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液
  • 8篇血液透析
  • 6篇血液透析患者
  • 6篇透析患者
  • 6篇维持性
  • 6篇维持性血液
  • 6篇维持性血液透...
  • 6篇维持性血液透...
  • 3篇血液灌流
  • 3篇肾脏
  • 3篇肾脏病
  • 3篇慢性
  • 3篇慢性肾脏
  • 3篇慢性肾脏病
  • 3篇静脉
  • 3篇灌流
  • 2篇动脉
  • 2篇血液透析滤过
  • 2篇预后
  • 2篇植入

机构

  • 16篇北京积水潭医...
  • 5篇北京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张利平
  • 13篇杨洁
  • 10篇王晓飞
  • 8篇丁致民
  • 5篇左力
  • 4篇李欣
  • 4篇康建国
  • 3篇付晨
  • 2篇吕艳伟
  • 2篇周新
  • 1篇李艳春
  • 1篇孙华毅
  • 1篇孙倩美
  • 1篇张威
  • 1篇门雯瑾
  • 1篇张清
  • 1篇程晓光
  • 1篇赵霞
  • 1篇张勍烨
  • 1篇王旭

传媒

  • 5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例烧伤伴急性肾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烧伤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患者的存活率为56.9%(29/51),病死率为43.1%(22/51)。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入院距烧伤时间,吸入性烧伤构成比,烧伤面积,少尿构成比,血肌酐峰值及终点值,白蛋白水平,肌酸激酶水平,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血症、烧伤休克的构成比,以及急性肾损伤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面积、少尿、肌酸激酶水平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急性肾衰竭的烧伤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高,烧伤面积、尿量、肌酸激酶水平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张利平丁致民吕艳伟
关键词:烧伤急性肾衰竭
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例、文献复习8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置管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显示,12例中合并导管感染需要去除导管和起搏器的6例(50.00%),中心静脉狭窄2例(16.67%),起搏器电极脱位1例(8.33%),其他病例无上述合并症。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适当操作,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并短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王晓飞杨洁张利平丁致民
关键词:置管起搏器导管感染中心静脉狭窄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搏波传导速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91例MH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前检测CCA-IMT和cfPWV。随访85个月,记录MHD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36例)和死亡组(55例);根据CCA-IMT将患者分为CCA-IMT增厚组(43例,≥0.9 mm)和CCA-IMT正常组(48例,<0.9 mm);根据cfPWV将患者分为cfPWV升高组(37例,≥12 m/s)和cfPWV正常组(54例,<12 m/s)。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糖尿病肾病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CCA-IMT均高于/大于生存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CA-IMT增厚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均高于CCA-IMT正常组(均Log-rank P<0.001);cfPWV升高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均高于cfPWV正常组(Log-rank P=0.017、0.0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风险比=1.035,95%置信区间:1.005~1.066,P=0.023)、糖尿病肾病(风险比=3.497,95%置信区间:1.886~6.485,P<0.001)、CCA-IMT≥0.9 mm(风险比=2.077,95%置信区间:1.114~3.872,P=0.021)、SF(风险比=1.001,95%置信区间:1.000~1.002,P=0.019)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风险比=2.632,95%置信区间:1.202~5.765,P=0.016)、CCA-IMT≥0.9 mm(风险比=6.261,95%置信区间:2.611~15.010,P<0.001)、cfPWV≥12 m/s(风险比=2.644,95%置信区间:1.253~5.577,P=0.011)是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A-IMT和cfPWV增加是MHD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贾小月孙倩美张利平李艳春杨洁左力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预后
两种透析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HP)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HDF组和HP组各20例。透析前及透析后各月检测每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透析前与透析后3个月Hcy、hs-CRP均有显著差异(均P<0.001)。HDF组和HP组Hcy及hs-CRP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透析第3个月为最低,与第0、1、2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HDF组Hcy及hs-CRP与HP组无显著差异(F分别为2.572、0.568,p分别为0.087、0.575)。结合上述,HDF和HP均可使患者hs-CRP、Hcy下降,两种透析模式无显著差异。结论 HDF及HP均可使MHD患者Hcy水平下降,且HP对于降低Hcy水平与HDF有相同效果。
王晓飞张利平丁致民杨洁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
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
王晓飞杨洁张利平丁致民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5-07至2018-12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95例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包括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改良主观综合评估法(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MQSGA)和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评估(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三种评估方法,同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随访41个月,采用Kappa检验、Kaplan-Meier以及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营养评估方法与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95例中,男50例,女45例,平均(60±13.8)岁,随访中19例死亡,7例失访。(2)MQSGA与MIS两种评分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6),GLIM法与MQSGA(Kappa=0.381)及MIS(Kappa=0.311)的一致性不够理想。(3)Kaplan-Meier分析提示,以MIS及MQSGA评分作为分组标准,营养不良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37个月)均明显短于营养良好组(41个月,4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透析时间、血红蛋白、瘦组织指数、脂肪组织指数及容量负荷后,MIS评分对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预测效果最佳(HR=3.768,P=0.003)。结论三种营养评估方法均可用于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其中MIS法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
