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川

作品数:33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乙酰化
  • 8篇儿童
  • 8篇分化
  • 7篇细胞
  • 7篇向心
  • 7篇MSCS
  • 6篇蛋白
  • 6篇组蛋白
  • 6篇组蛋白乙酰化
  • 5篇乙酰化酶
  • 5篇酰化
  • 5篇肌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气管
  • 4篇去乙酰化
  • 4篇去乙酰化酶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定向分化
  • 3篇动脉

机构

  • 3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33篇冯川
  • 11篇田杰
  • 9篇朱静
  • 8篇何玲
  • 6篇徐晔
  • 5篇钦斌
  • 4篇王翠
  • 4篇赵莉莉
  • 4篇陈欣
  • 4篇杨舸
  • 3篇易岂建
  • 3篇吕铁伟
  • 3篇吴晓云
  • 3篇计晓娟
  • 3篇蔡金华
  • 3篇李伟
  • 3篇李谧
  • 3篇范晓
  • 3篇李莉
  • 2篇刘先凡

传媒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循证儿科...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国际遗传学杂...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第八次全国医...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科影像学移动互联网远程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2023年
由于专业地位和培养渠道的限制,我国儿科影像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儿科影像医生集中于儿童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影像知识和人才奇缺,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大型远程医疗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医疗成为医疗会诊和教学的主流平台,为儿科影像远程教学提供了良机,有望成为培养儿科影像人才的利器。对文献、手机应用市场软件和成本效益的分析显示,目前大型远程医疗建设周期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且易受地域和环境制约,用于县级以下医院的远程教学尚待时日;利用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则十分便利,是当下实现儿科影像学远程教学的极佳选择,有望破解儿科影像人才培养和技能传播的难题。
冯川徐晔钦斌李伟范晓蔡金华何玲
关键词:儿科临床技能培训远程教学
组蛋白乙酰化对细胞分化的调控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09年
近来大量实验提示体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到细胞的分化。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组蛋白乙酰化状态对肿瘤细胞分化、干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等的影响。但其相关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就组蛋白乙酰化过程对细胞分化的调控以及其调控的机制进行讨论。
冯川田杰
关键词:乙酰化细胞分化组蛋白乙酰化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干扰组蛋白乙酰化引发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特定蛋白的异常表达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利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关键因子Gcn5 shRNA重组质粒转染经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诱导后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检测心肌早期发育相关结构和功能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MSCs定向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①以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关键因子Gcn5为靶点,用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凶的pGenSil-1作为载体,构建Gcn5shRNA质粒。②MSCs体外扩增,5-aza诱导后,不同的时间点用脂质体包载Gcn5 shRNA共转染大鼠MSCs,24h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电镜下观察染色质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Gcn5、心肌结构重链蛋白(myosin heavy chain,MHC)和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的表达状况。结果电镜示经通用阴性质粒HK转染的MSCs细胞,形态与正常MSCs无明显差别,染色质仍以边集状态为主;经干扰质粒转染的MSCs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MSCs细胞无明显差别,但其染色质出现明显的浓缩紧密现象。以β-artin为内参,比较干扰组和阴性对照组Gcn5、Cx43、MHC蛋白,计算出沉默效率分别为86%、58%和67%。结论转染Gcn5shRNA质粒可干扰组蛋白乙酰化平衡,进而影响MSCs体外分化中心肌发育特定蛋白的表达。
朱静冯川李莉邓兵田杰张晓萍
关键词:乙酰化修饰RNA干扰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经导管封堵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的临床报告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s)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PAVFs的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7月至2016年12月行心导管介入治疗的8例先天性PAVFs患儿,观察其临床表现、封堵效果及随访情况等。结果:8例患儿均封堵成功,术前术后经导管监测平均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变化(P=0.757);术后随访6月至10年,无残余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将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是治疗儿童PAVFs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周雪高伟易岂建冯川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关键词:先天性介入
C6胶质瘤肝脏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磁共振检测
2015年
