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易明

作品数:17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7篇直肠
  • 7篇直肠癌
  • 7篇肠癌
  • 5篇手术
  • 4篇肠肿瘤
  • 3篇低毒性
  • 3篇毒性
  • 3篇诊治
  • 3篇直肠肿瘤
  • 3篇沙门氏菌
  • 3篇伤寒沙门氏菌
  • 3篇鼠伤寒
  • 3篇鼠伤寒沙门氏...
  • 3篇术后
  • 3篇切除
  • 3篇肿瘤基因
  • 3篇瘤基因
  • 3篇结肠
  • 3篇局部复发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周易明
  • 14篇陈宗祐
  • 6篇臧怡雯
  • 5篇项建斌
  • 5篇李震洋
  • 3篇杨逸
  • 3篇顾晓冬
  • 3篇周儒
  • 2篇邬剑华
  • 2篇姜笑明
  • 2篇蔡彦韬
  • 2篇刘常星
  • 2篇王依婷
  • 2篇孙鹏
  • 1篇王树彦

传媒

  • 4篇复旦学报(医...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术对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手术对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2例符合LRRC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及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能够完整评估排尿功能、性功能、下肢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有远处转移和有泌尿系统手术史者。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LRRC分型标准分为中央型(27例)、前向型(20例)、后向型(7例)和侧向型(8例)。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及外科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0~35分,得分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排尿功能情况;同时采用排尿功能障碍等级(分为4个等级,等级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进行客观评价。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性功能,男性评价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得分越低,勃起功能障碍越严重)评分;女性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得分越低,性功能越差)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进行评定。结果62例患者手术R0切除率为88.7%(55/62)。术后出现近期外科并发症16例(25.8%),其中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Ⅲ级3例。术后3个月,保留泌尿系统的42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术后IPSS升高[(18.40±4.77)分比(12.36±4.75)分,t=-9.128,P<0.001];但不同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术后12个月IIEF-5评分下降[9(0~19)分比14(0~25)分,Z=-5.174,P<0.001],女性患者术后12个月FSFI指数也较术前下降[2.0(2.0~18.4)比8.4(2.0~27.0),Z=-3.522,P<0.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根据SF-36量表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生理功能、
周珉玮李震洋顾晓冬周易明臧怡雯杨逸王梓豪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排尿功能生活质量
骨桥蛋白(OPN)与结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结肠肿瘤的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OPN有望为结肠肿瘤早期诊断、复发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指标,亦有望成为防治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潜在靶点。本文结合近几年文献,对OPN在结肠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结肠癌诊断治疗方面潜在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周儒周易明陈宗祐
关键词:结肠肿瘤
巨噬细胞与肿瘤转移被引量:2
2011年
临床及基础研究已经发现,巨噬细胞能够诱发肿瘤并促进其恶化进程。巨噬细胞的聚集提示肿瘤预后不佳;在肿瘤起始阶段,巨噬细胞创造炎症环境,致细胞突变并促进其生长。随着肿瘤的发展,巨噬细胞在肿瘤即将转移至的部位,为肿瘤细胞的到来提前制造转移前生态位;继而,巨噬细胞又在肿瘤转移后的初始增殖中发挥重要的营养作用。目前,随着对巨噬细胞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相信必然能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周儒周易明陈宗祐
关键词:肿瘤巨噬细胞肿瘤转移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低毒性和靶向性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的低毒性和对于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将野生型沙门氏菌(对照组)和VNP20009(研究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感染正常小鼠,观察其生存期差别;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VNP20009,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和GFP分别标记小鼠前胃癌细胞(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 cell,MFC)的胞质和胞核,尾静脉注射感染离体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以双色荧光成像的定性方法和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显示细菌在离体肿瘤细胞、在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接受野生型沙门氏菌注射的对照组小鼠在注射后4d全部死亡、而接受VNP20009注射的研究组小鼠在注射后10d依然全部存活;VNP20009能在离体肿瘤细胞中持续增殖并引起核碎裂;在体实验中,感染后第6天,正常组织中的细菌明显减少,到第18天时几乎消失,但在肿瘤组织中依然持续增殖。细菌在肿瘤/正常组织(肝脏)中的比例在感染后第4天约为224:1,第6天为1020:1。结论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有着良好的低毒性以及肿瘤靶向性,具有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潜力。
周易明刘常星邬剑华王依婷陈宗祐
关键词: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治疗载体靶向性研究低毒性尾静脉注射
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术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极低位直肠癌次全括约肌间切除(IS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9例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次全ISR手术的患者资料。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个月起门诊随访检查吻合口、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截至2018年8月31日。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术后1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Wexner失禁评分和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调查。结果全部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为(54.0±11.9)岁,体质指数为(23.6±3.1)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4.2±0.7)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45.0±97.1)min,术中出血量为(122.0±100.3)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远切缘为(1.7±0.5)cm,远切缘及环周切缘均阴性。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中,3例术后病理提示病理缓解,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分期ypT2N0M0,TNMⅠB期。其余5例一期手术患者术后分期ⅠB期(T2N0M0)3例,ⅢA期(T2N1M0)2例。获检淋巴结数目(14.0±1.7)枚。术后中位排气时间1(1~3)d,中位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1~29)d,中位开放半流质饮食时间4(3~33)d。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因保护性造口出口梗阻,予回肠袢式造口近端留置肛管,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造口回纳术,术后顺利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为ⅢB级;1例患者因盆腔感染、肠道双重感染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经抗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级。中位随访时间16(12~25)个月,无失访,1例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出现肺转移,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在保护性造口回纳后1年随访Wexner评分(5.3±3.9)分;LARS评分3例轻度,6例重度。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行极低位直肠癌次全ISR安全可行。
