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君叶

作品数:33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专利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发电
  • 7篇发电系统
  • 6篇吸收器
  • 6篇电系统
  • 5篇热源
  • 5篇氨水
  • 5篇出口
  • 4篇疏水
  • 4篇太阳能
  • 4篇换热
  • 3篇地热能
  • 3篇动力循环
  • 3篇压缩机
  • 3篇液罐
  • 3篇余热
  • 3篇三联产
  • 3篇疏水表面
  • 3篇太阳能集热
  • 3篇热电
  • 3篇热力

机构

  • 25篇南京师范大学
  • 5篇东南大学
  • 2篇江苏省地矿地...

作者

  • 30篇华君叶
  • 20篇赵孝保
  • 11篇李栋
  • 10篇李奇贺
  • 4篇陈亚平
  • 4篇徐琼
  • 3篇吴嘉峰
  • 3篇李豪杰
  • 2篇张敏
  • 2篇陈世玉
  • 2篇朱琳
  • 2篇褚红燕
  • 2篇张汉
  • 1篇祝叶
  • 1篇王云山
  • 1篇吴薇

传媒

  • 2篇热力发电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制冷学报
  • 1篇新能源进展
  • 1篇第七届全国制...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微通道热管蒸发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通道热管蒸发器,包括下联箱、旁通导气管、上联箱、集气管、连接短管、微通道扁管和翅片。集气管设置在上联箱的上方,并通过连接短管与上联箱连通;旁通导气管连通上联箱和下联箱,并且旁通导气管连接到下联箱内的上部...
李奇贺张汉杨韵博华君叶褚红燕
文献传递
一种并联型冷热电三联产卡列纳循环系统装置
本申请公开了并联型冷热电三联产卡列纳循环系统装置,属于中低品位余热/地热利用发电技术。所述分体分段式热虹吸管式发生器由热管蒸发段、冷凝段、供热器组成。所述并联改进型冷热电三联产卡列纳循环系统包括所述中压吸收器,高压泵,第...
秦露雯华君叶赵孝保李奇贺李栋
文献传递
一种微通道热管蒸发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通道热管蒸发器,包括下联箱、旁通导气管、上联箱、集气管、连接短管、微通道扁管和翅片。集气管设置在上联箱的上方,并通过连接短管与上联箱连通;旁通导气管连通上联箱和下联箱,并且旁通导气管连接到下联箱内的上部...
李奇贺张汉杨韵博华君叶褚红燕
文献传递
不同形状疏水性微肋阵内流场Micro-PIV流动可视化研究
2019年
运用Micro-PIV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不同截面形状、不同接触角微肋阵的流动特性展开可视化研究.通过制备接触角为83°、99.5°、121.5°、151.5°的疏水表面,研究Re数为100~450时工质绕流圆形、椭圆形和菱形微肋阵速度与流线变化,并对流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圆形微肋阵中尾涡的出现相比于宏观尺度有明显延迟,直到Re达到250时在中间的圆柱尾部才出现对称漩涡.对比3种形状微肋阵可发现,椭圆形具有的流线型结构和菱形具有的细长结构不易发生边界层分离.在经过疏水性处理后,圆形针肋尾部的边界层分离明显延迟,接触角为151.5°的表面边界层最晚分离.
秦露雯华君叶张秀强赵孝保祝叶
关键词:接触角流场
液滴撞击超疏水—亲水混合表面的动态行为特性被引量:3
2019年
对液滴撞击普通表面、疏水表面、疏水—亲水混合表面的行为进行可视化观测,对比研究不同撞击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分析表面润湿性以及撞击速度对撞击行为的影响.疏水部分接触角选取115°、135°和150°.液滴撞击不同的表面,均会发生铺展、回缩、反弹或破碎行为.液滴撞击疏水表面的速度越大,表面的铺展因子越大,但不会影响最大铺展时间(3ms).当液滴以2.43m/s的速度撞击超疏水表面时,铺展因子可达3.43.研究发现,液滴撞击超疏水—亲水混合表面未发生反弹,且撞击速度越大,接触角越大,液滴撞击产生的液指越多,断裂产生的次生小液滴越多.结果表明,超疏水—亲水混合条纹可以减小单个液滴的体积,减少液滴的二次回弹.
刘炫麟王笑珊赵殿伟华君叶赵孝保李栋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动力行为可视化实验接触角
一种太阳能集热发电装置和一种太阳能-地热能联合集热发电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集热发电装置和一种太阳能‑地热能联合集热发电系统,属于热泵技术领域。所述太阳能集热发电装置由内腔,热电发生器,储热水层,相变层,储冷水层,外壳,玻璃孔和V型镜面组成。所述太阳能‑地热能联合集热发电系...
