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娜

作品数:37 被引量:222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网络
  • 4篇知识
  • 4篇绩效
  • 3篇社群
  • 3篇网络嵌入
  • 3篇网络社群
  • 3篇技术生态
  • 3篇储能
  • 3篇创新绩效
  • 3篇创新网络
  • 2篇院校
  • 2篇知识基
  • 2篇知识基础
  • 2篇知识搜索
  • 2篇搜索
  • 2篇凝聚性
  • 2篇企业
  • 2篇自我
  • 2篇网络动态
  • 2篇稳定性

机构

  • 32篇山东工商学院
  • 5篇山东师范大学
  • 5篇山东外事职业...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32篇刘娜
  • 28篇毛荐其
  • 7篇魏延辉
  • 2篇陈雷
  • 1篇王发明
  • 1篇胡峰
  • 1篇余光胜
  • 1篇王崇梅
  • 1篇李新秀

传媒

  • 5篇科技进步与对...
  • 4篇科学决策
  • 4篇山东工商学院...
  • 3篇科研管理
  • 3篇情报杂志
  • 3篇科学学研究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高教学刊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管理世界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技术与创新管...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1
  • 2篇201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创新全链条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领域技术机会预测
2025年
[研究目的]旨在预测CCUS领域的技术机会,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三个层面,为CCUS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系统性洞见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搜集反映CCUS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的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改进的TextRank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构建多重关键词共现网络,计算单层及双层共现网络的11个相似性指标,将隐藏神经元数和训练周期数进行遍历,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的最佳配置,运用最佳模型对CCUS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以及商业化的三个层面的技术机会进行预测。[研究结果/结论]基础研究层面识别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研究的融合及催化作用在CO_(2)资源转化中的应用等关键方向;应用研究层面,识别了催化作用和高效CO_(2)吸收分离技术等创新潜力区域;商业化层面,突出了低碳氢的制备与存储、CO_(2)捕获运输存储与转化等商业前景。
毛荐其陆高潮刘娜魏延辉
关键词:创新链BP神经网络链路预测
企业知识结构属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企业知识基础是企业创新的起点。探清知识基础在结构上的分散和依赖程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知识基础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和企业知识理论,研究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属性即知识基础多样性和知识基础复杂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利用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20年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验证相关假设并进行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基础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知识整合能力使其倒U型关系变缓,当知识整合能力越强时,会削弱企业知识基础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知识基础复杂性正向影响突破性创新绩效,且受到知识整合能力的正向调节,当知识整合能力越强时,会提升企业知识基础复杂性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从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属性的角度为企业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支撑。
刘娜杜艳婷毛荐其毛荐其
关键词:知识整合能力
基于朴素式创新视角沉睡专利共享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专利制度自成立之初便试图在发明人独占与社会公众共享之间取舍平衡,然而通过专利共享使发明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往往被忽视。文章试图通过朴素式创新的专利共享方式重构沉睡专利的价值,同时提升沉睡专利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而激活沉睡专利,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研究分析了沉睡专利的成因,多维度剖析了专利共享的理论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可共享沉睡专利识别的路径,即划分专利共享范畴、判断专利共享潜力与评估专利共享价值。指出专利权人应运用系统整体观去审视专利共享的价值回报及共享对象。研究基于朴素式创新的新视角,借助专利共享的新方式解决沉睡专利的激活问题,为助力当前专利转化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
魏延辉魏静刘娜
发明者网络社群系统识别、结构动态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网络位置的双重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21年
从抱团研发现象出发,运用基于模块度Q指标的Girvan Newman算法,动态识别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社群。通过社群动态追踪,将社群结构动态定义为社群成员流动和社群经纪人稳定两个维度,利用负二项模型,在网络位置的调节作用下,考察发明者所处网络社群结构动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发明者合作创新呈现明显的动态社群结构,社群成员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社群经纪人稳定正向影响创新绩效且正向调节社群成员流动与创新绩效间的倒U型关系;发明者所处网络核心位置及结构洞位置均正向调节社群成员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负向调节社群经纪人稳定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负向影响社群经纪人稳定对社群成员流动与创新绩效间倒U型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研发抱团行为,为创新网络治理和网络权利配置提供借鉴。