目的:建立裸鼠胶质瘤肝脏转移模型,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模型肝脏转移灶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手术暴露裸鼠肝门静脉,经肝门静脉注射C6胶质瘤细胞至36只裸鼠肝脏,分别于注射胶质瘤后的7 d、14 d和21 d随机抽取建模裸鼠12只行3.0T MRI扫描,之后取建模裸鼠肝脏组织对其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HE染色,比较3种方法对肿瘤转移灶的检出能力以及所测肿瘤结节大小的差异,并使用S100beta进行免疫组学染色。结果:MRI影像学对肿瘤转移灶的检出时间要晚于HE染色(Waldχ2=5.01,P=0.025),而较大体标本改变出现时间无差异(Waldχ2=0.03,P=0.853);且14 d与21 d时MRI所测肿瘤结节直径与HE染色以及大体标本所见肿瘤结节直径之间亦有差异(F14 d=14.28,P=0.000;F21 d=1 123.23,P=0.000)。组织切片S100beta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肝脏肿瘤结节为C6胶质瘤。且肿瘤转移灶在MRI T2WI上呈高信号改变,对较大肿瘤结节3.0T MRI能显示其内细节及瘤周水肿。结论:该方法可成功构建胶质瘤血行肝脏转移模型;且3.0T MRI可用于该模型鼠肿瘤转移灶的检测。
李环田杰何玲蔡金华刘玲娟冯川
关键词:胶质瘤动物模型裸鼠
干扰组蛋白乙酰化引发MSCs定向分化特定蛋白的异常表达
(1)以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关键因子 Gcn5为靶点,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 pGenesil-1作为载体,构建相应 Gcn5 shRNA 质粒。(2)MSC...
朱静冯川李莉邓兵张晓萍
关键词:特定蛋白定向分化组蛋白乙酰化
文献传递
TSA干预MSCs向心肌细胞特化体外实验
目的在体外以新生大鼠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共同培养的方式模拟体外心肌微环境,研究间质干细胞在 HDAC 酶抑制剂曲...
杨舸朱静冯川赵莉莉张晓萍田杰陈沅
文献传递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CT表现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胸部CT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42例,根据胎龄和吸入氧浓度分为轻、中、重度,均接受64层螺旋CT扫描及薄层重建,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胸部CT表现。结果胸部CT多表现为囊泡影(27/42,64.29%),双肺透光度减低、呈广泛或局部磨玻璃样改变(26/42,61.90%),条片状致密影(23/42,54.76%)及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16/42,38.10%);胸膜增厚4例,胸腔积液2例。囊泡影发生于双肺上下叶者15例(15/27,55.56%),其中10例发生于右肺中叶;仅发生于肺下叶者8例;仅发生于肺上叶者3例(3/27,11.11%);发生于双肺下叶及右肺中叶者1例。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中,囊泡影检出率分别为53.33%(8/15)、57.14%(8/14)、84.62%(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累及肺叶数(中位数)分别为1.0、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常见的CT征象为囊泡影、局部或广泛磨玻璃影、致密影、条索状、网格状、蜂窝状影。囊泡影可发生于双肺,以肺下叶居多,胸膜下多见;囊泡影累及肺叶数越多,提示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
陈明井何玲徐晔冯川陈欣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并发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8月至2018年7月VSD介入术后发生严重溶血的患者,分析严重溶血发生的原因、处理及预后。结果共收集VSD介入术治疗患儿1088例,其中发生严重溶血13例中,发生率1.19%。13例患儿,男5例,女8例,月龄12~85个月,平均(41.2±20.2)个月,体重10~20 kg,平均(14.5±3.2)kg。VSD直径为3.0~15.0 mm,平均(8.0±4.1)mm,选择封堵器直径为6~18 mm,平均(9.9±3.9)mm,其中10例为对称型封堵器,3例为非对称型封堵器。所有患儿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肉眼血尿,尿隐血阳性(++^+++),伴血红蛋白下降,患儿术前血红蛋白110~142 g/L,平均(124.5±9.0)g/L,术后血红蛋白67~119 g/L,平均(100.8±15.0)g/L,所有溶血均发生在术后48 h内。11例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2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声下直径大小、封堵器直径大小、主肺动脉压力大小、膜部瘤、使用非对称的封堵器是儿童VSD介入术后并发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分流、中度以上瓣膜反流与儿童VSD介入术后并发严重溶血可能有关。结论儿童VSD介入术后严重溶血与多种因素有关。
陈永茜李谧易岂建吴晓云冯川卢思向平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溶血儿童
肺动脉吊带患儿气管狭窄直径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肺动脉吊带患儿气管狭窄处直径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动脉吊带的病例,分析患儿临床表现、CT成像测量气管狭窄处直径、治疗及预后(存活或死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直径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29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中位数年龄为6月。绝大多数患儿生后反复出现喘息症状。27例患儿进行了增加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检查明确了肺动脉吊带诊断及气道畸形情况。2例患儿经心脏彩超诊断肺动脉吊带,并行CT气道重建检查。29例患儿中死亡11例。性别、年龄、气道畸形类型和合并心血管畸形在死亡组和存活组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00、0.063、0.696和0.671)。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处横径和前后径均明显小于存活组[(2.75±0.56)mm vs.(3.37±0.45)mm;(2.26±0.35)mm vs.(2.70±0.49)mm;P分别为0.003、0.015]。1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0例手术成功,5例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处横径和前后径均小于手术存活组患儿[(2.85±0.80)mm vs.(3.42±0.29)mm;(2.40±0.50)mm vs.(2.80±0.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8、0.096]。结论:增强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检查除了能明确肺动脉吊带诊断,还可以测定气道狭窄直径,有助于评判患儿预后。气管狭窄的程度可能是决定肺动脉吊带患儿预后的关键。
符跃强冯川白科陈应富刘成军
关键词:肺动脉吊带气管狭窄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