华君叶李豪杰 邢菁茹 刘文慧 陆沁沁 陈垣君赵孝保
用于余热回收的三压力氨水动力循环的热力性能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提高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系统的吸收驱动力和增强蒸发器抗低温腐蚀的能力,提出了三压力氨水吸收式动力循环(3p-AWPC).在卡列纳循环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预热器,以分离器出口的稀溶液加热来自高压氨泵的工作溶液.采用Schulz方程、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对循环倍率、工作成分、基本成分、热源温度和冷源温度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工作浓度与基本浓度最佳配对关系.给出了在热源温度为200℃及冷却水温度为25℃条件下,3p-AWPC方案的热力性能优化算例.结果表明,动力回收效率为9.62%,比相同冷热源进口参数条件下水蒸气朗肯循环(SRC)的动力回收效率约增加16.5%.
陈世玉华君叶陈亚平吴嘉峰
关键词:动力循环氨水热力性能
地热驱动氨水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参数优化分析
2016年
针对中低品位地热驱动的氨水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展开分析与优化,在Kalina循环的基础上利用氨水变温蒸发的特性,将正向动力子过程与逆向制冷子过程耦合,对外实现动力与冷量的联供。本文对影响复合循环热力性能的工质对浓度xw/xb、氨水发生温度(露点温度)t14、循环倍率K以及分流比n四个重要参数展开了分析优化。研究表明,在xw/xb=0.50/0.32、t14=180℃、K=2.80和n=0.505的优化工况下,复合循环的热效率和?效率分别可达19.38%和59.77%,较氨水动力循环分别高出3.71%和4.74%,较水蒸气朗肯循环分别高出8.54%和35.81%。
王云山华君叶李贵邵英澍
关键词:热力学性能氨水
开口结构对微肋阵沸腾换热及气泡动态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为了研究开口结构对微肋阵矩形通道沸腾换热的影响,本文对开口水滴形微肋阵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性能进行可视化实验,并与水滴形微肋阵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性能对比,借助高速摄像仪对通道内不同流量下气泡的流动和生长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入口温度为30℃,流量范围为0.2~7.2 kg/h,加热电压为60 V,拍摄频率为500 fps。实验结果表明:微肋阵的开口结构会影响流动特性;开口结构增加了传热面积,有利于汽化核心的形成,有利于换热。在较低和较高雷诺数下,开口水滴形微肋阵的对流换热优于水滴形微肋阵;开口水滴形通道Ⅱ区和Ⅲ区域内气泡的等待时间和生长时间均随雷诺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且气泡的生长时间大于等待时间,此外,针肋末端Ⅱ区域的等待时间和生长时间均比Ⅲ区域的更短。
孙瑞瑞张经华君叶赵孝保赵孝保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发挥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的互补优势,稳定高效地输出电能是解决现有能源紧缺、经济环保的重要举措。针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特性,通过实验对影响风能、太阳能系统达到最优功率工作点的基本参数风速、风轮半径、负载、温度、光照强度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最大功率策略,针对某家庭用电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并探讨了风能、太阳能及蓄电池输出电能的特点。研究发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发电输出基本稳定;在1天中的24 h内,中午时间段光照及风量充足,不需要蓄电池供电且电量有盈余,而其他时间段,除了晚间20:00—24:00以外,基本都需要蓄电池供电。
华君叶廖以燕李贵吴薇邵英澍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电池风光互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