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锦奎

作品数:63 被引量:81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7篇农业科学
  • 8篇水利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流域
  • 9篇同位素
  • 9篇冰川
  • 8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8篇河流域
  • 7篇水文
  • 7篇黑河中游
  • 6篇干旱
  • 6篇干旱区
  • 5篇地表水
  • 5篇地下水
  • 5篇蒸散
  • 5篇径流
  • 5篇黑河流域
  • 4篇元阳梯田
  • 4篇生态
  • 4篇水化学
  • 4篇梯田
  • 4篇能量平衡

机构

  • 57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兰州大学
  • 6篇白银市水电勘...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吉森大学
  • 4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河海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云南省水利水...
  • 1篇湖南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交通规...

作者

  • 59篇吴锦奎
  • 20篇丁永建
  • 14篇魏智
  • 11篇叶柏生
  • 10篇秦翔
  • 8篇杜文涛
  • 6篇王根绪
  • 6篇金会军
  • 6篇孙维君
  • 6篇蓝永超
  • 6篇刘宇硕
  • 5篇张世强
  • 4篇张明泉
  • 4篇宋维峰
  • 4篇陈记祖
  • 3篇吴秀平
  • 3篇沈永平
  • 3篇侯典炯
  • 3篇王杰
  • 3篇张小娟

