主,可见大中小细胞混合,核型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状或空泡状,伴大片肿瘤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LCA、CD3ε、CD45RO、TIA-1、CD56呈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70%,EBV原位杂交呈阳性。患者于确诊后第10天进展为多器官衰竭,于第12天死亡。结论子宫原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罕见的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预后较差。应注意与子宫小细胞性恶性肿瘤或瘤样病变鉴别。
- 王志敢张娜罗海军向婉婷
-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子宫临床病理学
- 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为育龄期女性,25岁,因怀孕期间偶然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而住院诊治。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形态多样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漫浸润,其间夹杂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粉染颗粒状,胞核偏位,呈圆形或折叠核、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纤细透亮、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阳性表达MPO、CD34、CD117、CD15、CD99、CD56、TIA1和S100;部分表达LCA、CD45RO和PAX-5;Ki67增殖指数40%-60%;余抗体阴性。结论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 王志敢朱德茂周华山张娜龙奕
- 关键词:乳腺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阑尾隐匿性病变合并阑尾炎1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阑尾隐匿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意义,以及和阑尾炎之间的关系。方法:病变分四组,光镜观察每组病例所有HE切片,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阑尾隐匿性病变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典型组织形态作为阳性诊断依据。结论:及时发现阑尾隐匿性病变,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王志敢赵林谢晋予张娜
- 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E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胸膜EA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47、45岁,均以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影像学发现左侧胸膜增厚或包块。镜检见异型上皮样细胞及含红细胞的空泡状瘤细胞,胞质嗜伊红色或透明,胞核圆形空泡状或不规则形,核仁增大,局部见梭形瘤细胞,核分裂象5~12/HPF,坏死多少不等。瘤组织排列呈实性巢片状、条索状、窦隙状脉管样及乳头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1、ERG弥漫阳性,CD34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60%。患者未行放、化疗,均于确诊后短期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胸膜EAS十分罕见,其高度恶性、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需与转移癌、恶性间皮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黑色素瘤及大细胞淋巴瘤鉴别。
- 张娜王志敢罗海军刘爱凤
- 关键词:胸膜肿瘤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学
- 肺硬化性肺细胞瘤7例病理学特征
- 2021年
- 肺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PSP)是一种少见肺部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1%的病例可发生淋巴结转移[1]。由Liebow和Hubell于1956年首先报道[2]。该病好发于亚洲中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上与肺腺癌、类癌、错构瘤、炎性假瘤等极为相似,小组织活检易误诊。笔者总结分析7例PSP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治水平。
- 张娜王志敢周华山王妍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预后
- 肺胸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肺胸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EHE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各1例,年龄分别为21岁和52岁,影像学示左侧胸膜增厚、乳腺包块或左上肺结节影。组织学特征性地出现异型的嗜酸性上皮样瘤细胞、空泡状假脂肪母细胞,含单个红细胞的原始血管腔。免疫组化至少1项血管内皮标记阳性。例1瘤细胞中度异型,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多,组织结构多样,伴有肿瘤坏死,未行放、化疗,短期内死亡。例2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少,未见坏死,行放疗及2个疗程化疗,带瘤生存。结论 EHE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需与结核病、上皮样血管肉瘤、腺癌、恶性间皮瘤、黑色素瘤等鉴别。单发的经典型EHE者预后较好,而核分裂象多与肿瘤直径>3 cm的恶性EHE、胸膜起源、多中心或多脏器发生者预后差。
- 张娜王志敢朱德茂赵林罗海军蒋莎莉谢晋予周华山刘爱凤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胸膜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