刘娜嵇金星毛荐其魏延辉王霄飞
关键词:网络社群社群结构
发明人角色识别及二元创新能力差异分析——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被引量:5
2020年
发明人的创新活动嵌入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两个维度辨识并定义4类发明人角色,包括“明星”、“纽带”、“平庸”和“活跃”发明人。以人工智能领域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授权的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模型,对4类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显著不同。其中,“明星”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高,“平庸”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低,“活跃”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高于“纽带”发明人,即认知资本对二元创新的影响大于结构资本。结论对提升发明人二元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荣雪云杨中楷刘娜
关键词:结构资本
新兴交叉领域技术会聚对技术价值的影响研究——以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例被引量:8
2019年
技术会聚是不同领域或来源技术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产生兼具组合价值及协同价值的会聚技术。当前技术演变呈现会聚态势,尤其是新兴交叉领域,毋庸置疑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践需要技术会聚。然而,技术知识会聚到何种程度及会聚何种类型的技术知识能产生高价值的技术成果?成为研发人员迫切关注和学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例,收集该领域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的专利数据,基于多个粗细粒度分别测度该领域技术会聚的程度,运用负二项模型检验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技术会聚程度对技术价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被会聚的技术知识成熟度及重叠度均削弱此正向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技术研发活动中研发人员的技术会聚实践。
刘娜荣雪云毛荐其
研发合作模式下知识关系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为实现可持续性突破性创新,企业亟需寻找创新发展新道路,而知识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合作者间的知识关系作为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创新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企业知识理论,研究焦点企业与合作者间知识关系即知识互补性和知识替代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基础多样性和知识基础复杂性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利用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及其合作者2008-2020年专利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验证相关假设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焦点企业与合作者间知识互补性对突破性创新有倒U型影响,而知识替代性负向影响突破性创新;知识基础多样性使知识替代性对突破性创新的负向关系增强,而知识基础复杂性使知识替代性对突破性创新的负向关系变缓。研究结果从合作者之间知识关系角度为企业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支撑。
冯亚男杜艳婷刘娜毛荐其
关键词:知识互补性知识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运筹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教学要素的全方位、多维度整合被引量:6
2023年
该研究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适应全面立德树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运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系统整合各教学要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教与学,衔接线上与线下,贯通课前、课中、课后与课外各环节,探索式地构建运筹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运筹学教学的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提出改革思路,以推进运筹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刘娜毛荐其
关键词:运筹学混合教学教学创新
技术共生机理研究——一个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被引量:31
2011年
从共生理论的视角而言,技术生态就是技术共生的体系,包括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技术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使得不同技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共生界面形成共生关系。技术共生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历了共生关系的识别、适应、发展、共生解体及新的共生关系的形成。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技术共生机理,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技术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意义。
毛荐其刘娜陈雷
关键词:共生理论共生环境
发明者网络社群动态配置及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鉴于发明者在创新活动中的"抱团"研发现象,采用GN算法,识别可再生能源行业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的社群结构,根据社群内部成员和社群经纪人网络位点的不同,通过相邻期社群动态追踪,划分社群结构动态配置,实证社群配置与社群创新能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创新网络存在明显的社群划分,不同类型的社群动态配置对社群发明者创新影响显著不同。总体为,动态与静态相协调的社群配置优于双动或双静的社群配置,具体为,"动荡"社群创新能力最弱,"纽带"社群创新能力最强,"独立"及"固化"社群介于两者间。以促进发明者创新,政策应该有利于创新网络动态及稳定的折中。
刘娜嵇金星毛荐其王霄飞官建成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社群网络动态创新绩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