传媒

  • 17篇冰川冻土
  • 7篇环境科学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干旱区研究
  • 3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人民黄河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力发电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铁道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被引量:27
2020年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阈值情况下,到2050年和21世纪末,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在流域尺度上,冰川覆盖率较大、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相对稳定;RCP情景温升2℃阈值下,到21世纪末,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径流补给量减少、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丁永建丁永建吴锦奎吴锦奎王生霞张世强王生霞上官冬辉李向应秦甲韩海东
关键词:冰川融水水安全
白银市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及修复被引量:4
2005年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中部矿农交错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以工业为主体的强烈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共同作用,使白银市区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白银市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现状,根据恢复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对策:①以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为核心;②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③加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评估;④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促进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⑤实施生态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综合治理。
吴锦奎丁永建陈彩虹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生态退化黄土高原
黑河实施分水后中游灌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黑河中游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而黑河分水通过对地表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资源,根据中游地下水观测数据,运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分水前的20世纪90年代和分水后的2004-2005年间的地下水位和储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游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上都在下降,其范围在1.3~2.7m,地下水可开采储量也随之减少,估算减少总量约为8.23×10^8m^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水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减少,占总减少量的45%;另一方面,河水供给的减少促使中游地区在农业灌溉中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目前中游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农业用水是分水后保持当地各种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魏智金会军蓝永超胡兴林吴锦奎杨思忠吉延峻
关键词:黑河中游分水地下水储量
黑河流域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及模拟被引量:42
2011年
利用2002~2004年黑河流域6个采样点上的301个降水数据,对黑河流域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降水δ18O和δ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33.4‰和59‰~-254‰,这主要是由于降水水汽来源不同和气象条件特别是气温和降水量的较大变化使得降水形成的凝结机制发生变化引起;降水中同位素的变化和气温之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温度效应明显;在月时间尺度上,降水量效应是不存在的,但在降水事件尺度上,存在降水量效应;δ18O加权平均值随着采样点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呈现出较好的高度效应,效应梯度为-0.47‰/100 m;区域大气降水线(RMWL)为δD=7.82δ18O+7.63,其斜率和截距与中国北方地区接近;后向轨迹法追踪黑河流域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冷季(10~次年3月)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而暖季(4~9月)的水汽来源复杂;模拟显示,δ18O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正弦趋势.
吴锦奎杨淇越丁永建叶柏生张明泉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大气降水温度效应降水量效应内陆河流域
修正BW方法在中国大气降水δ^(18)O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为研究中国大气降水δ18O的空间分布,利用81个大气降水和冰芯站点δ18O资料和BW回归模型,拟合出大气降水δ18O与纬度和海拔的定量关系:δ18O=-0.024LAT2+1.541LAT-0.002 ALT-29.678.同时,为了优化BW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对BW回归模型的残差做了内插并比较了不同插值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以降水量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法对残差的预测效果最好,与广泛采用的反距离加权法相比,该方法预测的BW残差与实际残差间的RMSE减小了0.14‰,ME也更接近于0.最后,利用最优的插值方法生成了BW回归模型的残差分布图,并将其与BW的模拟结果叠加得到了中国降水δ18O的空间分布图.其结果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大气降水中δ18O的分布状况,为降水δ18O的现代过程研究以及古气候和古水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
杨俊华秦翔吴锦奎段克勤杜文涛刘焕才
关键词:空间插值方法
黑河中游间作农田的辐射收支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布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的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2004年的资料,分析了一个完整年度内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Rs年平均为192.9W·m^-2·d^-1,冬、春季较小,夏、秋季较大。反射辐射Rr平均为37.8W·m^-2·d^-1在土壤裸露时较大,随着作物覆盖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地表反射率平均为0.22,在年内的变化趋势与反射辐射Rr基本一致。地面向上长波辐射Rlu和向下长波辐射Rld年平均分别为353.3W·m^-2·d^-1和278.0W·m^-2·d^-1两者在1月份最小,从2月开始增大,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持续降低至12月。有效辐射(Rlu-Rld)在农作物主要生长期的5~9月为70W·m^-2·d^-1左右,春末夏初增加较大。净辐射Rn全年日均值为79.8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35%。在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5~9月)Rn日平均达141W·m^-2,在无作物生长的季节(1~2月和11~12月),Rn日均值在8W·m^-2左右。光合有效辐射PAR全年累积值为2580.9MJ·m^-2日均82.7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42.2%。PAR在年度内变化大。在无作物生长季节,PAR日均值一般在40~50W·m^-2。3月PAR迅速增大,日平均值达到78W·m^-2,PAR在7月达到最大,日均值为128W·m^-2。
吴锦奎丁永建魏智王根绪
关键词:黑河中游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黑河流域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任何一项水工程都和生态密切相关,水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1950年以来,黑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蓄、引水工程一方面调节黑河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适应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蒸发、渗漏损失,对中、下游水资源的自然分配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对水工程与环境的思考,提出了对黑河流域水开发的5点建议。
魏智金会军蓝永超王树洲吴锦奎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工程生态环境
同位素技术在流域水文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被引量:13
2008年
近50 a来,同位素技术在流域水文研究中取得了两个方向上的重要进展:从时间上讲,主要是对水体贮存、运移时间变化的评估,这里重点介绍了对地下水滞留时间估算上的重要进展;从空间上讲,主要是对流域水文过程的评估,从对河流-地下水系统内水体的相互转化、径流分割和生物化学过程3个方面的进展进行评述.同位素技术和方法在流域水文研究中将向着理解大流域水文过程的方向发展,同位素信息用来校正和检验降水-径流模型及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定量化研究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有待实现.
吴锦奎杨淇越叶柏生丁永建魏智
关键词:同位素水文过程流域
干旱区山洪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被引量:7
2018年
随着干旱区极端气候增加,洪水灾害频率逐渐增多。干旱山区短历时暴雨强度大,突发性强,人工难以有效监测并做出预警,容易造成较大洪水灾害。充分利用山洪沟道治理非工程措施建立的雨量和水位自动监测站点,利用组件式开发和JAVA集群技术,建立干旱山区山洪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础数据调查评价审核(BDSEA)、数据共享汇集(DSC)、监测预警(MPW)等三个子系统。实现纵向各层级联通后的监测预警信息上报、查询、统计和下发等,横向与气象、国土、水文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测预警暴雨山洪信息,结合非工程措施,构建一体化防汛体系。可显著提高防汛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通过近三年的运行也体现出了良好效果。
魏智刘世华苟启智吴锦奎
关键词:干旱山区山洪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青藏高原东北部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冰川径流及其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根据老虎沟冰川流域2011年强消融期(强消融期指7-8月份)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老虎沟冰川流域径流及径流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和径流、径流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虎沟冰川流域7月气温在早晨8:00左右最低,17:00达到最高;7月冰川径流在10:00左右最小,在18:00左右达到最大值。7月流量最高值约滞后气温最高值1h左右,流量最低值约滞后气温最低值2h左右;降水对径流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降水发生时,流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冰川径流温度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一天晚上20:00左右到8:00左右,这段时间的冰川径流温度变化很小,且温度始终处于低值;从8:00到12:00径流温度持续升高,12:00左右径流温度达到日最高值;12:00到20:00左右径流温度逐渐缓慢降低。径流温度和气温之间有较一致的起伏关系,但是冰川径流某一时刻的平均温度起伏很小且温度低,最低温度为0.1℃、最高温度为0.9℃。
张晓鹏秦翔吴锦奎王强杜文涛刘宇硕陈记祖张雪艳谢小龙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径流日变化特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