周新张勍烨张利平赵霞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评估
握力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握力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7—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并完成入组后基线和2年后握力测定的患者,根据握力变化值(2年后握力-基线握力)分为握力变小组(握力变化值<0 kg)和握力未变小组(握力变化值≥0 kg),以死亡或随访结束为观察终点,观察握力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的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95例MHD患者,其中男52例、女43例,年龄(61±12)岁。以男性握力<27 kg、女性握力<16 kg为低握力诊断标准,入组时低握力患者38例(40.0%),2年后低握力患者40例(42.1%)。握力变小组45例,握力未变小组50例。随访至2021年8月,33例(34.7%)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握力变小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握力未变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5.354,P<0.001);男性患者中握力变小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握力未变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060,P<0.001),女性患者中,2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879,P=0.17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白蛋白水平、入组时握力较低及握力变小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握力变小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握力未变小组患者的5.54倍(风险比=5.540,95%置信区间:2.042~15.029,P=0.001)。结论MHD患者低握力发生率较高,低握力及握力变小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利平杨洁周新陈天怡付晨左力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握力全因死亡
血液净化治疗改善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观察血液净化治疗改善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 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例骨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液净化治疗解救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效果。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儿童,治疗前及治疗中均采用标准的水化碱化治疗方案,治疗后均常规采用亚叶酸钙进行解救。其中2例出现甲氨蝶呤延迟排泄合并肾损伤,于治疗后9.0~10.0 d恢复正常,但均合并严重的急性肝损伤及骨髓抑制;1例未出现急性肾损伤,合并严重的急性肝损伤,但无严重的骨髓抑制发生。3例患儿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干预共7次;首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干预的时间分别为甲氨蝶呤给药后38.0 h、48.0 h和4.0 h,采用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分别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下降率最高;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下降率高。其中1例经血液净化治疗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出现反弹。结论 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解救甲氨蝶呤延迟排泄,并有可能减轻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降低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晓飞杨洁张利平张威丁致民张清
关键词:骨肉瘤甲氨蝶呤血液净化血液灌流
一种多用途动静脉内瘘保护用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动静脉内瘘保护用具,所述保护用具包括直筒型的外层支撑壳体、内层保护套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层支撑壳体和所述内层保护套之间可拆卸的中间保温层;所述外层支撑壳体上设置有固定孔和透气孔,所述外层支撑壳体由两...
张利平
文献传递
慢性肾脏病骨矿物质代谢和骨转换生物化学标志物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1—5D期患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和骨转换生物化学标志物BMT的变化,为CKD各期矿物质和骨异常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CKD患者142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1~5D期,比较各期患者的校正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碱性磷酸酶(ALP)、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13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的水平,评估校正血钙、血磷达标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生率,分析CKD各期钙磷代谢、iPTH与BMT变化趋势,各项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KD3~5D期:校正血钙达标比例分别为90.0%(27/30),88.9%(16/18),82.1%(23/28),76.5%(13/17);高钙血症比例分别为3.3%(1/30),5.6%(1/18),7.1%(2/28),17.6%(3/17);血磷达标比例分别为86.7%(26/30),77.8%(14/18),28.6%(8/28),41.2%(7/17);高磷血症比例分别为0.0%(0/30),16.7%(3/18),60.7%(17/28),47.1%(8/17)。CKD5D期iPTH〉300ng/L的比例为41.2%(7/17),iPTH〈150ng/L的比例为35.3%(6/17)。因年龄在CKD1~5D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分为〈70岁组(100例)、≥70岁组(42例)对观察指标进行分组比较。〈70岁组血磷于CKD5、5D期高于CKD1~4期;tPINP于CKD4~5D期均高于CKD1~3期;13-CTX、骨钙素、iPTH于CKD4~5期均高于CKD1~3期,于CKD5D期高于CKD1~5期。≥70岁组血磷于CKD5D期高于CKD1~5期;tPINP、骨钙素于CKD5期均高于CKD1~4期,CKD5D期高于CKD1~5期;β-CTX于CKD5~5D期均高于CKD1~4期;iPTH于CKD5期均高于CKD1~4期,于CKD5D期高于CKD1—3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FR与血磷、tPINP、β-CTX、骨钙素、
杨洁康建国吕艳伟王旭王晓飞李欣张利平门雯瑾丁致民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