臧怡雯李震洋顾晓冬周易明杨逸周珉玮王梓豪郭琰娇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系统
小鼠结肠癌脑转移实验模型的建立及结肠癌细胞脑高转移亚株的筛选鉴定
转移性结直肠癌总体生存期的延长、患者基数的增加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结直肠癌脑转移逐渐从偶然的临床事件升级为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而与日俱增的发病率以及和未发生脑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极差的预后将使得脑转移成为日后阻碍结...
周易明
关键词:结直肠癌脑转移动物模型
文献传递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低毒性和靶向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的低毒性和对于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将野生型沙门氏菌(对照组)和VNP20009(研究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感染正常小鼠,观察其生存期差别;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VNP20009,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和GFP分别标记小鼠前胃癌细胞(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 cell,MFC)的胞质和胞核,尾静脉注射感染离体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以双色荧光成像的定性方法和组织匀浆细菌培养的定量方法显示细菌在离体肿瘤细胞、在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接受野生型沙门氏菌注射的对照组小鼠在注射后4d全部死亡,而接受VNP20009注射的研究组小鼠在注射后10d依然全部存活;VNP20009能在离体肿瘤细胞中持续增殖并引起核碎裂;在体实验中,感染后第6天,正常组织中的细菌明显减少,到第18天时几乎消失,但在肿瘤组织中依然持续增殖。细菌在肿瘤/正常组织(肝脏)中的比例在感染后第4天约为224∶1,第6天为1020∶1。结论基因工程减毒的沙门氏菌VNP20009有着良好的低毒性以及肿瘤靶向性,具有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的潜力。
周易明刘常星邬剑华王依婷陈宗祐
关键词:沙门氏菌肿瘤肿瘤靶向性
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多器官联合切除中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盆腔增强CT和MRI在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多器官联合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48例LRRC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保存完整。LRRC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标准分为中央型、前向型、后向型和侧向型。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和盆腔平扫+增强MRI检查。比较CT和MRI对LRRC术前诊断准确率、对邻近器官侵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二者融合图像对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48例病人中41例(85.4%)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癌术后复发。MRI和CT对LRRC检出率分别为95.1%(39/41)和87.8%(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6,P=0.236),MRI诊断LRRC的准确率高于CT[91.7%(44/48)vs.77.1%(37/48),χ^2=3.872,P=0.049]。盆腔增强CT及MRI鉴别LRRC累及邻近器官的准确率分别为70.8%(34/48)和68.7%(3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24)。各LRRC亚型分析提示,增强CT的鉴别准确率:后向型100%(7/7)、侧向型71.4%(5/7)、中央型69.6%(16/23)、前向型54.6%(6/11);盆腔增强MRI的鉴别准确率:中央型78.3%(18/23)、前向型63.6%(7/11)、后向型57.1%(4/7)和侧向型57.1%(4/7)。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R0切除率为85.4%(41/48)。结论推荐增强MRI检查作为LRRC诊断辅助手段;增强CT对后向型LRRC骶尾骨侵犯检出率高,而增强MRI判断中央型LRRC准确率较高;多模态融合图像有助于确定LRRC手术切除范围并制定策略。
李震洋周林江周珉玮臧怡雯周易明顾晓冬杨逸陈宗祐项建斌
关键词:局部复发直肠癌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胰漏的临床诊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漏的诊治方法。方法:对近4年430例行胃癌根治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胰漏诊断、治疗方法以及转归情况。结果:胃癌根治术后共发生胰漏19例,发生率为4.42%,其中临床胰漏9例(2.09%),生化胰漏10例(2.32%)。19例胰漏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监测术后引流液淀粉酶可及时诊断胃癌术后胰漏。保持引流通畅,选用广谱抗生素及应用胰酶分泌抑制剂可有效治疗胰漏。
姜笑明项建斌周易明李震洋孙鹏陈宗祐
关键词:胃癌根治性切除胰漏
75岁及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远期疗效及腹腔镜手术可行性评估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评估≥75岁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安全性、远期疗效及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岁的301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高龄组(≥75岁,132例)及低龄组(≥60且<75岁,169例),评估高龄结直肠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接受根治手术的风险因素、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27例年龄≥75岁并接受一期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腔镜组)及同期56例年龄≥75岁并接受一期开放根治术的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探讨腹腔镜手术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适用性。结果高龄组内科合并症发生率为75.8%(100/132),显著高于低龄组的50.9%(86/169,P=0.000)。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5%(64/132),显著高于低龄组的32.0%(54/169,P=0.004);两组手术相关死亡率分别为2.3%(3/132)、1.8%(3/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要求、术后排气时间、进食半流质时间、保留导尿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龄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低龄组(P<0.05)。患者随访于2011年4月30日完成,平均随访时间为(34.5±0.8)个月,其中213例健在,18例带瘤生存,59例死亡,失访11例。高龄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2.1±1.0)个月,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62.1%,无进展生存率为56.9%。低龄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6.6±1.2)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79.0%,无进展生存率为74.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根治性及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在≥75岁高龄结直肠癌患者中,通过进行术前综合病情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加强监护,积极治疗合并症,不仅可使患者安全耐受手术,而且可获得满意的远期效果。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应成为�
臧怡雯周易明陈宗祜
关键词:高龄结直肠癌手术安全性腹腔镜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